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凱特布蘭琪:宣言13》影評:人性的自由與藝術的反抗

凱特布蘭琪:宣言13影評

人性的自由與藝術的反抗

《宣言》(Manifesto 2015)好像是有關藝術(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不少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似乎又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它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據說影片是由本來組成「裝置藝術」的12個短片經導演打亂順序重新剪輯而成的。既然定名為「宣言」,那就是想向這個世界宣告點什麼;既然組成了一部電影,那就應當有個統一的主題。我不知道導演藉以串起整部片子的確切主題是什麼,但我看出這個主題應當與人性有關。不妨解釋如下:

影片一開始有段前言,似乎是要說明,本片名雖是「宣言」,但它卻是非常「個人性的」。然後分別對藝術和人性給予整體性看法:藝術應當是「自由」的;人性從來都有點「自大」。

貧富分化往往孕育著變革,而變革期間,藝術家們又往往是時代的急先鋒。雖然革命能夠清除那些空洞惡心的美學餘孽,但在革命的廢墟上依然需要重建,藝術家的職責就在於激發人的潛意識中蟄伏著的「創造本能」。

當神權之外的世俗力量被人認識時,人的思想便開始解放。人們在束縛中爭取自由,打倒中尋求解放,速度或效率成為時代的關鍵詞;人們熱愛危險,崇尚消費,勇於挑戰,鼓吹戰爭,願為理想捐軀,集體主義至上。人們相信打倒對過往的崇拜,才能從所謂的「偉大」中解放出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近代文明的統治,「為青春、暴力和膽量留出空間」。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蕩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欲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即便如此,藝術仍然反映了我們的生活,或者藝術本身即是生活。有人對此深信不疑,一如對宗教般虔誠。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借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激浪派打倒一切藝術元素後,會將一切「日常」都視為創作素材,它當然要求對這些素材一視同仁,但當這種「意識」當中的素材無法滿足激浪派的藝術追求時,呼喚潛意識中的原始衝動(水下巨人)便成為必然。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甚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不要以為藝術的存在只是為了藝術的目的,藝術家可以遠離歷史鬥爭。藝術從來都是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

的確,藝術的發展需要無拘無束,不僅在觀念的世界裡,也在現實的環境中。藝術教育應當強調藝術的原真性,而非原創性。原真性能帶來共鳴,激發想象,造成心靈的巨大衝擊,但原創可能是獨特唯一卻無靈魂,因而強調原創性並無多大意義。以電影創作為例,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什麼:反智,反規則,反個人品味,還是乾脆,反一切電影課上提到的「我們應當……」?真諦帶來啟迪!電影的「真諦」離不開虛構、想象和風格化。「我一無所有,我在和一切戰鬥,我不知所終,我向一切宣戰!」不知這能否概括歷史上藝術反抗者的風骨,但它確是是我們應秉守的宣言。(文/石板栽花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p.s.感謝 凱特·布蘭切特吧翻譯的中文字幕!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