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在回家時》影評:事業與家庭——人到中年永恆的話題
愛在回家時影評近日在惠州療養,恰逢萬聖夜,本想找個恐怖片看看,卻在愛奇藝上看到這部電影的推介:
傑拉德扮演獵頭專員Dane Jensen,他為家庭拼搏,經常忙到不可開交,即使過節也沒法陪孩子。終於等到上司Ed Blackridge(威廉·達福扮演)宣布退休,Dane有望擊敗頭號競爭對手接管公司。然而就在這時,他的十歲兒子卻被診斷出患上血癌。突如其來的壞消息亂了陣腳。要追逐夢想,還是陪伴家人?他不得不做出選擇……
突然心頭一動,決定看一下。看完了電影,讓我唏噓感慨不以,因為過去一年的個人經歷,使本片代入感極強,更使我決定第一次寫影感。
影片中的基本設定
男主角一家的情況:中產階級家庭,妻子是戰慄魔胎,有三個孩子,最大的男孩十年,父親是這個家庭的全部經濟來源。後男孩被診斷出白血病,開始了治療。(註:在西方,一般都是母親獨自照顧非成年孩子,因為祖輩一般不幫助帶孩子。當一對夫婦決定生孩子的時候,意味著母親要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工作;一般西方家庭都不會只生一個孩子,這更加意味著母親很可能就不再工作了。因為等兩三個孩子都能夠上學的時候,母親很可能已經人老珠黃,工作能力也比不上年輕人了。)
男主角的事業情況:作為一家獵頭公司的主管,單身資本家老闆萌生退意,男主必須帶領他的團隊在最後一個季度的業績戰勝公司裡的另一位競爭對手,才能上位。因此,他開始了打雞血加班的生活。
事業與家庭
當人,尤其是男人到了中年,有了家庭、孩子之後,事業與生活的平衡就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豆瓣上有這樣一句評論:「活了35歲了,這部電影算是能完全看懂了。 要是5年前,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這電影。」為什麼男人在這個歲數的時候會遇到這個問題呢?這個問題又該怎麼破?
先說事業吧。
影片中男主角受到的工作壓力十分寫實。男主作為該公司能力最強的獵頭,是建立在「第一個上班,一上班就打電話,最後一個離開公司」和不擇手段的基礎上。這種情況下,其上位經理職位按說應該是合情合理。但是遇到了經濟危機這樣的大背景,許多企業的用人需求大萎縮,加上團隊裡也有新手需要指導,讓這一切變得困難起來。所以男主角更是起早貪黑,無暇顧及孩子的身體狀態、錯過萬聖夜活動、在感恩節聚餐上發火等等。而妻子對此也頗有怨言,但不知道是因為妻子沒有經濟收入,還是確實比較理解丈夫,每次衝突都能收住場,讓生活得以繼續下去,直到男孩生病住院。
說這個電影寫實的地方,就是男主角面臨的事業壓力讓我感同身受。自2015年起,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乏力,伴隨著汽車行業需求的萎縮,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持續下降。可以說,汽車行業躺着賺錢的日子突然就過去了。加上政府決心發展電動車,逼迫公司不得不進行戰略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工作環境不斷惡劣,越來越多的工作,收入卻逐年下降。由於造車新勢力的崛起,離開公司的人也越來越多(包括一些主管),工作增加之餘也出現了升職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想保住工作的唯一出路就是朝上走,拼升職,才能保住收入的提高。這實際上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男主一樣,當他不能給老闆繼續賺錢的時候,便被老闆無情的炒了魷魚。我所在的公司雖然沒有這麼直接,但是如果員工不能持續提升自己的績效排名,也不得不面對收入減少的結果。這是許多在公司鼎盛時期進入的人所承受不了的。因為我們許多人都早早買了房和車,這都是基於公司未來運營長期保持良好、收入持續提升的前提下做的消費。
可以說,大環境的影響是誰都躲不掉的,即使是男主這樣的頂級獵頭,個人能力在他這個年齡已經達到了頂峰,同樣面臨著事業方面的巨大壓力。那些年紀更大的人,可能就直接失業在家了。按大孩子的年齡估算男主應該在設定在40歲左右。過3望4,在33歲的時候,我能深深地體會到這種焦慮:如果我不能持續地為組織提供價值,在40歲之前在組織內部站穩腳跟,一旦失業再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可以說是困難重重。這就是中年男人的事業壓力來源。
說完事業,說說家庭。這裡先要說一下,劇中男主角的家庭設定,不是目前的主流,應該是編劇為了展示劇情衝突所刻意營造的。傳統的中西方家庭觀念,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面拼事業,女人在家帶孩子。經濟危機帶來的收入下降,加上女權平等運動,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是雙職工家庭,由爺爺奶奶或保姆帶孩子。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夫妻雙方可能都面臨著事業上的壓力,總有一方要妥協,多放一些精力在家裡。很正常的,有一方作出犧牲,就會要求得到補償,比如另一方努力多賺些錢、週末多在家陪陪家人、平日裡多些關注家人等等。如果另一方做不到這幾點,家中的一些矛盾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恐怕會日積月累,遲早有一天會爆發。
家庭矛盾即使爆發,只要感情上的妥協和安慰多半也能平息。但是往往壓垮一個家的,是生病。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一人生病,全家糟殃」。家庭成員一旦生病,一個家就會面臨下面四個問題:
1、能不能治得好?
