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馬克思:時代青年》影評:生如夏花般絢爛 ——我看
馬克思:時代青年影評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紀念百年前轟轟烈烈青年運動,當此之時,重溫偉人馬克思如何度過其青春歲月顯得更有意義,因此我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馬克思:時代青年》。
《馬克思:時代青年》講述了從1842年馬克思離開《萊茵報》到1844年馬克思:時代青年與恩格斯相遇,再到1848年共同撰寫政治經典文獻《共產黨宣言》的故事。影片伊始,幽暗森林中一群群衣衫襤褸的窮人在撿柴,突然手持武器、來勢洶洶的騎兵呼嘯而至,毫不留情的傷害這些可憐的人們,並把他們驅逐出森林,這便是有名的「林木盜竊法案」背景。萊茵省有大片森林,窮苦老百姓可以進去撿柴,然而資產階級圈地擴張運動中權貴們霸佔了森林,並嚴禁百姓去撿柴。而普魯士議會規定,但凡進入森林撿柴當做盜竊罪論處,甚至被當場擊殺。馬克思對此尤為氣憤,寫出著名的《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這也成為《萊茵報》編輯部被封的直接導火索。在此次辯論中,馬克思首次直接面對物質利益問題進行了思考,公開維護下層貧民的利益。在接觸及發現物質利益的作用中,逐漸動搖了本身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觀念,開始萌發唯物主義思想。
從影片時間人物線索來看,馬克思:時代青年除了遇到恩格斯,還接觸到另外四個思想家並與他們逐一展開思想爭鋒。布魯諾·鮑威爾是馬克思的大學好友,是其博士論文指導者之一,也經常在《萊茵報》發表文章。由於「林木盜竊法案」與馬克思在《萊茵報》編輯部產生激烈辯論進而決裂。其後馬克思跟隨阿爾諾德·盧格去了巴黎,盧格是原《萊茵報》編輯,在思想上並沒有對馬克思有較多啟發,但他帶馬克思去了巴黎,馬克思旅途中認識了終身伴侶——燕妮·馬克思,並在盧格家中與恩格斯第二次見面深談,與恩格斯結下終身友誼。在巴黎盧格和馬克思合作出版《德法年鑑》,因見解不同只出版了一期便不歡而散。貧困潦倒之中,馬克思:時代青年遇到了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蒲魯東比馬克思年長9歲,非常欣賞馬克思,他們在相互論辯之中促進了理論迭代,終因思想分歧於1846年分道揚鑣。與蒲魯東相識過程中,馬克思還認識了十餘年後在第一共產國際中的主要論戰對手米哈伊爾·巴枯寧。影片用三分之一強的時長講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改組正義者聯盟的過程。而威廉·克里斯蒂安·魏特林則是組建並成立正義者聯盟的創始人之一。魏特林邀請馬克思到正義者聯盟做理論指導,而馬克思則不負期望,直指其革命活動沒有正確的思想和理論支撐。正義者聯盟其他領導人支持馬克思,之後正義者聯盟被改組為共產主義聯盟,聯盟要求馬克思擬出一份工人兄弟們能夠看得懂的綱領性文件,這便是《共產黨宣言》的由來。
歷史人物總是具有充分的複雜性,即便是在論戰中輸掉,即便是歷史證明了其思想荒謬性,在當時這些思想家依然是勇立時代前沿的弄潮兒。他們也付出了足夠的代價:鮑威爾始終堅持進行宗教批判而最終被波恩大學解聘;盧格1848年被法國驅逐,流亡英國至死;蒲魯東出身貧苦,自學成才,被捕三年,流亡四年,沒錢回國,最終客死他鄉;巴枯寧1849年參加德意志革命,流放驅逐期間背叛革命,後加入第一共產國際,玩弄權術,進行派別鬥爭,最終被逐出共產國際;魏特林則是出身貧苦的私生子,求知慾旺盛,勇於探索真理,主張暴力革命,消滅私有制,參加兩次革命失敗後,遠走美國開展空想社會主義試驗,了此一生。
為什麼馬克思能夠超越這四位思想家,最終成長為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理論探索上的不斷迭代升級是關鍵。我試圖從人的解放這個角度來理解。自古希臘以來,什麼是人和人的解放就一直是西方哲學的重要主題之一。阿波羅神殿刻寫著:人啊,認識你自己,這也是被蘇格拉底作為其哲學核心命題。費爾巴哈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愛和恐懼的需求,他認為這也是中世紀宗教統治存在的原因。而文藝復興以來,人的覺醒開始了。這時候擺在有識之士面前的是一個古老命題:為什麼凡人皆苦?為什麼世上存在如此多的不公平?為什麼貧困的人民日夜勞作卻依然不得安歇?
以鮑威爾和盧格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開始進行法律、哲學、宗教批判,他們認為宗教影響社會方方面面,法律制定本身就不公平,他們反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保守傾向,力圖從它的辯證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無神論的結論。這遭到了蒲魯東無情嘲笑,蒲魯東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發現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於財產所有制。只有弱化財產所有制,世上的窮苦人才能夠獲得幸福,而這也是蒲魯東被譽為無政府主義奠基人的重要原因。而馬克思超越了他們,在探索勞動異化理論的過程中,在恩格斯勸說他研究國民經濟學後,馬克思最終發現了超越單個歷史階段的不公平根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儘管在那時,馬克思並未更加深刻的揭示剩餘價值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但是這已是足夠偉大的理論飛躍。
最早揭示真理的人總會引起反動勢力的恐慌與壓迫。「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走在路上被盤查,慌不擇路。即便是躲過了白日追捕,夜晚惡魔依然會來臨,馬克思一生都在漂泊中度過。就像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在電影片尾曲《Like A Rolling Stone》唱的那樣,一生顛沛流離,卻如滾石一般從未屈服。縱便是無情的政治驅逐,也不如貧困和病痛來的更為緊迫。政治驅趕還有逐地而居的機會,而貧困和病痛則時時刻刻滲入生活中如同濕冷侵入骨髓。馬克思與燕妮共生育過四女兩子,由於長期忍受貧困的生活,有三個因流離失所、缺乏營養和疾病而夭折,剩下三個孩子長女珍妮·馬克思,次女勞拉·馬克思,三女兒艾琳娜·馬克思,成年後全都參加革命運動,無一善終。
倘若有任何一個敵對勢力妄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抹黑,歷史虛無主義肯定是頂尖頂好的辦法。從歷史上下手,選取馬克思思想發展階段某一隻言片語,來否定偉人的整個思想體系。這樣的例子我們還見得少嗎?他們叫囂「馬克思主義也是歷史虛無主義」、「資本主義終結歷史論」、「馬克思主義所闡明的歷史發展規律不過是基督教的歷史圖式」等論調,把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歷史認識體系,作為教條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來批判。這是何等的荒謬!拿廣大的人民群眾當傻子來看待,以為都可以隨意的愚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只要我們把握住馬克思思想整體發展脈絡,明確馬克思思想發展主線,以聯繫的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謬論則不攻自破!我想,這也是觀看《馬克思:時代青年》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鬥的一生;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鬥的一生。」讓我們在兩位偉人身後繼續前進,走上這條少有人走過的路,為人類解放而進行鬥爭,過生如夏花般絢爛的人生。
—————————————————————————————————————————————
正好前兩天做了關於《馬克思:時代青年》觀後感的演講,演講非常成功。於是把演講內容進行了精簡,寫了這篇文章。
主要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背景知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