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玩命颶風》影評:這才是今年最讓人不寒而慄的電影
玩命颶風影評
壹哥今天,比此前任何時候,都要嚴肅。
甚至是帶著深深的恐懼,和一絲絕望地,寫下了這個開頭。
整整一個月前的10月8日,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是兩位獲獎人中的一位,委員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將氣候變化整合進了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中。」
這也是1969年起,這一經濟學界的至高榮譽,首次被授予一個充滿爭議和不確定性、伴隨著大國間的政治博弈而不斷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分支——氣候變化經濟學。
沒錯,氣候變化。
或者再直接一點,氣候異常變化。
沒有任何的危言聳聽,只是,在我們每個人的柴米油鹽和工作生活諸多瑣事與煩惱之上,
人類本身,的確正面臨著一個細思極恐的現實——
就在諾獎頒出經濟學獎的同天,聯合國相關機構在韓國仁川發布一份厚達728頁的氣候報告。
根據最新形勢,報告指出,未來全球變暖的升溫幅度,需控制在1.5℃,否則,地球將在2030年之後會迎來毀滅性氣候。
而目前,全球升溫幅度已達1℃。
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最後12年。
近幾個月,總會不時收到這樣的新聞推送
人類的命運,或許比我們預想的,或者說從未認真想過的,要糟糕得多的多。
帶著這樣有些垂頭喪氣的情緒,壹哥猶豫再三,還是走進了影院,看了這部上週五公映,目前已連續逆襲成為單日票房冠軍的《玩命颶風》。
之所以說猶豫再三,就是因為片名的「颶風」二字。
一想到這在大銀幕上瘋狂肆虐的「假颶風」,亦在現實中的世界,不時出來興風作浪,結合著此前提到的種種跡象,
一種「人類命不久矣」的恐懼,便不由自主地在全身蔓延開來。
可還是要不爭氣地說,這種怕死的心態,反而讓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體驗到了無與倫比的臨場代入感。
這份特別的觀影體驗,也實在與影片極強的現實感息息相關。
颶風之下,焉有完卵?
不過很多時候,觀影的奇妙在於,那些超出預料之外的驚喜。
比如,《玩命颶風》就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颶風災難的影片。
事實上,在看到導演羅伯·科恩的名字時,壹哥便已經做好了驚喜的準備。這不單單是因為,老爺子是《速度與激情》與《極限特工》兩大超級IP的開山之父。
更因為,羅伯·科恩實在是動作片題材中,類型混搭的大師。
上面提到的兩部經典都足夠熟悉了,《速度與激情》(飆車+犯罪)、《極限特工》(極限運動+特工),
從1996年與史泰龍合作的《十萬火急》(災難+動作),
2005年的《絕密飛行》(科幻+動作),
到國人更為熟悉的《木乃伊3》(奇幻+中國歷史),
《絕密飛行》當年亦是熱門的話題之作
雖說口碑有起伏,但老爺子的類型標籤算是打得鮮明到飛起——
將混搭玩到極致。
這一次的《玩命颶風》,亦不例外。
應該這麼說,只要是動作片或犯罪片的粉絲,本片的背景設定如果沒有打動你,那麼只能說你對這一類型沒那麼熱愛。
一場世紀颶風災難即將降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而在某小鎮全民疏散之後,一夥盜匪企圖在颶風之中的空城,將當地碎鈔廠即將被粉碎的6億舊鈔票,「趁風打劫」。
說真的,這個混搭了「災難+犯罪」的設定,實在是妙極。
一妙在,颶風之前,空無一人的小鎮,大搖大擺地搶劫;
二妙在,搶劫的是待粉碎的舊鈔票,既不連號,又沒有太強的安保壓力;
三妙在,颶風降臨,當處在颶風眼的風平浪靜之時,平安無事地離開;
單是這個設定,便已讓《玩命颶風》區別於多數重複套路的類型片,成為今年必看的一部院線片。
反派夠精明,兩位主角的設定也足夠紮實。
威爾身為一位氣象學博士,為其一系列應對舉動做了合理的解釋。
同時,他與哥哥之間「颶風喪父」的童年陰影,也讓如今這場超級颶風成了兄弟二人的和解催化劑。在動作和災難之外,也多了一層情感上的刻畫。
同時,扮演威爾的英國演員托比·凱貝爾,在片中也操著一口流利標準的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口音,這小小的細節,也是演員專業與敬業的體現。
女主則更多在演員的角度,熟悉的影迷一定知道,瑪姬·格蕾絲是《颶風營救》系列的女主,同為「颶風」,她此前是被父親營救的對象,
這一次卻人設大變,成了勇往無前的「女漢子」。兩相對比,這種反差,熟悉的觀眾不禁莞爾。
角色立住了,一部類型片便成功了一半。
剩下的,就看製作的了。
應該說,科恩老爺子打造的這場「颶風中打劫」的戲碼,的確不失為2018年大銀幕上不可錯過的視覺奇觀。
超級颶風中的槍戰,
各種展現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如紙屑般被捲入空中,
以及颶風中撒錢的莫名快感……
對了還有,威爾那輛如坦克一般的超級座駕,簡直拉風到極致。
同時要提及的是,科恩作為如今少數堅持「能實拍盡量實拍而不用CG」的導演,在片中也最大化地突出了真實感。
要知道,颶風這現實中不是碰不到的東西,已經足夠真實了,
再加上實拍,那種渺小感與絕望感,無疑是成倍放大的。
或許,大多數觀眾對於這部《玩命颶風》,是當做一部消遣娛樂的酷爽爆米花在看。
這當然沒錯,作為合格的爆米花電影,你能從影片中獲得足夠的觀影快感。
不過,就像威爾在片中不經意間提到的,這場超級颶風,正是由於太平洋上氣溫升高,導致墨西哥灣氣流作用加劇,而最終形成。
這與現實世界的真實狀況,不謀而合——
就在今年,來自英國專業團隊測算顯示,未來4年,全球氣溫將加速升高,並將導致更多颶風產生。
《自然》雜誌今年發文稱,過去14年全球190起極端天氣中,2/3都因全球變暖造成。
整個夏天,從北美到日本,從中國東北到歐洲,全球都處在蒸騰的暴熱之中。
九月的山竹,還記得嗎?在登陸中國後,造成超3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高達55億。專家測算,颱風每小時釋放的熱量相當於2600顆原子彈。
不經歷這些災難,你永遠不知道,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有多麼「螻蟻」。
而事實就是,我們正在親手製造這些災難。
改善氣候變化的運動,在人類的自私與自大中,效率低下地推進了三十年。
曾經我們以為美好的生活還長,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最重要。
或許很快就會發現——
人類的文明,沒準就毀在我們這幾代人手中。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20多年前那部《未來水世界》,電影當年票房失利,但導演凱文·科斯特納刻畫的未來世界,與可以預見的未來,又驚人地相似。
當兩極消融不在,當地球大部分地面成為一片汪洋,當所有國家消失,人類為了活下去而自相殘殺,
電影中的未來,並不虛幻。
想到這,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