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願意》影評:最疼痛的失去,成就最完美的愛情
我願意影評《我願意》實地取景大溪地,更著重於用真實的電影手法來還原全美十大真實災難之一的太平洋颶風海難事件。1983年,來自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24歲姑娘塔米·奧爾德姆與未婚夫理查德駕駛哈扎娜號從大溪地返回聖地亞哥,在海上遇到颶風後失事,經歷生死離別、漫長的等待與絕望後,在海上漂流了41天,塔米最終獲救。看電影時好幾次讓我想起了馬爾克斯那本著名的《一個海難幸存者的故事》,書裡說,看見海鳥就表示離海岸近了,因為海鳥沒有辦法飛越重洋,只能在岸邊近處飛翔,電影無疑也還原了這些微妙的細節。
電影一開始時,颶浪已經襲過,女主角塔米從幾乎被海水湮沒大半的船艙中醒來,四周一片狼藉,受傷的她不顧自身安危,擔心著未婚夫的安全,勉力奮起,四處尋求解決方法,終於衝開各種羈絆,來到甲板上。甲板上也是一片狼藉,船杆早已斷裂,船帆跌落在海水裡,各種設備被風暴襲過之後慘不忍睹,更慘的是原本跟她一起航海的未婚夫理查德已經不見了蹤影。鏡頭從塔米失望焦慮的臉上一轉,從下往上飄高,鳥瞰視角之下,塔米和船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變得越來越小,鏡頭所及之處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汪洋大海,被狂風巨浪襲擊過後的一葉小小扁舟,在大自然面前是那麼不堪一擊。茫茫大海中,塔米一個人隨浪漂浮,船艇被毀,沒有食物沒有水,缺乏救援,悲傷襲來,孤獨難耐,只能迷茫向前,是多麼的渺小與無助。
《我願意》 沒有採用通常的時間順序敘事手法,而是把現實與回憶交叉剪輯,將遇難前與遇難後分成兩條線穿插敘述,用兩條並行的故事線來講述塔米與未婚夫理查德相遇相知相愛,一起出海航行,卻不幸遭遇颶風狂狼最後遇難的故事。這部電影的類型很難定義,看似災難片實際上更像是文藝愛情片,看到最後才發現是一部勵志片。
1983年,24歲的塔米來到南太平洋大溪地,她高中畢業後一直到處打工,四海漂流,她想環遊世界,什麼工都打,她酷酷地說,「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在大溪地,她遇見了有一艘小船的理查德,生性不羈、熱愛自由的兩個人一拍即合,互為soul mate的兩人在清涼的山谷裡跳水鳧水,在熱鬧非凡的集市上把雞蛋花插在頭髮上,在浪漫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最後求婚訂下終身,但因為受人所託,兩人決定乘哈扎娜號返回加州聖地亞哥。電影中有很多唯美的風景,湛藍大海的大溪地,碧綠清澈的山谷幽泉,海上落日彩霞滿天,男主女主還對此進行一番爭辯,彩霞的顏色到底是莫奈紅還是石榴紅。影片採取多地實景拍攝,海洋、深潛戲份眾多,畢竟電影是由曾經三獲冰島艾達獎最佳導演的巴塔薩·科馬庫導演的,攝影則是由三度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師的羅伯特·理查森進行掌鏡。
電影的選角無疑非常成功,女主角塔米由曾提名金球獎最佳女配的好萊塢影星謝琳·伍德蕾飾演,而影片的男主則是在電影《遇見你之前》中帥絕人寰的山姆·克拉弗林飾演。電影的選角無比重要,因為這部電影大半以上的畫面和情節只有男女主角兩個人進行演繹。電影原型塔米在經歷海難時只有24歲,1991年出生的謝琳·伍德蕾出演時也只有26歲,據說為了演好塔米經歷海難後的悲傷、憔悴與無助,謝琳連續兩週每日只攝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攝長達12到14個小時。電影畫面中多次高清地顯露出她臉上被曬傷的傷痕和雀斑,嘴唇上乾裂的唇皮,雜亂干枯的頭髮和無助絕望的神情,演到最後瘦成了人乾,非常的真實。作為水手,謝琳下水捕魚,紮船帆,綁繩索各種都非常熟練,必定戲外也是下過很大的苦功,女主角這種為了藝術真實而自我犧牲的精神,跟我大天朝無數為了愛美而只要P圖的年輕演員一比,真是高下立現。
不幸中的萬幸,很快塔米在望遠鏡中發現了落水的理查德,他幸運地浮在救生艇的一大塊木板上,塔米把理查德救回到了船艇上,卻不幸發現他左腿受傷異常嚴重,肋骨斷裂,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更別說航海了。原本只是業務水手的塔米不得不承擔起了照顧理查德、收拾船艇的任務,一個人繼續掌控航行漂流,為了生存各種奮力自求,謝琳把塔米遭遇滅頂災難後的獨自守候與沉著堅強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塔米無數次要崩潰,要挺不下去的時候,理查德都會安撫她,用最無私最溫柔的愛給了她無數次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生活中有無數的災難,颶風狂浪只是其中的一種,這部電影以颶風海難為契機,通過塔米漂流中的自救行為,表現出了女性令人震撼的生命力與意志力,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女性無比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動容,讓人對女性的潛能與力量有了更多的敬意與思考。
