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灰影地帶》影評: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灰影地帶影評

人類歷史的發展史,其實也就是一部文明發展史,一部戰爭史,在有史以來記載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熱兵器的出現,戰爭的殘酷更是冷兵器時代的人們所無法想象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計1.9億人死傷,而平民就佔了一多半。

二戰中,平民死傷最多的就是歐洲猶太人、前蘇聯及其加盟國的公民和中國平民,眾所周知,在二戰中,為了清除猶太人,德國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對猶太人進行肉體毀滅,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曾經大約有11萬人在這裡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戰後對德國人的種族滅絕行為進行了徹底的清算,但是,不要忘了,在當時的國家中,還有另一個國家也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對所謂的共和國的敵人進行勞改的地方,這就是更恐怖更聳人聽聞的前蘇聯勞改營,因為勞動營管理總局在俄語中被簡稱為「古拉格」,1973年「古拉格」一詞因為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發表的著作《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而被世人所知,「古拉格」一詞在西方開始指蘇聯的勞改營和所有形式的蘇聯政治迫害。

據統計,在1929年到1953年的三十四年間,至少有1400萬人被監禁於古拉格,多於七百萬蘇聯公民被流放到蘇聯的墾荒地區進行墾荒;可以說前蘇聯的古拉格勞改營比納粹集中營更接近地域。早在沙俄時期,把犯人流放到環境惡劣的西伯利亞做苦力就是沙皇政府的一項懲罰措施,蘇聯建立後,在列寧的提議下,也繼承了沙俄的這項傳統,把強迫勞動作為鎮壓反對者和處罰罪犯的手段,在斯大林執政期間更是得到光大發展。

1918年,蘇聯建立了第一個古拉格勞改營,從此,犯了輕罪的人、內戰的白軍戰俘、被指控貪汙受賄的官員、政敵、持不同意見者,以及對政府來開玩笑的人,統統不分青紅皂白被送進古拉格勞改營。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9月28日,蘇德兩國簽訂友好和邊界條約,立陶宛轉入蘇聯勢力範圍,蘇聯從德國那裡獲得承諾後,立即著手兼併波羅的海三國,9月19日,蘇聯藉口波蘭「鷹」號潛艇事件向愛沙尼亞施加壓力,聲稱蘇聯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對其沿海水域擁有主權,它的安全將由蘇聯來保衛,莫洛托夫更是威脅說「如果你們不想和我們簽訂互助條約,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通過其他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複雜的途徑來保障本國的安全,請你們不要迫使我們對愛沙尼亞使用武力」,蘇聯政府為迫使愛沙尼亞政府就範,不斷派出飛機在愛沙尼亞領空示威,9月26日,蘇聯國防任委員會伏羅希洛夫命令蘇軍「立即開始在愛沙尼亞邊境集結兵力,並於9月29日完成這一行動」要求列寧格勒軍區「對愛沙尼亞實施強大而堅決的突擊」在蘇聯的武力威迫下,兩國終於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蘇軍在愛沙尼亞取得駐軍權,蘇聯利用同樣的伎倆搞掂了拉脫維亞,9月30日,莫洛托夫召見立陶宛駐莫斯科公使納特基亞維丘斯,要求立即談判兩國關係;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什斯到達莫斯科,斯大林提出把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宛,但是要以蘇拉、蘇愛條約為藍本,簽訂一個互助條約,烏爾布什斯指出,蘇聯方面提出的條約草案實際上是對立陶宛的佔領,但是在蘇聯強大壓力下,立陶宛不得已只能簽訂了互助條約,1940年5月,蘇聯出於自身安全需要,開始改變過去信守互助條約的政策,轉而準備吞併波羅的海三國,5月25日,蘇方聲稱,「在立陶宛政府機關的庇護下」,出現紅軍戰士失蹤事件,照會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釁,否則蘇聯將採取特別措施,這和當年東北九一八日軍的藉口一模一樣,但是,蘇聯醉翁之意不在酒,拒絕與立陶宛政府的和解,1940年6月14日,蘇聯繼續加大壓力,莫洛托夫發表聲明說「立陶宛政府力圖使蘇軍不能駐在立陶宛...粗暴破壞了與蘇聯簽訂的互助條約,並準備侵犯蘇聯邊境」並要求立陶宛政府「1、將斯庫恰斯、波維伊季斯送交法庭審判;2、在立陶宛組成有能力、有決心保證忠實執行互助條約和堅決壓制反對者的政府3、保證蘇軍自由通過立陶宛領土,以便部署在立陶宛的重要中心,蘇軍人數應足以保證互助條約的實施和防止反駐軍的挑釁行動」要求立陶宛在10小時內做出答復,否則「蘇軍將立即開進立陶宛」,立陶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蘇聯最後通牒到期前的15分鐘,烏爾布什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蘇聯政府又故技重施,於6月16日向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政府遞交了聲明,指責兩國簽署的波羅的海協定,要求兩國成立新政府並同意蘇聯駐軍,限6小時內做出答復,兩國政府勢單力薄,在規定的時間內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條件看;新政府的成立和蘇軍相繼進駐各國,實質上使三國完全喪失了獨立性;對新成立的傀儡政府和蘇聯強制駐軍的不滿,大量的愛國立陶宛人們開始了自由反抗行動,蘇聯將大量的立陶宛公民以共和國的敵人及潛在敵人的名義,強制押送到各勞改營進行勞動改造,這就是由立陶宛和美國合拍的電影《灰影地帶燼》的歷史背景,影片講敘了一個16歲的女主人公麗娜.維爾卡斯(蓓爾.波利飾)在二戰期間波羅的海地區斯大林的恐怖統治下在古拉格勞改與家人失散的淒美故事;

