電影《大災難家》影評:誰才是真正的爛片之王?
大災難家影評影片的正式海報上印上了《紐約雜誌》對此片的評價「天才之作,獻給夢想遠大,慘跌谷底卻爆冷成功的人」。香港地區的海報則直接寫上「當影痴遇上癲才,爛到盡頭就是王」。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了另外一部片。
1994年由蒂姆·波頓導演,約翰尼·德普主演的《艾德·伍德》。
《大災難家》是關於托米·韋素的傳記,講述他的「房間」的誕生過程。
而《艾德·伍德》是關於艾德·伍德的傳記,講述他的「外太空9計劃」誕生過程。
當然,「房間」是托米·韋素的處女作,所以《大災難家》幾乎所有精力都在重現其拍攝場面。
而「外太空9計劃」則是艾德·伍德的第四部長片,在《艾德·伍德》中,導演用精煉的語言刻畫了他處女作「Glen or Glenda」和第三部「Bride of the Monster」作品的誕生,但最終還是以這部驚世之作圓滿謝幕。
原諒我的孤陋寡聞,在《大災難家》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托米·韋素和 房間 的存在。但即使沒有蒂姆·波頓,「爛片之王」艾德·伍德的名聲依舊如雷貫耳。
1980年,著名影評人Michael Medved和他兄弟Harry在看了2000多部大爛片後,出版了一本書《金火雞獎The Golden Turkey Awards》,列出了他們心中有史以來的爛片榜單,並邀請讀者評選其中之最。他們收到了3000多封來信,據此,他們選出了有史以來最爛的電影「外太空9計劃」以及「爛片之王」艾德·伍德。
而「房間」被稱為「爛片界的《公民凱恩》」的出處我沒有找到,只能大膽猜測源於某觀眾的評語而被廣泛傳播。
到底哪部片才是有史以來最爛的電影,眾口難調,怕也挑不出一個能服眾的結果。
但究竟誰才是「爛片之王」呢?
或許可以從他們在銀幕上被塑造出的形象中決一高下。
托米·韋素
作為好萊塢最神秘的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年紀,他的故鄉,他的工作,唯一確信的便是他有一個無底洞般的銀行賬戶。那麼他的傳記只能從他的朋友格雷戈的視角入手。
格雷戈眼中的托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觀眾眼中的托米。除此外,格雷戈還應該是托米的襯托。格雷戈的性格特徵,以及他們的相處是觀眾在腦海中補全託米這一人物的途徑。
所以,影片將主線定為了「托米和格雷戈的友誼」。
他們因表演課而相識,一個不擅於釋放情緒,總是有所保留;一個因無比自我而情緒激昂,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但他們都有著演員夢。他們渴望被人認可。
托米長得太醜,表演課老師說他長了個反派臉,活脫脫的科學怪人;製片人說他一百萬年內都不可能成為演員。格雷戈倒是有好皮囊,然而並無演技,母親認為他異想天開,經紀人也不給他活。
他們認為他們就像曾經的詹姆斯·迪恩,當所有人都說他不夠好時,他堅持了夢想,最終證明了自己。他們也會如此,讓所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沒有人給他們片子拍,他們便自己拍片子。
為了理解影片,我把「房間」也看了一遍。我實在是佩服最初發覺其中樂趣,將之捧為邪典片經典的影迷們。腐蘭蘭逐幀翻拍了「房間」中幾乎所有被人津津樂道的片段,再現了這些「經典片段」的拍攝過程。
「房間」的場景無比單一,故事簡單到令人髮指。若非腐蘭蘭,估計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的我們死活也琢磨不出來,到底怎麼花掉了600萬美金之巨。要知道,同年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 迷失東京 的製作成本也才400萬美金。
管它是不是需要不同的攝製組,膠片數字攝影器材統統來一套。 管它是不是幾步遠就有個實景的街道,攝影棚裡給我搭一個。 管它是不是在我家屋頂就有能拍的天台,後期摳圖給我訂一套。 ……
看到影片的拍攝過程,恐怕沒有人不會發出一句感慨「有錢就是任性啊」。這也正是「房間」在主流電影界中失敗的緣由:毫無電影藝術常識的土大款偏偏還是個獨斷專行的暴君。
但幸運的是,創作者並不僅僅是想還原「房間」的拍攝過程,這場能讓人捧腹大笑的鬧劇;而且將「房間」的創作過程及其內容都解構套入了「托米與格雷戈的友誼」這一主線中去。
「房間」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一個好男人滿心籌劃著和女友的未來,卻發現女友和他最好的朋友出軌,遭受背叛的他飲槍自盡。而在《大災難家》中,女友則被解構為了格雷戈。
「房間」中出現的大多數場景都源自托米和格雷戈的生活。
「房間」中男主和好友在咖啡館談話間突然詢問好友的 性生活,生活裡托米曾在此教格雷戈無視身邊人而演戲。
「房間」中男主經典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Lisa,出自托米和格雷戈最喜歡的電影《無因的反叛》。
「房間」中經常出現的天台,是托米和格雷戈相約不放棄夢想的地方。
「房間」中莫名其妙就玩的橄欖球,是托米和格雷戈經常一起玩的運動。 「房間」中男主遭到女友的背叛,生活中托米將格雷戈搬去與女友同住視為背叛。
……
而整個拍攝過程,托米的心情也完全隨著格雷戈的行為所變化。他將對格雷戈的憤怒發洩到了劇組成員身上,最終也導致了格雷戈和他的決裂。
