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心靈翻譯官》影評::一部敘事過於老實的電影贏在真實得駭人

心靈翻譯官影評

選擇觀看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賽電影,真的不能望文生義。比如,加拿大的電影《心靈翻譯官》,你會想象這是一部講什麼故事的電影?一個口譯工作者的職場征戰史?一個文本翻譯者的獨孤求敗?一個文學愛好者是怎麼逆襲成為心靈翻譯官的?這些想象,與電影《心靈翻譯官》大相逕庭。

一部加拿大拍攝的電影,講述一個發生在古巴的故事,當故事的主角馬林先生駕著他的淺咖啡色汽車奔馳在哈瓦那潔淨、寬敞的馬路上時,我先是驚愕被媒體渲染得又窮又落後的古巴,它的首都竟然這麼漂亮!接著,錯愕加拿大電影人何以要拍攝一個古巴故事?

後來,曾經在哈瓦那一所大學裡教授俄國文學的馬林,移民意大利,他的兩個兒子根據父親的親身經歷,拍攝了電影《心靈翻譯官》。也就是說,馬林的兒子也離開了古巴移居到了加拿大?到底,古巴給了馬林一家感受到了,他們才選擇離開了祖國?

假如電影這樣倒敘,肯定會比現的呈現更加跌宕起伏。面對被光怪陸離的新科技嬌寵得無窮盡地求新求異的電影觀眾,《心靈翻譯官》卻用過於老實的敘述方式,即按照時間順序慢慢講述馬林的故事。

故事開始於戈爾巴喬夫訪問古巴的紀錄片。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還在,兩個信仰相近的國家領導人互訪,極為正常,正在路邊將兒子哈維舉到肩頭看熱鬧的馬林,將是幫助兩國領導互相能夠交流的心靈翻譯官嗎?

隨著情節的推進,我們知道,馬林的確精通俄語,影片開始時,是大學裡的俄國文學教授。對知識分子,古巴顯然特別優待,戈爾巴喬夫時期,馬林有車開在超市也可以由著兒子哈維的性子拿取貨架上的食品。

馬林的生活軌跡發生偏移,始於那天上午他像以往一樣走進大學後,發現教學樓的大門推不開了。從那天起,上級命令他去醫院擔任翻譯。

一段我們不太清楚的往事,馬林看見後30多年,由他的兩個兒子通過電影發布給了全世界。

1986年4月26日,當時的蘇聯境內切爾諾貝利發生了重大核洩漏事故: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發生失火,引起爆炸,據估算,核洩漏事故後產生的放射劑量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生的放射汙染的400倍以上。只道蘇聯自我消化了那些深受核汙染傷害的切爾諾貝利居民,沒有想到,戈爾巴喬夫訪問古巴,就是與菲德爾·卡斯特羅協商將蘇聯消化不了的核汙染病人送到古巴,讓古巴幫助治療。

哈瓦那街頭的加油站無油可加,超市貨架上變得空空蕩蕩,照顧知識分子的配給券沒有了,馬林的寶貝兒子開始總嚷嚷肚子餓……電影雖然沒有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是幫助蘇聯救治核汙染病人,讓原本供應就不那麼豐富的哈瓦那,陷入物品短缺的境地,就是明示,大概也會被觀眾忽略,因為,我們將像馬林先生一樣,沉浸在那些因為核汙染而身染沉痾的兒童的悲傷中。

因為打亂了業已習慣的生活節奏,剛到醫院的馬林有些不情不願,可是,當他向瘋了一般撲在女兒身上不讓護士給小姑娘打嗎啡的媽媽翻譯,她女兒的癌症已經擴散到沒有救治的必要,醫院只能給她注射嗎啡以減緩女孩的痛苦;再聽到如一張紙片一樣躺在床上的女孩嚶嚶喊著疼呀疼呀,銀幕外的我們與銀幕上的馬林一起,流下了熱淚。

正如醫生所料,小女孩很快病逝。假如馬林在此時離開醫院回到原來的生活當中,他後來會不會與深愛的妻子離婚?他會不會離開哈瓦那移民意大利?假設之所以沒有必要,是因為,被送到哈瓦那這家醫院來的受核洩漏汙染而得病的兒童,有一小群呢,馬林怎麼能離開醫院?瞧瞧這個被關在無菌病房的男孩,他已經能夠獨立思考一些問題了,所以,他會對想要給他講故事的馬林大吼「走開,走開」,他不明白,為什麼是他深受核洩漏之害不得不在這方寸之地忍受病痛之苦?像影片開始時那個小姑娘一樣,男孩注定無法逃脫死神的追命。這些男孩和女孩的命運,讓馬林從一個被動的「心靈翻譯官」變成了他們的大朋友,他想盡辦法讓被病痛折磨著的減緩疼痛,他痛斥在搶救室裡醉酒的病孩的母親……

馬林難道不知道病孩的母親為什麼會醉酒在女兒搶救的過程中嗎?所以,又被上級領導命令不得不離開醫院裡的那些病孩後,影片又一次選擇留下空白,我們能夠由此及彼地聯想,不能再去醫院陪伴孩子們的馬林,沒有一天不在思念那一群不知哪一天就會撒手人寰的孩子們。而導致這麼多孩子一下子成為不治之症病人的原因,更讓馬林找不到情緒發洩的出口,唯有杜康。

我想,走出電影院不少觀眾會覺得《心靈翻譯官》有些文不對題,有些老土。像這樣題材的電影,沒有必要求助最前沿的電影手段,依靠駭人的真實,就能為《心靈翻譯官》贏得尊重,更何況,它探討的話題永遠在線:人類究竟該如何面對科學技術這一柄雙刃劍。

??5?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