十幾歲時,一位姐姐曾帶我去學校放映廳看著名影片《人鬼情未了》,劇情非常經典,看完後非常不解,女主在男主死後這麼痛苦,為什麼不一死了之,死了就可以永遠在一起,畢竟陰陽分離兩個人都這麼痛苦?!姐姐給我解釋因為女主還有自己的人生,愛情只是其中一部分,雖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時候完全不能夠get這種解釋。年輕時以為愛情生死攸關,世界都是是非題,非黑即白,姐姐的解釋完全不能理解。
幾年後,在姑姑家用DVD看完了聞名遐邇的《泰坦尼克號》,冰涼刺骨的海水裡,傑克叮囑羅絲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他說,「你會得救,會活下去,會生好多的孩子,子孫滿堂,你會長壽,是死在暖和的床上,不是這兒,不是今晚,不是這麼死,你懂嗎?」他還說,「我還有一個心願,你必須答應,要活下去,決不放棄,無論發生什麼,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快答應我,羅絲,答應我,一定做到。」 羅絲把無比珍貴的海洋之心扔入了海底,讓它陪伴傑克,而用傑克給她的愛和勇氣過完了無悔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愛,就是好好活下去。84年後,羅絲兒孫繞膝,子孫滿堂,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太太,終於活成了傑克希望的幸福模樣。
在電影中,因為缺少食物和水,塔米無數次昏迷,二十多天後在某次昏迷中醒來時,對已經無力支撐活下去的理查德說,「I might let you go」。對最愛的人放手,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悽美無比,但也有一種因愛而生的解脫。此時才發現理查德並不在船上,沒有理查德陪伴的塔米,變得更堅強,她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即使是素食主義者,為了活命,她不得已違背自己的信仰,拿起魚叉潛水,勇敢捕魚,即使在一開始她拒絕捕魚時曾說過,「I don't want others to suffer」。捕到魚之後,她眼中含著淚大口大口地把魚剝了吞下去,只是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在漂流了41天後,塔米終於獲救。觀察力強的人大概會發現,理查德在海難之後在船上的存在,大概是類似於《少年派》中派在海上漂流所想象出來的那隻大老虎,一切都是幻象,都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的自我保護機制。
電影最後,把電影原型塔米與理查德的照片po了出來,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一劃過畫面,會發現電影選角很厲害,男女主角都與原型相似度極高,還有女主駕船楊帆出海的視頻,字幕打出「塔米從來沒有停止航行」(「Tami never stopped sailing」),真的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敬意。想一想,畢竟在美國著名作家保羅·奧斯特的《幻影書》裡,男主角因為妻子兒子飛機失事之後再也不敢坐飛機的情節,相比之下,讓人覺得女主真是不得不讓人佩服,真正做到了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其實在電影之外,真實生活中,在海難之後,得救的塔米也曾經一度消沉,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她覺得自己再也不會愛,再也不幸福了,但最後她意識到擺脫過去陰影的唯一辦法就是勇敢地去面對曾經的黑暗。於是在海難之後的第十五年,塔米在自己的回憶錄《紅色天空》中寫下了海難的遭遇和人生的感悟,影片就是改編自她的回憶錄。她在傳記中寫道,「我很慶幸生活在女性有發言權的時代。以前總聽說男人能戰勝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時候展現女性的力量了,她們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礙。」
看電影時,有人在身旁說,男女主角都不美,皮相太普通,因為紀實的電影拍攝手法,自然不會對男女主的皮相進行美化。但我覺得女主對生活勇敢和頑強也是一種很難得的美,這種美是超越了普通意義的美。因為美不僅僅是皮相之美,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生活真諦的態度之美。男女主對於人生價值的追求是非常形而上的,他們不追求物質的享受,更多是精神上對自由的嚮往,對生命的渴求。
海難之後,永失我愛,也要好好的活下去,活成幸福的模樣,因為這才是愛你的人、你愛的人希望你成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