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最美的相遇》影評:殘酷又現實,這樣的題材,拍出來就已經贏了
最美的相遇影評原創: 王穎穎Ava 十張電影 內附汁源
清晨,嬰兒室裡寂靜無聲,
奧提早早地甦醒,好奇的打量著世界。
保溫箱溫暖舒適,就像母親的懷抱。
對他來說,今天意義非凡。
一天前,母親簽好了棄養協議。
除了一封信和一個臨時的名字。
連擁抱都沒給過他。
就這樣,他正式成為一個孤兒。
這是法國劇情片《孤兒》中的一幕,
弱小的生命失去了僅有的依靠,但總會找到更愛他的人——
《孤兒》
豆瓣得分7.5,IMDb7.3分。
提名法國電影界最高榮譽獎,凱撒電影獎。
雖然講述的是嬰兒被遺棄,領養的故事,卻絲毫沒有因為題材而顯得沉重。
被遺棄的孩子,首先會交給福利院的養育助理暫時收養,
然後由家庭協會篩選出合適的領養人。
申請領養的家庭,先要通過健康檢查,經濟審核,心理評估和人際關係調查才能獲取領養的資格。
完成測試之後,要和協會的負責人面談,經過一系列的靈魂拷問:
領養的這個孩子,也許曾經被虐待,生活在感情破裂的家庭,可能有心理陰影。怎麼讓他快樂?
如果沒有共通的語言,打算怎麼溝通?他說的話,你們聽不懂,你們該怎麼辦?
如果他受到歧視,你們怎麼支持他?
會告訴他,他是領養的嗎?
一連串的問題,讓前來領養的家庭清楚,
領養不只是三個人的相遇,而是三個故事的相交。
不是用孩子的人生來完整自己,而是和孩子相互成全。
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程序,其實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比起人性,顯然嚴密的系統更穩定可靠。
片中一位女士艾莉絲,申請領養的時間已經長達8年,
起初,她是一位滿懷希望的少婦,和丈夫兩人攜手來到福利院,
渴望通過領養來彌補無法生育的遺憾,
卻被告知,不符合領養人的條件。
但她並沒有放棄,不斷地完善自己達到標準,
直到和丈夫離婚,領養成為她全部的感情依託,
她懇求工作人員不要剝奪她的希望,
然而規則就是規則。
這樣的鐵面無私,體現的不僅是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尊重。
從孩子被遺棄開始,醫護人員,福利院社工,領養家庭用這種尊重,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比如,社工第一次見奧提的時,會鄭重其事的自我介紹,
雖然寶寶還聽不懂,但他們仍捍衛孩子應有的權利。
當發現孩子的狀態不穩定時,他們會緊急聯絡醫院,調查生母離開的細節,
為寶寶做全身體檢,確保孩子的健康。
一群溫和善良的人,會為了給孩子爭取更好的領養家庭而變得火藥味十足,
這讓我想到了不久前的一則新聞,一歲男童被父親扔下樓摔死。
父親狠下痛手的原因竟然是壓力太大。
小小的人兒躺在冰涼的地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甚至都來不及告別。
這樣低質量的養育,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家長,都是一種折磨。
相比之下奧提要幸運的多,
生母雖然無法接受他,卻把他交給了一個更專業細緻的團體。
不會因為是棄嬰而忽略他,更不會因為殘缺而低估他的價值,
社會的公益事業環環相扣,落到實處,
細緻入微的給人們帶來關懷。
影片的最後,四十一歲的艾莉絲經過層層考核終於領養成功。
當她見到日夜期盼的奧提時,
突然激動地淚流滿面,語無倫次。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和希望的寄託,
但父母一定要愛自己的孩子嗎?
我想答案並不是確定的。
嚴格來說,父女母子只是基於生理繁殖的生養關係,就連母親父親這樣的稱謂也都是法律賦予的。
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那你們都很幸運。
但如果你不愛,會有人代替你愛他們。
影片基調平緩,冷靜克制的講述了孩子從出生,遺棄到被領養的過程。
沒有音樂渲染,僅靠演員之間的談話交代劇情,更像是一部記錄片。
影片中的兩個小寶寶,分別由剛出生一週和兩個月的小嬰兒「本色出演」,使得影片更加細膩真實。
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就是跳出狹隘的親子觀,實現對人權更完善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