-----------------------------

以下有部分劇透

------------------------------

影片開始就用歷史感強烈的地圖交代了立陶宛被蘇聯掌控後的處境;

麗娜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父親維爾卡斯(彼得·弗蘭森飾)是大學教授還是反抗蘇聯暴政進行地下活動的愛國人士,母親愛琳娜(索菲·庫克森飾)美麗端莊,弟弟喬納斯健康活潑大方,16歲麗娜具有繪畫的藝術天賦,夢想著考入心儀的考納斯藝術學院(考納斯1920-1940年曾為立陶宛首都)

寬闊明亮的學校,行走匆忙的校園裡,除了學生和老師外,蘇軍掛旗幟的鏡頭下,思想活躍的校園內卻充滿著濃重的禁錮之氣,被奴役的人們在不安中感受著入侵者的炫耀

原本天真無邪的弟弟在飯桌上卻說起了同學關於地獄的事情,對未來的不安和恐懼卻已經印在弟弟的額頭。

斯大林威武的銅像高傲地俯視著立陶宛這片新加入國家的臣民,強烈寓意著立陶宛主權的完全喪失,人民生活在斯大林的紅色恐怖之下都噤若寒蟬。

大街上隨意逮捕無辜市民,在麗娜疑惑不解的目光中卻和成人坦然自若,司空見慣的兩個鏡頭,對於成人已經接受的事實,在未成年人眼中卻是對世界和人性的迷惑。

就在麗娜收到藝術學院錄取書的當天,父親維爾卡斯由於地下活動已被槍決;由於反抗活動的加強,斯大林下令將所有涉嫌人員及家屬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勞改。

無辜人們像豬牛一樣被強制押上汽車,告別家園,有很多人再也沒有回來。

然後被押上列車,經過六個星期的行程,到達西伯利亞的阿爾泰地區。對於囚犯的肆意槍殺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和程序和手續,人們內務委員會其實就是德國蓋世太保同性質的警察部隊。

更可恥的是,斯大林為了給西方記者證明一切都是按照程序辦理的假象,所有勞改營的犯人都要簽訂認罪書,然後可以減刑25年,否則就是終身勞動。

囚犯們只能每天用勞動產量來換取小片麵包裹腹充飢;

影片的最後,告訴我們這一切並不是虛構,而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

1991年,蘇聯徹底解體,而這一切是小國立陶宛最先開始的,在1990年,蘇聯解體前1年多的時間,立陶宛率先獨立,打開了蘇聯解體的多米諾骨牌;這和立陶宛的民族性一直很頑強有很大的關係,想獨立的種子一直很強烈,在1990年3月第一個宣布獨立,而對於當時只有200萬人的立陶宛來說,這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是立陶宛還是這麼做了,可見其對俄羅斯和蘇聯的仇恨,寧死也要獨立。

當時蘇聯面對立陶宛的獨立派出了50萬大軍鎮壓,立陶宛組織了100多萬民眾到邊界,手拉手組成人牆,阻擋蘇聯軍隊進入。最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默許立陶宛獨立,這才獲得了獨立地位。在立陶宛帶頭下,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仿效,於是蘇聯快速走向解體。

對有些人,爭取自由的鬥爭還在繼續,而對有些人,想當奴隸的願望始終未改。

本片雖然沒有過多的暴虐鏡頭呈現所有該揭露的事實,但是在娓娓敘事中將立陶宛人們的苦難通過維爾卡斯一家人的遭遇,用未成年人的視覺緩慢卻沉重的呈現出來,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在文明寬容的制度環境下,人的本性善的一面會得呈現,而在集權嚴苛的社會裡,人的本性惡的一面會淋漓地展現出來,在老大哥看著的情況下,就連做夢也不敢發出囈語,因為告密者就在身邊。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