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馬克思:時代青年》影評:電影中的音樂賞析
馬克思:時代青年影評
《馬克思:時代青年》這部電影講述了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君主專制下的歐洲饑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秩序,創造出新的無產階級。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鬥爭及全世界的未來。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後,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然而因撰文抨擊普魯士王國被迫停刊,隨後帶妻子遷居巴黎。在創辦《德法年鑑》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他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爾後,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1]
一部電影中,音樂雖然不是主要的,但好的配樂卻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於《馬克思:時代青年》是一部傳記影片,其中的配樂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卻處處用得恰到好處。
它的片尾曲——Like A Rolling Stone,是美國創作歌手鮑勃·迪倫1965年的作品。
首先,這首歌的創作背景與當時共產黨的產生、發展是非常相似的。鮑勃·迪倫於1965年6月從英國遊歷歸來寫了一首長長的韻文作為此歌曲的歌詞,又經過大量改編,幾週之後,「Like a Rolling Stone」進行錄音,計劃收錄在即將發布的專輯Highway 61 Revisited裡。經過兩天的艱難試音,才終於掌握了這首歌的精髓所在。試樣時有3/4的時間都不夠成功。直到迪倫嘗試用搖滾模式演奏這首歌時,才有了突破。新手錄音師Al Kooper即興創作了這張唱片中廣為人知的管風琴即興重複段。但是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不僅因這首歌超過六分鐘而不滿意,也不喜歡它過於濃厚的電子感,因而猶豫不決,不願發行。一個月後,這首歌的一個副本洩露到一個新的流行音樂俱樂部,被一些有影響力的電台DJ聽到了,促成了這首歌作為單曲發行。儘管廣播電台不願播放時間這麼長的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依然在美國音樂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並在全球引起轟動。[2]
同樣的摸爬滾打慢慢摸索出來了一個大綱,有了另一個非常合拍的人出現使它更完善,有它獨有的特色。雖然當時的大眾無法接受這樣的觀點、這樣的審美,但是在時代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符合新時代的東西總會被展露出來,被放在陽光下接受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與支持。
其次,人們對這首歌的定義與對共產黨的 定義也是相似的,即——革命性的。「Like a Rolling Stone」緣於它結合了不同的音樂元素,再加上迪倫年輕而憤世嫉俗的聲音,以及合唱裡那直指人心的問題:「這感覺如何?」。「Like a Rolling Stone」是迪倫事業的轉折點,至今仍被認為是戰後流行音樂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自發行以來,便成為音樂行業和流行文化的里程碑,讓迪倫成為大眾偶像。[3]《滾石》雜誌資深編輯大衛·弗里克評價說:「從來沒有一首流行歌曲,能夠像它那樣深刻地改變那個時代的商業體系與藝術觀念。」[4]
馬克思的思想是革命性的,當時仍處於君主專制的統治下,先進的知識分子們只敢寫一些模稜兩可的文學批評、模稜兩可的概括總結、模稜兩可的政治,不敢與政府對抗。而馬克思不一樣,他寧願坐牢也不想違背自己的信念。故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在它的徹底的批判精神。他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資本主義制度,既看到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一定時期的進步性。還表現在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上。不以「超階級」的幌子標榜自己是全人類利益的代表,公然申明自己的階級性,是為工人階級服務的。
除了片尾曲,電影中少有的幾處配樂,也起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渲染了電影氛圍、調動了觀眾情緒的作用。
(一) 森林中的追殺
影片的開頭是在森林中採樹枝的人民,被騎著馬的士兵一一擊倒在地。背景音樂中詭異的弦樂配合著人聲的輕喚,襯托了基層人民生活的悲慘與不平等,明亮又親切的鳥聲,暗示了後來這些黑暗都將被美好的光明替代,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二) 馬克思與恩格斯被警察追捕
緊湊的鼓點與密集的腳步聲相對應,不斷反復的二度不和諧單音,營造了緊張的氛圍。隨著影片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分別闖入了民宅、故意在道路上製造障礙,配樂中也加入了詼諧有趣的長笛,讓觀眾的心隨著音樂上上下下,不斷波動。
(三) 馬克思等待孩子的出生
焦急的來回踱步、詢問倫辛妻子狀況、在聽到妻子珍妮與孩子的哭聲坐立不安時背景音樂的音量也加到最大,旋律也推向高潮,襯托出馬克思的心隨著外界的聲音起起伏伏。但到見到了妻子後配樂聲迅速小了下來,只剩下輕微的鋼琴聲按著簡單的旋律音,烘托了馬克思見到妻子女兒都安全的心安。
(四) 馬克思與恩格斯合作完成評論《哲學的貧困》
弦樂短促有力的疊音加上同步的鼓點,與兩人默契的馬不停蹄地編輯、撰寫相互映襯。恩格斯抬頭看思考的一瞬間配樂切換為弦樂的快速撥奏,使配樂沒有那麼單調,在緊張中反而帶了點幽默。
參考資料
1. 《馬克思:時代青年》劇情 .電影網
2. Like a Rolling Stone .QQ音樂
3. Like A Rolling Stone .蝦米網
4. "滾石"選最偉大500首歌 披頭士22首入選 .網易娛樂.200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