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影評:
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影評片名叫《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的影片很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與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有關的電影不下十部,有故事片有紀錄片。我看的這部是2018年上映的,影片的類型不好說,介於故事片和紀錄片之間。整個影片只有兩個人物,一是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自己,二是喬爾喬·瓦薩里,著名的美術史家、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的學生。沉重的音樂,簡單的佈景,樸實無華的語言,緩緩的敘述著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的一生,讚嘆著他無與倫比的成就,悲哀著他孤獨的命運。
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從小就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對美術和雕塑有著天生的悟性。他從十四歲就進入了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美第奇學院,在那裡他受到先進思想家的引導,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並以此作為自己終生探尋的目標。影片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並不僅僅是靠他非凡的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自小就奠定的人文主義思想。我想,這關鍵的經歷,才使得他最終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影片介紹了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許多天才的作品,包括《酒神》、《哀悼基督》、《大衛》、《創世紀》、《摩西》、《末日審判》等。講述了這些偉大的作品在產生時如何受到人們的驚愕和非議。當時的人們很難理解這些作品中的深刻含義。而時間流逝,在幾百年後的今天,它們仍然以非凡的藝術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感動著人們,讓人們去欣賞、享受並思考。我們也看到在這些作品中,有著但丁、喬托以及古希臘作品《拉奧孔》的痕跡。感受到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的衝擊。時間證實了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的偉大,時間也在無情的嘲弄著那些世俗小人。
我自己最受觸動最推崇的不是以上這些作品,而是並不為人們所關注的作品:《被縛的奴隸》。這是1513年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為教皇陵墓創作的作品,和影片中著重介紹的《摩西》同時。不知道為什麼,影片卻對這件傑作未著一墨。《被縛的奴隸》表現的是一個健壯的青年雙手被反綁,但卻毫不屈服,他奮力扭動身軀,想要掙脫束縛,對抗這不公的命運。奴隸的頭和身體扭轉成極大的角度,顯示出被壓抑的激情;臂膀上隆起的塊塊肌肉,體現著蓬勃的力量。這裡所表現的與其說是個青年奴隸,不如說是全人類為自由而戰的崇高美德,更是雕塑家心中如火般激情的真實寫照。我們似乎從這奴隸緊閉的雙唇中聽到了他的呻吟聲。通常我們理解的「呻吟」都是那種無助的渴求的聲音,意思是「這繩索太緊了,請鬆一下吧」。而在這裡的「呻吟」卻是反抗的聲音,是怒吼的前奏。我不僅要鬆動這繩索,還要掙斷這繩索!
一些人或許以為這意味著反抗暴政,我卻不這樣看。影片中這樣說:「要揭開我們被蒙蔽的內心,揭開蒙蔽知識殿堂的虛假。」比行動更重要的首先是思想的覺醒。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在這無光的黑屋子裡被壓抑的喘不過氣來,一千年的中世紀讓人們的思想已經被禁錮的太久太久了。雖然他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到是什麼在捆綁著他,但是他已經知道屋子外面必然是一篇光明,已經到了覺醒的時候了。他呼籲人們靠自己的力量,去掙脫這精神上的枷鎖,去解放自己,做一個自由人。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知,才使得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在佛羅倫薩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中,冒著被當局追殺的風險,毅然拋棄自己曾經的恩人美第奇家族,加入了支持共和的戰線。
影片中,喬爾喬評價說:「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是第一位提出雕刻應是去除石頭表象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自己也說:「我能用藝術對抗死亡,我從大理石中釋放出永恆的生命。」他鍾愛自己的事業到了癡心的程度。他覺得石頭也是有生命的,他的創作就是去發現這些生命的過程。這使我想起了北京的一個石頭收藏家,他領著記者去參觀自己的博物館,忽而停在一塊石頭前,附身傾聽,然後抬起身來,說:「好了,它的情緒現在平穩了,喘息也安靜多了。」影片中的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自己也說:「石頭在抵抗壓力,反抗鑿刻,有時拒絕人們加工,有時卻也崩落成形,一如生命。」外人看來,他們的這種感覺令人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正應了咱們關於寫詩的那句話:「好句自天成,妙手偶得之。」這位收藏家也好,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也好,任何偉大的藝術家也好,他們都是將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些收藏,這些作品已經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了。當年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在家鄉過了一段休息的日子之後,說:「那段短暫和平輕鬆的日子,是我生命中少有的時光,但我的野心從未停止滋長,它不容許過多享樂與安逸。」那些雕塑和天頂畫耗費了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一生的精力和體力,不就是這種無悔的努力和追求,這種對自然造物的尊重,才產生了那麼偉大的作品嗎?
影片中借用十九世紀雕塑家羅丹的話,這樣評價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他說:「他所有的雕像作品,都充滿痛苦,彷彿像從石頭禁錮中解脫。但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直到晚年,才真的從中解脫。因為藝術已經無法滿足他,他追求的是永恆。」永恆這個概念,自始至終都縈繞在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的腦海中。為此,他從「我是誰」開始,去探究「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這三個古老的命題。具有濃烈宗教情懷的他,創作了《創世紀》和《末日審判》。可是也因此使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困惑:自然萬物真的是從創世紀始,到末日審判終嗎?在《創世紀》中,我們看到上帝和亞當的手指幾乎要接觸上了,然而,他們中間卻橫亙著」一個上帝和人類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影片中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到了晚年,只能無奈的嘆息道:「該死的這雙手,該死的時光流逝,該死的孤獨寂寞,還有該死的大理石!只願我所有的創作不曾留下,因為我做的還不夠,該死的我,竟敢模仿上帝,創造生命,而未盡力活出自己的人生。誰可以告訴我,我一生努力付出究竟為了什麼?」個體的永恆,自然的永恆,精神的永恆,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如何邁入梵谷:在永恆之門?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從上帝那裡沒有找到答案。幾百年後,按說現在的人們應該聰明清醒點了吧?然而俗人如我,同樣無法解答這些問題。
影片展示了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晚年創作的一尊耶穌和聖母的雕像,或許是他無心之作,完全脫離了寫實。欣賞時卻覺得很有味道,另外一種風格。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似乎成了現代抽象派的鼻祖。
影片中講了一個八卦,教堂裡的一個小人為了為難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明知道他不擅長繪畫,卻推薦他去創作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憑著堅實的繪畫基礎和堅定的信念,五年中,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獨自仰臥在18米高的腳手架上,未乾的顏料滴在他臉上積了厚厚一層,長期仰視使得他的健康大受影響,終於給我們留下了《創世紀》這件偉大的傑作。可我欣賞這幅畫作時有個感覺,總覺得它不如《蒙娜麗莎》的色彩豐富,立體感也不如《蒙娜麗莎》強。也許是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原本就不擅長繪畫,在技巧上不如達芬奇;也可能是油畫和濕壁畫本來就不屬於同一個畫種,兩者沒有可比性吧。這是我一個外行的看法。
影片雖然情節簡單,在拍攝上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喬爾喬的敘述是在書房中,採用的是古典味道的暗紅色色調。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在採石場和工作室則採用了淡藍色的色調,與那些未經雕琢的大理石相得益彰。在展現《夜》、《晝》、《黃昏》和《黎明》時,則為四件作品賦予了不同的光線。影片還採用了許多象徵主義的表現手法,讓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穿行於粗糙林立的大理石群中,以表現他的藝術追求。一座碩大的大理石在水中的倒影卻是大衛的雕像。似乎在說明,這雕像原本就存在於這塊大理石中,米開朗基羅:無盡之詩只是把大理石的多餘部分去掉了。
本人評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