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派特森》影評:你的生活憑什麼總比別人無聊?

派特森影評
/ 1 /

「沒勁透了」
「混著唄」
「挺無聊的」

最近經常跟朋友聊起「生活」,發現大部分人對於生活基本是無話可說甚至麻木的,我們都可以笑著談論身邊的人和事,一旦聊到自己的過的好不好,卻只剩一聲嘆息。「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這個詞似乎是媒體杜撰出來的,我幾乎沒有見過這樣的群體。現實裡,只有一群群不知如何是好的年輕人,眉頭緊蹙,絕望撲面而來。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無法承認自己過的很好。

擁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每週投入50小時埋頭苦幹,剩下的時間思考一日三餐該吃什麼,偶爾再談個戀愛,或跟朋友出來大眼瞪小眼。你滿足於這種還算理想的狀態,說不出有什麼不好,但又不敢說自己過的很快樂。


而我發現,大多數覺得自己「不快樂」的人,生活中都少了點儀式感。

他們可能比別人加倍努力的「活著」,目的性很明確,卻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快樂,甚至逐漸的失去了自娛自樂的能力。「活著」並不等同於「生活」,雖然我們終究無法逃脫學習、工作、存錢、結婚這一固有套路,但為了過好「生活」,我們也擁有讓生活變的更詩意的權利。

這裡的詩意當然不是指讓你去寫詩,而是要你學會為生活加劑調味,讓它變的平庸卻不普通。

/ 2 /

最近剛看了從戛納鎩羽而歸的佳作《派特森》,由專注於獨立電影偶爾玩玩樂隊的導演吉姆·賈木許執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片中的角色,總是充滿了詩意的,比如《地球之夜》裡的女司機,比如《神秘列車》裡的日本情侶。


這次的男主角派特森也不外如此,他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巴士司機。電影的8個晝夜裡,每天上班、寫詩、遛狗、在同一個酒吧喝酒,再以同樣一個姿勢和妻子睡去。周而復始,就像一台計算精準的機械。

這樣的劇情看上去無聊極了,沒有波瀾,更沒有反轉。但許多人卻意外的得到了共鳴:這不就是我正在經歷的日常嗎,平凡且重複,沒有驚喜和意外的活著。

而派特森生活中唯一的調劑,就是寫詩。詩是他的秘密花園,是只屬於他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是他逃離世界的方法。即便女朋友多次提出讓他打印出版,他也不願意讓自己的這僅有的愛好被惡臭的商業玷汙。然而他的詩寫的其實並不太好(甚至不如一個小女孩),可能是導演故意為之,拙劣的文筆讓人尷尬,卻又讓這個角色更加真實生動。

對某件事充滿了熱情,卻沒有什麼天份,但這又不影響他沉溺其中,這像極了我們身邊的朋友ABC。

電影中的另一個極富詩意的角色,便是派特森的老婆。與派特森的一成不變相比,她的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一會兒沉迷於室內裝飾;一會兒沉迷於製作Cup Cakes;一會兒又突發奇想要學吉他做民謠歌手,彷彿唯一不變的就是對黑白的熱衷。不過這些最終都只是過眼雲煙罷了,她在這幾個夢想上幾乎「一事無成」。但是,即便「一事無成」,那又怎樣呢?


這兩個角色讓我覺得無比親切又嚮往。他們跟我們一樣平凡,卻從不抱怨。擁抱著自己的小小理想沉浸其中,不需要別人的理解,只收穫屬於自己的浪漫和喜悅。這樣日復一日,枯燥的日子便煥發光彩,開出詩意的花,就如同這部電影一樣。

/ 3 /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或許雞湯,或許理想主義,但越成熟就越發現其中的不易。如何停止自我否定,如何在無聊的生活中學會自嗨,如何」生活「而不是」活著「,這是我們窮極一生需要學習的課題。畢竟,每個人都總有那麼一刻,想從這個世界逃離。

當然,逃離的方式有很多種。

如果你是個太在意別人目光的人,偶爾試著去放飛自我。連鄭爽都開始明目張膽抽菸了,你還跟這兒裝什麼勁,現在人總有一身的蜜汁偶像包袱搞的自己喘不過氣來。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不快樂,試著去降低快樂的標準,將」尋找快樂「改為」發現快樂「,你也許會意外的發現——吃到喜歡的菜很快樂,見到想見的人很快樂,隨機播放到喜歡的歌很快樂,睡醒看表發現離起床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很快樂。

然後最重要的,你需要找到一件讓自己願意投入熱情、不受外界干擾的事物。物件也好,人也好,興趣也好。


對於我來說,看電影、讀旅行都是可以幫助我逃離世界的事物。最近我還迷上了做飯,在我看來,做飯和作詩其實並無本質差別,菜如文字,經過加工和組合,便成為藝術。

我有四個姐們兒,工作一般,工資也不高,但卻自得其樂過的比誰都開心。她們都十分喜歡搖滾樂,便一起組了個樂隊,雖然她們幾個的技術都不算太好,但沒人care。她們只要每週能在一起排練,排練之後一起喝酒然後吹吹牛逼就很滿足,偶爾運氣好還能接個商業演出上去賺點零花錢,那簡直錦上添花。每次見到她們都能感覺到她們是真的享受其中,能跟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能在效果器的喧鬧聲中回歸純真,多麼難能可貴。

還有一朋友,收入也不算高,但每年都給自己放四次假去旅行。朋友圈裡遍佈了她在全世界留下的足跡,泰國、日本、南非、巴黎、美國……有人問她哪兒來這麼多時間和錢出去玩,她在朋友圈的一句回復讓我記憶猶新。「存錢幹嘛,不如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畢竟錢會貶值,這些經歷卻是永恆的。」

在小說《偷書賊》中,小女孩莉賽爾的處境不能再悽慘——父親被納粹帶走,母親失蹤,弟弟不幸去世,自己則被寄養在親戚家。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閱讀成為了她唯一的希望。為了讀到書,她不但冒險去「偷」,還曾經從大火中救書。因為她知道,這是她最後的救命稻草,只有書能給她帶來光明。

也許說信仰過重,但我們都必須找到一件喜愛的事物,讓枯燥的生活得以忍受。


/ 4 /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應該如何過好我們的生活,特別是20多歲最茫然的時期。裡面提到我們生下來是為了兩件事,一件是生活,另一件是用什麼把生活填滿。第一件事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權利和義務,我們無從選擇;而第二件事則因人而異,也決定了你生活呈現出的色彩。

有的人一生疲於追求物質、有的人青睞平穩安定的處世哲學、有的人崇尚理想主義精神修行,正是這麼多人不一樣的活法,才讓世界充滿了可能。

但無論哪種活法,當你感覺前路危險,抑或暫時找不到方向時,不如暫且慢下來,尋找一下那些曾經讓你無憂無慮快樂過的事物。比如計劃一場遠途旅行、用一下午的時間聽著唱片放放空、或者裹挾在書的世界中神遊,偶爾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忘記世界的艱辛。


/ END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陰翳映畫館(sadmovie2017)
歡迎訂閱,與我聊聊電影和生活~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