當然,在影片的高潮,「房間」上映時,只想掩埋這段黑歷史的格雷戈最終還是同托米一同出現在了首映禮。當所有的觀眾都在嘲笑,托米備受傷害時,格雷戈伸出了友誼的手,和托米最終和解。
《大災難家》最終呈現了一個不錯的喜劇片,但卻是個並不靈光的傳記片。
我們確實看到了托米·韋素的瘋狂、古怪甚至脆弱,但也止步於此。他對於觀眾仍舊只是一個符號,一團迷霧。我們難以揣摩其性格特徵背後的情感邏輯。
不僅僅是托米,連格雷戈這個人物,我們也知之甚少,以至於他對托米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顯得頗為僵硬。從決裂到最終的和解,其內在邏輯連揣測的機會都沒留給觀眾。
而「房間」最終受到追捧在影片中也成了和托米一樣的迷,腐蘭蘭沒有給出哪怕一兩場戲的解釋。現實中,是影片的宣傳「自殺般的觀影體驗 Watching this film is like getting stabbed in the head」吸引了兩個電影專業學生,他們在迷上此片後組織了觀影會,並創造性地發明了扔橄欖球等觀影儀式。
但最重要的是,托米·韋素的故事和創作者竭力想要掛上鉤的「堅持夢想」其實特別牽強。在所謂的不顧眾人否定也要追求夢想的拍攝階段,創作者的刻畫只帶來了「有錢就是任性」的效果。堅持夢想雖然勉強說得過去,但穿插在影片中的呼喊片段也只能成為了強行塞給觀眾的雞湯。
而影片的落腳點又給觀眾灌下了另一碗毒雞湯「努力到極致便能成功」,雖然不管這份成功是不是被主流所認可。但問題又出現了。影片的拍攝場面很難說展現了托米的努力,依舊只是有錢就是任性的勝利。而影片並不解釋一部嚴肅作品被當做喜劇的緣由,或許正是不願因此解構了這碗雞湯,影片最終將這份諷刺視為了托米歪打正著的勝利。
不過,詹姆斯·弗蘭科的表演確實無可指摘,與托米·韋素真假難辨。就連托米本人也給弗蘭科的表演打了99.9分,被扣掉的0.1是因為他覺得打光有問題。
事實是,托米可是帶著墨鏡看的片。
艾德·伍德
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故事無需旁人的視角。他的夢想是做一個講故事的人。
從影片一開場,波頓就塑造出了他的樂觀。報紙上對他們演出的通篇惡評中,他看到的是唯一的優點,我們的戲服逼真。
艾德只是好萊塢中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沒有背景沒有家底,但他為了追求夢想可謂是費盡心思。
他可以用廢棄的膠片剪出一個故事;他可以為了獲得執導的機會將自己異裝的秘密坦露出來;他可以為了拉到投資,跪求著名演員參演。
即使沒有投資,即使被女友拋棄,即使主角去世,也絕不會阻礙他完成影片。
同樣是講述「夢想遠大,卻慘跌谷底的人」,《艾德·伍德》無疑比《大災難家》優秀許多。
影片中的艾德·伍德不僅僅是個立體的人,而且是能和觀眾產生共鳴的人。他是芸芸眾生中為實現夢想不管千難萬阻也會克服的小人物的代表。我們能看到他的熱情和堅韌,同時能感受到他的自我懷疑和沮喪。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清晰而充滿邏輯的。
波頓復原的他的拍攝現場同樣讓人啼笑皆非。他的片爛在,窮。
因為沒錢,別人一天拍兩場戲,他能拍二三十場,不管怎麼穿幫也永遠一條過。 因為沒錢,他的道具、特效假得令人髮指,但他不在乎細節,重要的是故事嘛。 因為沒錢,他等待不起,同一場戲中,上一秒還是黑夜下一秒便成了白天。
……
幸好他夠窮,不然他或許也就是一個平庸的爛片導演。
無論是托米還是艾德,在看到他們的作品後,大概所有人都覺得,這樣都行,我完全也可以做個導演。
但我們普通人沒有托米的財力,恐怕也難有艾德的樂觀、熱情與堅韌,我們太容易知難而退。
《艾德·伍德》也端給了觀眾同一碗雞湯「堅持夢想」。即使做得最糟糕也要堅持夢想。但艾德·伍德的一生確實都是在詮釋這句話。所以,在「外太空9計劃」的首映上,艾德隨著影片念著他寫下的台詞時的興奮讓人動容。
而影片並未趁機祭出勵志片的法寶「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片末並沒有出現觀眾對「外太空9計劃」的惡評,而只有艾德的自我肯定,這就是他想講的故事,他會因此而被人記住。對於艾德而言,某種程度上,他已經實現了夢想。但這與主流認可的成功毫無關係。更諷刺的是,他的一生都很努力卻從未成功。
說到底,托米和艾德都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他們都是用最認真而嚴肅的態度拍出了史詩級的大爛片。
但托米的夢想可以靠著豐厚的財力支撐,他的故事又叫有錢很任性。
可艾德只是個普通人,他擁有的只有滿腔熱血和對電影堅定不移的熱愛,他的故事是小人物的奮鬥。但他與常人不同之處在於,他總能在一次又一次被否定後重整旗鼓,儘管屢戰屢敗,但他總能屢敗屢戰。
遺憾的是,艾德並未在生前獲得絲毫吹捧。他的一生都被貧窮與抑鬱所困擾,即使如此,他還是想盡一切辦法繼續圓他那個想要為大家講故事的夢想。
最終,他們的努力終究無法得到正統的肯定,但都以其獨特的風格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但兩人相較,我站艾德·伍德。
比起托米,他對夢想的熱情與堅持更動人更純粹。他更擔得起「爛片之王」的稱號。
更多影劇評薦,請關注公眾號:藍盒子裡的mOco(id:mocointar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