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2猛漢》影評:戰馬、坦克與大兵,阿富汗戰場上的美國主旋律
12猛漢影評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發動了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世貿雙塔和五角大樓都受到飛機撞擊,其中世貿雙塔攔腰遮斷,隨後坍塌,五角大樓局部結構損壞。這一事件造成了接近3000人的傷亡,舉世震驚。
2001年10月7日,小布什總統開始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的軍事行動,拉開了反恐戰爭的序幕。
電影中的12猛漢屬於美國陸軍特種部隊A類作戰分隊(Operation Detachment Alpha),通常被稱為「綠色貝雷帽」部隊(U.S. Army Special Forces Green Berets)。作為這次反恐戰爭的先遣隊,與當地反塔利班武裝協同,在短短3週時間內,攻取城市馬扎里沙里夫,並全員歸國。軍事戰略研究者認為,取得類似戰果最少需要2年。
這支特戰分隊簡稱為ODA595,其作戰方式主要是滲透入阿富汗本土,為轟炸機提供坐標。阿富汗當地部隊由杜斯塔姆將軍領導(2014年成為阿富汗副總統),主要任務是引導特戰分隊尋找塔利班武裝,並為特戰分隊提供安全保障。
影片於2018年1月19日在美國上映,截止3月28日,在本土獲得超過4500萬美元票房。導演Nicolai Fuglsig是新人,演員海姆斯沃斯對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被親切的稱之為「鎚哥」。該片可以說是標準意義上的美式主旋律,在思想上沒有什麼解讀空間,但是在主旋律處理方式上確有亮點。
(一)影片中,特種作戰分隊和當地武裝多騎馬,騎兵加轟炸機對戰坦克加AK演繹了現代戰場中頗為怪異的景觀。這主要是阿富汗自然環境惡劣,多沙漠和山地,常年戰亂之下,基礎設施較差。而且,阿富汗在常年戰爭中存留了大量輕重武器,影片中雙方除了常規的輕武器之外,塔利班武裝還掌握了一定數量的皮卡、塔克和火箭炮。現代武器與戰馬同框,頗具錯位感。
(二)跨國戰爭最需要正當性理由,電影中主要給出了3個理由。
第一,將塔利班武裝進行非人化處理。影片塑造了塔利班武裝首領野蠻、兇殘與邪惡的形象:禁止8歲以上孩子接受教育,對違反者處以極刑,杜斯塔姆將軍的家人也受到塔利班武裝的屠戮。而美國作為拯救者獲得了當地民眾的歡迎。
第二,塔利班武裝支持基地組織開展了對美國本土的襲擊,世貿雙塔殘骸成了這一國仇的象徵。片頭鎚哥接受任務時,軍官將世貿雙塔殘片交給了鎚哥,片尾鎚哥將殘片埋在了阿富汗國土上的鏡頭,這是復仇成功的儀式。換成中文就是「犯我米國者,雖遠必誅!」
第三,而美國小分隊與阿富汗本土反塔利班武裝則相互配合,並在戰鬥生涯中建立了兄弟關係,無論是鎚哥與將軍,還是隊員與小孩,雙方都不惜涉險營救對方,將美國小隊的軍事行動正義性表露無遺。
(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似乎成了主旋律電影的一大標榜。對觀眾而言,真實往往比虛構的毀天滅地更有力量。這部電影在片頭就特殊說明,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片尾則以字幕和圖片形式加以補充說明。近些年《危情13小時》《美國狙擊手》都採取了類似的手法。
但是,電影中美好的行軍剪影、壯觀的爆破場景以及煽情的配樂,都提醒我們,這跟現實關聯可能並不太大。影片再次明示我們,「主旋律」是指電影的精神內核,但好的主旋律電影應該是形式美觀的商業電影。
(四)美式主旋律擅長符號運用。比如他們總將星條旗和飛機、槍械、軍營、大兵並列,那是一種國家存在,並被賦予了符號化的神聖意涵,而妻兒的照片則成為人性的象徵,戰士最終的願望也是回歸家庭。這種將戰士意圖大到為了國家,小到為了妻女的雙重表達,更強化了戰爭的正當性。
(五)影片中杜斯塔姆將軍對阿富汗狀況的分析很有見地。
這裡是阿富汗,許多帝國的墓場,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敵人,美國將成為這裡的一個族群,如果離開是懦夫,留下來就是我們的敵人。
整體而言,電影中規中矩,完成度較高。馬戰坦克的場面調度頗顯功力,沙漠和山地景觀還賦予了電影西部片氣質。
電影的前半部分節奏緩慢,而且對人物的身份交待不夠清楚,12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也較為模糊。電影將塔利班武裝簡單化處理為邪惡的反派,也讓電影失去了寶貴的體現作者反思的機會。
總之,影片難稱經典,在片荒時候,調劑下口味還是合格的。
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