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街角的書店》影評:我們在此相遇
街角的書店影評改編自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街角的書店》的同名電影,幾乎原樣復刻了原著,將一個貌似波瀾不驚的小小街角的書店自開張至關閉的過程,拍得真摯感人且氣象萬千。這位與另一位大作家同名的英國女作家,動筆、成名甚晚,卻不妨礙她在小說領域自成一體,其作品文字沉靜哀婉,尤其早期作品均帶有一定自傳色彩,這本《街角的書店》亦是。
這個名為哈堡的小鎮地處海邊,氣候潮濕,捕魚業是支柱型產業,時代背景被設置在1959年,陳腐、保守、偏見的風氣是主流,亦可折射當時的英國社會。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小鎮一樣,哈堡擁有其自身的生態系統,階層的固化與對立早已「天然」形成,每個人都按部就班地演繹著自己的角色。忙於生計的普通民眾顯然無暇顧及精神層面的提升,諸如「不讀書的現實生活對我來說夠了」這般言論顯然是大部分人的心聲;上流社會則忙於政治活動的策劃與拉攏,其中以將軍的妻子——加馬特夫人為典型,斯泰德莊園成為小鎮的議事中心和顯貴集中之地。而一位守寡多年的女子弗洛倫絲,某日突然興起開街角的書店的願望,並以一己之力與律師、銀行家、鎮上權貴展開不卑不亢的鬥爭,雖達成心願,然而終究難敵眾方對峙勢力,黯然關店離鄉。
傲慢與偏見
原著中有老屋「敲門鬼」的設置,更能凸顯小鎮的一成不變比幽靈的作祟更可怕,人心中黑暗的力量以一種無形的、緩慢的、損耗的方式,慢慢吞噬一顆擁有夢想的靈魂,硬生生地碾壓弗洛倫絲的生存條件,直至她無處可逃,影片以徐緩基調描摹小鎮居民的關係網。
當弗洛倫絲開街角的書店的消息傳出,明顯觸動到加馬特夫人原本將老屋改造成所謂「藝術中心」的利益,於是先以邀請弗洛倫絲參加莊園聚會為拉攏手段,失敗之後又動用各方力量圍攻街角的書店,鎮上居民在半圍觀半情願的狀態下紛紛成為幫凶——律師的拖延與不作為懷有對女性的歧視、對街角的書店這一行業本身的不看好;銀行家則帶著狡猾的眼神,等待街角的書店倒閉的一天;偽裝成朋友的諾斯先生,以街角的書店助理的方式潛入,暗中使手段讓街角的書店經營急轉直下;加馬特夫人的姪子利用行政職位編纂法律,「證明」老屋被使用的非合法性;原本的魚店被另闢為新街角的書店,以形成競爭。結尾處在眾人的凝視目光下,目送努力抗爭的弗洛倫絲離開。人性中的自私與黑暗,並無大開大閤的戲劇化表現,反倒是在陰霾的天空下,顯得異常平靜,盡顯英式的內斂克制,暗流湧動間的千絲萬縷,表象無波下的百舸爭流。
如果說普通民眾對女性開街角的書店存有偏見與誤解,那麼擁有話語權的上層階級則端著傲慢的姿態,誓將「不入流」扼殺,先前閒置的破舊老屋無人問津,現今成了香餑餑,一介布衣怎敢染指文化事業?加馬特夫人顯然無法容忍區區寡婦不受調配。另外,弗洛倫絲最忠實的支持者——布朗蒂希先生對加馬特夫人的向來無視(從未被邀請到霍特莊園喝茶),也讓她暗地裡怒火中燒,這些都在布朗蒂希先生屈尊拜訪時有所流露,加馬特夫人的傲慢與虛榮不僅斷送了街角的書店,也讓與世無爭的布朗蒂希先生成為本片最悲劇、最心碎的角色。在冠冕堂皇的優雅藉口下,永遠是權勢的傾斜與利益的本質在驅動。
溫暖與希望
「一本好書是一位大師的精魂凝結而成的珍貴寶血,是為了超越生命的生命而永久珍藏,書是必需品。」弗洛倫絲對書籍的熱愛,在影片中多有描繪。靜夜閱讀,光影流淌,這美妙的時分讓她捱過孤獨的艱難,並能時時回溫與丈夫共讀的美好,這是曾經幸福的證明,也是她獨立自強的標識。她也深信「在街角的書店裡,人永遠不會孤獨。」正是秉承這樣的信念,她才有勇氣挑戰彼時世俗的眼光。
恰恰正是這份勇氣,讓弗洛倫絲在惡劣的生存環境裡結實了兩位忠實的朋友。一位是在眾人謠言中被妖魔化的布朗蒂希先生,他不問世事,深居簡出,但卻給予弗洛倫絲最有力、最真誠的支持——成為街角的書店第一位顧客,提供街角的書店購書建議,並在街角的書店最危難時及時聲援。這個沉默的紳士,顯然能欣賞到堅韌作為一種美德賦予女性獨有的美感,也對弗洛倫絲始終堅持的閱讀品味讚賞不已,於是這段情誼在書籍往來中逐漸醞釀、生成。原著中將兩人的關係處理成惺惺相惜的知己,影片中卻有隱隱情愫暗生,略顯多餘,畢竟他們更偏重於精神上的互慕與珍惜,不摻其他情感的欣賞更珍貴。
布朗蒂希先生對《洛麗塔》的認可,是影片的分水嶺,不僅進一步鞏固兩人的羈絆,也挑戰小鎮保守的風氣,街角的書店更成為眾矢之的。納博科夫這本書問世至今,始終充滿爭議,小鎮的反應可謂是一個縮影。
另一位朋友則是前來打工的小芭蕾少女夢克里斯蒂,雖然並不熱愛閱讀,但以她小小年紀,竟也能深諳弗洛倫絲的優點,兩個年齡相差甚大的女性在這件小小的街角的書店裡,用忘年的友誼溫暖了陰冷潮濕的老屋。關於克里斯蒂,她以兩件驚人之舉進入弗洛倫絲的生命年譜——火燒老屋,以及結尾才揭曉的故事敘述者。與原著常見上帝視角不同的是,電影採用的是旁白介入,於是在甫一開場,觀眾就會產生疑問:「這位敘述者是誰?為何如此熟悉女主角?」原來正是「繼承」街角的書店精神的克里斯蒂,在若干年後她繼續圓著當年的夢想,少時的美夢終於成真,這也正是讀書給予我們的不息力量。
影片結尾打出致敬約翰·伯格的字幕,令人落淚——「我一讀書,就喪失了所有時間感。」她雖離開,然而閱讀永不落幕,於是所有的失去都擁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