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非孕私生活》影評:命裡有時終須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影評,Private Life)
非孕私生活影評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
——《聖經》詩篇127: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
無論是西方的基督教,還是東方的儒家思想,兩者對於「生兒育女」的觀念,不盡相同,都是提倡「養育下一代」(生生不息)。但現實生活中,隨著時代的改變,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對於「生育」觀念出現了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育或者不育(這個趨勢在發達發達國家尤為明顯),於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年人(曾經堅定的「丁克一族」)卻陷入了「想要孩子,難以受孕」的尷尬局面。
今日,筆者通過電影《非孕私生活》,與各位分享一下個人對於「生育」的些許思考。
美國電影《Private Life》
作品類型:劇情
主要演員:Kathryn Hahn、Paul Giamatti
故事概述:「不孕」夫婦的求子旅途
上映時間:2018年10月5日在英國上映
優秀的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有歡笑、有悲傷,有釋放、有壓抑,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寫照),探討「不孕不育」話題(想要孩子,卻生不出,怎麼辦?)。影片部分取材於導演兼編劇Tamara Jenkins的真實經歷,所以很有說服力,很有感染力。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影片,聊一聊「生育」那些事。
影片中的夫婦(rachel、richard),是一對想要孩子,卻不能生育的夫妻,原因在於男方,精子活力不夠(精子稀少)。由於年紀的關係,兩人對於孩子的渴望與日俱增,為了能夠達成願望,他們開始嘗試醫學治療,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劇情發展到這裡,引出了三個思考點(下面詳解)
①為什麼要生育兒女?
a,這是人的天性
(所有哺乳動物的本性)從古至今,不曾改變。
b,推進人類的發展
人類的繁衍生息,最直觀的價值就是「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包括:文明程度的提升,科技創新的提升,思想意識的進化...
c,情感依托
親情是人類三大情感之一(親情、友情、愛情),存在感僅次於「愛情」,是人類社會的必需品。(不可替代)
②不孕不育對於人生的影響?
a,從歷史上來看,不能生育的人往往不被待見,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了(進步了),但是那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仍然不曾改變(時代的悲哀)。
b,從男性角度而言,大部分男人都不能接受自己妻子不能懷孕這個事實,這是正常思維(排除少量特別開明的男人),可以理解。反之,從女性角度來看,無論是哪一方的問題,妻子總要承擔過多的困擾與壓力(在農村,這種實例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c,老無所依。這個問題是不孕不育患者最大的困擾。年紀大了怎麼辦?走不動了怎麼辦?沒有人照料怎麼辦?膝下無子女的老人,總是生活在孤寂之中,久而久之,生理上、心理上都會產生厭世的情緒,最後走向「取死」的道路。每個人都希望「有始有終」,但這樣的「離去」,顯然不夠尊嚴。
③醫療手段能否解決「繁衍生息」的困境?
首先,只能說「解決部分問題」。畢竟現在的科技水平不足以完全改變「不育」難題,這需要幾代科學家、醫學家的努力,才能夠實現,所以「任重道遠」。
其次,醫學治療會給女性帶來傷害,最簡單的就是打針吃藥,對身體帶來副作用可想而知。
最後,醫療手段的不確定性,即「風險性」,這個就不深入探討了,網上搜一搜,一目了然。
繼續回到影片,邊看邊想。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rachel與richard試圖通過網絡尋找新的解決方法,「領養」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又一個思考點產生了。
「領養」的利與弊
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先來聊一聊,「領養」的優點。
a,可以順利走出「醫療」流程的泥潭,不再受困於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壓抑。
b,可以滿足一部分「求子心切」之人的需求。
相比於優點,「領養」計劃的缺點也不容小視。
a,金錢的花費
這個算是小問題了,畢竟選擇「領養」這條路的,都是些有錢之人,沒錢的只能忍。
b,親切感/歸屬感
「領養」與「親生」最大的區別就是「歸屬感」。親生的孩子對於父母有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但是「領養的」則完全不同,需要很長時間培養,從「陌生」到「認可」,從「認可」到「熟悉」,從「熟悉」到「親切」,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很難達成(相信有過領養經歷的人,都應該有所體會)。
c,尋根情結
這是「領養」後遇到的另一個問題。由於不是直系血親,領養的孩子有朝一日總會踏上自己的尋根之旅。出現這個行為之後,容易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一,背井離鄉,一去不復返;二,遙望親生爹娘,繼續留守「領養親人」。雖然從結果來看,迥然不同,但仔細想一想,本質是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無論被領養者是否留守,其心志已經改變了,說的俗一些「身在曹營,心在漢」亦。
簡單分析後,繼續來看影片。
絮絮叨叨、忙忙碌碌之後,rachel與richard的生活似乎沒有任何轉變,人工授精難以繼續,領養計劃一再告吹,代孕行動無疾而終,最終他們只能回到最初的原點,腳踏實地,等待著...(影片至此完結)。這裡又有幾個思考點值得用心思量。
①人的無力
在宇宙之間、在歷史長河裡,人類是那麼渺小、卑微,既無力、又軟弱。縱然是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今,人類仍然有許多「力所不能及」之處。「生育」問題就是其中之一,人們曾試圖運用先進科學知識、卓越醫學技術徹底解決這個「頑疾」,然而結果呢?至今難以完美實現。這是為什麼?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切莫「妄自尊大」)
②孩子,要還是不要?
看罷此作,思緒萬千,尤其是「孩子」這個話題,令在下陷入沉思。沉吟半晌,幡然醒悟。這豈是「要」與「不要」的問題?此乃「想要」與「不想要」的問題!此話怎講?
婚後,生養兒女,天經地義,「要」與「不要」,最終都得「養育」。(所以別墨跡)
但是,如果男女雙方都不想要孩子,當然這個決定不能是「盲目」,而要「深思熟慮」,那性質就兩樣了。何意?
首先,這個決定會陪伴雙方一生(不是一時),所以要慎重。
其次,這個決定會改變雙方的生活習慣,「有孩子」與「沒孩子」的家庭,生活模式是完全不一樣。
最後,務必提前準備、做好預案,「年老體弱後,該何去何從?」,因為沒有子女,老了只得靠自己,這個說來容易,做起來很有難度。
綜上所述,想不想要孩子,一定要考慮再三,斟酌再四。
③肉體上的一根刺
《聖經》「格林多後書」有這麼一段經文: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的肉體上...
在這裡,筆者不會從基督教的角度來解析此文的含義(過於博大精深、只言片語難以盡述),而是從現實角度,略談一二。
什麼是「肉中刺」?
簡而言之,「生活中那些揮之不去的不如意」。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這些「不如意」就是安在每個人身上的刺。影片中rachel與richard的不如意就是「想要孩子,卻生不出」,這根刺如影隨行,他們試過各種手段,可最終結局都是一樣(失敗告終),最後,只能「接受」。
如何面對「肉中刺」?
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或許只有選擇「忍耐」,因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書不盡言,就此擱筆。
編劇★★★★☆(「紐約人」新系列,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
導演★★★★★(自編自導,將自己的生活融進鏡頭語言,設定很讚,效果很靈)
演員★★★★★(兩主角的對手戲太過癮了,裸不裸已經沒有意義了)
劇情★★★★☆(除了節奏慢了些,其他都可以)
視效★★★★★(鏡頭語言、長鏡頭的運用、色調的搭配,上乘)
音效★★★★★(與畫面配合默契,幾首插曲相當應景)
推薦度★★★★★(很有思想、內涵的作品,推薦給已婚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