2、有沒有足夠的錢去治病?
3、誰來照顧病人?
4、如果治不好,家人心理上的創傷如何撫慰?
之前看過報道,癌症的發病率這些年來一直在上升。對老人來說,是因為人越來越長壽,得癌症的機會越大;對兒童來說,是生活中的致癌汙染越來越多防不勝防。如果夫妻一方得大病,那這個家庭崩潰的速度會更快。影片中,男主最後搬到兒子病房中一邊陪伴一邊工作。在長久的陪伴之後,兒子終於奇蹟般的醒來。可以說,這更多的是導演的一廂情願,現實往往比這殘酷得多。
感悟
有人說,只有窮才是治不好的病,沒有什麼困難是用錢解決不了的。是的,隨著醫學技術越來越進步,包括什麼基因療法,也許有一天什麼病都能治好,但那往往意味著巨額醫療費;另一方面,砸錢去消費也是消除家庭矛盾的手段之一。但這樣的話,事情又回到了原點:如何賺更多的錢?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答案就寫在上面啊!
說到事業和賺錢,不得不說就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組織有價值、不可替代、可在不同節點切換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廣泛積累人脈。當你迫不得以離開所在的公司的時候,只要能找個同學或熟人幫忙,那怕是寄人籬下,也是可以的啊,不至於動不動去跳樓。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我本科和研究生實習過的兩家公司領導都是這樣,離開原來的企業或者創業失敗,在老同學的手底下幹,也未嘗不可,有的還乾得挺成功。
可是如果人在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就知道這些道理會怎樣?也許往後會乾得更認真,中午壓力就會小很多。可惜人生就是這麼崎嶇,剛我明白這些開始努力的時候,是因為女兒的誕生,此時人早已過30。即使明白這些道理,具體該怎麼做又是需要不斷摸索的事。至今兩年過去,越來越感覺要學的東西很多。偶爾也會後悔,為什麼剛工作的那幾年過得懵懵懂懂,毫無建樹呢?這幾天在惠州和一群小兄弟們一起療養,看他們基本上每天就是通宵打牌打遊戲,睡懶覺不吃早餐,漸漸明白很多事情大概就是不經歷過是無法領悟的,這大概就是人生自帶的無奈和所謂「閱歷」的價值吧。
不管如何,現在每到和團隊成員們或者其他同事討論工作的時候,都只會告訴他們:少抱怨,乾就是了;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本事了你就走,或者去應聘主管。有時候最讓我無語的是,有些人跟我相同的年紀、甚至工齡比我還長,始終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最後說到家庭,始終是一個人最後最好的歸宿。我的經歷告訴我,有些事情不結婚沒孩子的人不能理解。那些中年員工為什麼還在兢兢業業的上班,任勞任怨?當你下班累成狗回到家的時候,看到歡樂的孩子、健康的老人、體貼的妻子,那些心理和身體上的疲憊總能一掃而光。所以我現在也特別欣賞,那些願意加班的單身同事,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理由去對自己好,根本不需要為了別人去奮鬥。
說到家庭不得不提到有一個好妻子多麼重要。我的妻子從不挑起婆媳矛盾,對家庭的規劃也做得很到位,對我個人的成長幫助更大。我們給孩子和自己都買了保險,老人現在雖然買不了商業保險但也有退休金和普通居民的醫療保險。過去的一年,因為工作上的變化和壓力,我只要覺得家裡有一點不完美就容易發脾氣,對於家人的反對也總是和男主角一樣說:「你知道我是為了什麼在拼命工作?是為了這個家!」妻子可以說,足足忍受了我好幾年。不要把工作上的不如意帶回家,接受家人的不完美,這是妻子對我最大的教誨。
我最近突然覺得:要讓家庭從繞著夫妻某一方轉變成繞著夫妻二人轉,這樣家庭才能平衡。妻子可以說是家庭溫柔的起點。夫妻兩人要演好這場二人轉,老公對妻子的呵護必不可少,要對老婆捨得花錢。投資老婆和自己絕對好過去炒股,牛市來了跟著賺點就好,千萬不要一心想著靠炒股發家致富,這是15年股災給我的最痛領悟。給自己和家人買保險很重要,影片中沒有提到孩子治病上的困難,大概是因為之前有買保險吧,這一點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在做了。如果沒有保險,這家人要度過這個難關可能就沒這麼容易了。
關於老人,我是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很多經歷了文革和飢荒的人,心理都已經被金錢扭曲,不再相信其他東西,特別是對醫生。同時,因為對健康的渴望和金錢的貪婪,又特別容易上當受騙。我只能做到,多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他們保持身體健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