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夢想心樂章》影評:這首感動千萬人的歌曲,終於被人拍成了電影!

夢想心樂章影評

這首感動千萬人的《I can only imagine》是一首當代基督教音樂。

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當代基督教音樂。

當代基督教音樂,也叫福音音樂,是一種音樂形式,重點在於抒發對基督教信仰的情感。風格很多樣,有基督教搖滾、基督教鄉村音樂、基督教朋克音樂、基督教說唱……

但是說到鮑勃·迪倫《Knock' on Heaven's Door(敲開天堂的大門)》,大家就知道了。

Mama, put my guns in the ground 媽媽,把我的槍在地上放好

I can't shoot them anymore. 我再也不能用他們射擊了

That long black cloud is comin' down 黑暗的烏雲正緩緩落下

I feel like I'm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伸手就能敲開通向天堂的門

Knock, knock,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敲開通向天堂的門吧

這首歌不僅是鮑勃·迪倫上個世紀70年代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也是由他出演的電影《比利小子》的插曲。

這首歌通常被人們誤認為是和反戰有關,但實際表達的寓意還是在於宗教中的懺悔

基督教音樂非常具有多樣性,但是鮑勃·迪倫不算是的基督教音樂歌手,他的這首歌卻是十分經典的當代基督教音樂。

這首當代基督教歌曲《I can only imagine》是美國「憐憫我樂隊」主唱巴特·米拉德在父親癌症去世後所寫,這首歌激勵了很多正在處於黑暗中的人們,還有那些懷有夢想的人們。

這部電影也是根據巴特·米拉德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夢想心樂章》

I Can Only Imagine

1985年,德克薩斯州

巴特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

父親家暴,巴特和母親都是在父親的奮力一搏中度過。

巴特是靠音樂來度過這些困難的日子。

母親把巴特送到了由教堂的人們陪伴孩子的度假營。

在度假營,巴特得到了主的恩賜。

回到家後,母親離家出走,父親變得更加暴力。

童年,變得更加不幸……

1991年,巴特為了實現父親年輕時的夢想,加入了橄欖球隊。但是,因為一次比賽,巴特摔斷了腳,終生不能踢球。

但是,為了高中畢業,巴特加入了「合唱團」。

在美國向來都是「球隊、啦啦隊」最受歡迎,最不受歡迎的「合唱團」更是這個傳統的父親無法接受。

只是,巴特的音樂天賦被人生導師發現,巴特被選為了男主角。

父親意外得知了這個消息,被送進了醫院。

但是巴特這次演出,大獲成功。

父親的不理解甚至打罵,逼走了巴特。

巴特一個人在外闖蕩,組建了「憐憫我樂隊」,走遍了能夠演唱的每個地方。

直到,一個製作人的出現,讓巴特燃起了希望。

製作人欣賞巴特的才華,但卻認為他沒有適合自己的歌曲和風格。

因為巴特的嗓音高亢明亮,如果純粹翻唱那些搖滾歌曲,其實並沒能利用好自己的天賦,無意間翻唱了一首抒情基督教歌曲,製作人認為那才是他的天賦所在。

而後創作了一首《Beautiful》,這首以「讚美」為主,抒情為輔的基督教音樂,充分展現了巴特的嗓音特點。

光看聽眾的反應來看,其實算得上不錯的作品。

於是,製作人決定帶他們參加更高級別的音樂盛會。

但,這次他們失敗了。

唱片公司並不滿意他們的作品,巴特決定退出樂隊。

製作人卻給了他意見:基督教歌曲,最重要的是讓人們相信你的歌。

大多的基督教歌曲,是以「讚美」作為主要內容,常常會寫出這樣的內容,耶穌的苦難,上帝的幫助,悲痛的苦難……

這些歌曲只是基於聖經,卻並沒有基於生活。

巴特需要做的,不是寫出遙不可及的聖經故事或是讚美歌曲,而是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的恐懼,並克服。

暫別樂隊,巴特回到了家。

但是,這個曾經做錯事的父親卻變好了,早起給巴特做早餐,與他談心。原因是他接觸了基督教。只是對於曾經受過傷害的巴特來說,非常不公平。

「我還沒有原諒你,你憑什麼就原諒了自己!」

後來,發現父親因為胰腺癌將不久於人世。

巴特選擇了原諒。

巴特親眼見證了宗教給人帶來的變化,看到了一個暴力醺酒的人,能夠有所信仰,有所期待。

這也就是為什麼選擇原諒的原因。

我一直想要的父親開始愛我了,是不是很公平?

他願意變好,我也選擇原諒陪他共度人生最後的時光。

父親死後,巴特寫下了這首感動千萬人的《I can only imagine》。

這首歌,是巴特寫給自己的父親。

不再是空寫一些讚美基督、上帝、耶穌,這首歌基於自己的生活。

原本只能「想象」的生活,因為上帝的出現,這種生活不再是想象,他想要的父親回來了,他想要的生活也回來了。

所以,這是他為什麼能寫出一首療癒千萬人的歌,是因為他相信基督,他得到過,他真正活過。他用嘹亮富有真實情感的聲音,打動的千萬人。

這部《夢想心樂章》似乎是為基督教所打造。

影片中的配音,不是基督教音樂的U2樂隊的這首福音歌曲《Into the heart》。

到鄉村福音歌手斯蒂文-柯蒂斯-查普曼的這首《The Great Adventure》。

再到非常著名的福音女歌手艾米·格蘭特的這首《Breath of heaven》。

誠意滿滿的基督教音樂,對於喜歡的聽眾來說,確實很飽耳福。

但是,對於很多不了解當代基督教音樂的觀眾來說。

這部電影的「家庭」元素,更為敏感打動人心。

開頭展現的是一個殘暴的父親,而在病重之後態度大變。兩個人慢慢相處的過程,更像是一個孩子與曾經的父親和解,也是與自己的和解。

很多人沒有「宗教信仰」的經歷,但是,很多人都有與家庭產生矛盾的經歷。

當你看到影片中的這些「原諒、釋懷」,你會發現,這些迷茫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被家人認同。

你會想起,其實還有很多美好的瞬間。

影片最打動我的部分在他父親將要離世的時候,他說:"我不是很會賺錢,但是我有很努力的去存錢。我把它們都留給你,每個月你都能受到一張支票,這樣你就可以專注於你的唱歌,不用擔心其他的事情。"

那時候,父親已經完全理解。

原來父親不是不在意你的夢想,只是他比起你,他更為你考慮你的現實。

你還會想起,原來父親早就告訴過你什麼是夢想。

只是你,仍然把夢想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現實。

這首感動千萬人的歌。

講述的不是虛無、幻想。

它講述的是想象之後在現實中的喜悅。

能在現實中實現的夢想,才是最動人的。

都說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其實沒有在現實中活過的人,才是更可怕的。

文/宋俁萱

首發巴塞電影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