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契訶夫之海鷗》影評:「契訶夫之海鷗」的意象分析(電影VS原著)
契訶夫之海鷗影評《海鷗》是根據俄羅斯作家契科夫的一部四幕喜劇所改編的同名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俄國莊園中的「瑣事」。人物不多,故事也不複雜,但每個細節都飽含深意。
《海鷗》中的「海鷗」一定是有隱喻的。但到底隱喻了甚麼呢?
聯想了一下,海鷗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身子雖小卻可以搏擊風浪;候鳥,隨季節不同而遷徙;喜歡「群居」;與人類相比,實在渺小;美麗、純潔……
【完整圖文詳見: 影/ 人人皆為「海鷗」】
海鷗在劇中的出現
1. 海鷗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是某一天康斯坦丁(Konstantin)用槍將它打下,說總有一天自己也會像殺死那隻海鷗一樣殺死自己。然而,妮娜(Nina)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原著裡,妮娜還把海鷗拿起來看了看,說:「你說的話都充滿了象徵,這隻海鷗,我猜恐怕也是另一個象徵,但是,對不起,我不懂……」
2. 海鷗在電影中的第二次出現是作家與妮娜泛舟湖上,回來時遇到那隻死掉的海鷗。作家問妮娜那是什麼,妮娜跟他說是康斯坦丁殺的。作家就此編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一直住在湖邊,像隻海鷗一樣自由、快樂。有一天來了一個男人……
電影裡沒有再說下去。在契訶夫的劇本中,作家說,那個男人覺得沒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就把那個女孩殺了,像這隻海鷗一樣。
3. 海鷗在電影中的最後一次出現並沒有以實形,而是藉妮娜之口。妮娜在飛蛾撲火般愛上作家後,無論在感情還是演藝事業上都遭受了巨大折磨。有一天,她狼狽地回鄉見到康斯坦丁,跟他傾訴衷腸,不斷地說自己就是海鷗,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海鷗。
如果說,康斯坦丁早就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會如同死去的海鷗,那麼,此時的妮娜也終於明白了自己如同海鷗一般的命運。
4. 實際上,妮娜作為一隻海鷗的形象,早在一開始就已顯露。她在表演康斯坦丁的劇本時,穿著一身白裙子,站在高處,彷彿一隻翱翔的海鷗。她的前面是一塊幕布,她深情地朗誦著:「人、獅子、老鷹、鷓鴣……以及肉眼看不見的生物。總之,所有的生命……」
原著的描寫是,妮娜全身白色衣服,坐在一塊大石頭上面,這個畫面則像一隻停留在石頭上的海鷗。
另外,原著中還有一處提到海鷗,但電影沒有交代。作家曾經讓管家把那隻死掉的海鷗做成標本。但是兩年後,作家再次回到山莊,管家說標本還給他保留著呢,可作家已經不記得了。這個標本的命運或許正如同妮娜在作家心中的位置,時過境遷,了無痕跡。
不同人物的海鷗形象
除了妮娜以外,每個角色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海鷗的隱喻。比如:
伊里娜(Irina),一隻自由的海鷗。她性格開朗,事業有成。熱愛生活,追求愛,喜歡漂亮的衣服。工作時在城裡,休息時回鄉下。膩了回城裡,煩了去鄉下。就像一隻可以自由遷徙的海鷗。
瑪莎(Masha),一隻從未飛翔的海鷗。她的戲份雖然不算多,但總會留下一些金句。影片一開始,小學老師(她後來的老公)問她,為什麼一直穿黑色,她說,在哀悼自己的生活。作家要離開山莊時,她讓作家以後給她寄書,題名不要套話,就寫to Masha,可以加上她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或者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上。她就像一隻永遠待在湖邊角落的海鷗,從沒有飛過這片湖去看看那邊的風景,完全沉浸在自己給自己所種下的痛苦裡。正如伊里娜所說,她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沒有生活。
索林(Sorin),一隻遲暮的海鷗。索林是個很可愛的老頭,也是這部電影中喜劇色彩比較突出的一個角色。他總是一副醉醺醺、懶洋洋的樣子,正說著話都能睡著。他一生中沒有實現什麼夢想,作家、演說、結婚,沒一個成功的。唯有成為議員,還是在自己意料之外。他在城裡工作了幾十年,最後卻不得不回到鄉下,終老於此,就像飛不動的海鷗回到原點。
作為海鷗的康斯坦丁
在十個左右的出場人物中,最能與妮娜這隻海鷗形成對比的,自然是康斯坦丁。他是一隻孤獨的、受挫的、迷失的悲情海鷗。
康斯坦丁是一個並不快樂的青年,總是被憂鬱籠罩。電影中,除了最初與妮娜相愛的那些甜蜜時刻,此後的他幾乎都是一副沉重表情。他還試圖自殺過一次,未果。
在原著中,還有多處用康斯坦丁的話直接表達了他的不快樂。他說他之所以殺海鷗,是因為自己不快樂。他說自己頭上彷彿有根針,一直刺痛著他的自尊。他說他自己一個人,沒有一個人的感情可以給予他溫暖,他覺得很冷,好像生活在牢裡一般。
他的不快樂有很多原因。他的舅舅索林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卻自己住下鄉下,沒有收入、沒有工作、沒人需要他,他只是害怕。
『一個聰明的年輕人住在這麼偏遠的鄉下地方,沒有錢,沒有地位,沒有前途,也沒有工作,他覺得丟臉,也害怕自己無所事事。』
◎ 總結起來,康斯坦丁就是一個「三無」青年:
? 沒有工作,僅僅依靠自家的莊園過活,生活費用全部由母親承擔,自己身為主人之子,也不用任何勞動。
? 沒有特長,喜歡寫作,但他的作品並不被認可,甚至遭到嘲笑。雖然家庭醫生對他做出了一定肯定,但也指出,他的作品還是有些不成熟。
? 沒有愛人。雖然看上去大家都很愛他,但並不是他所希望的愛。瑪莎愛他,他不以為意。他愛妮娜,曾經妮娜也愛他,然而妮娜的心最終又給了作家。
索林建議伊里娜將他送出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伊里娜則說自己沒有那麼多錢。實際上,在原著中,康斯坦丁曾指出母親有一大筆存款,只是不給他。
他與母親之間有太多矛盾。母親從來不曾看過他的文字,就否定他的寫作,說他在胡說八道。他也一直認為母親的表演是低級、庸俗的,台詞都是些陳詞濫調,儘管母親經常扮演莎士比亞劇中的女主角。兒子還說媽媽是吝嗇鬼,媽媽則說兒子是寄生蟲。
原著中還有康斯坦丁的一段自白,表現了他在母親面前的「卑微」和「礙眼」。他覺得母親身邊都是名流,而他大學只上了三年就輟學,沒有工作,沒有才華,也沒有錢。別人跟他客氣,只是因為他是她的兒子。而且,她並不願意見到他,也不願意在公共場合中讓他出現在自己身邊,因為如果他在,就會在無形中宣告她的年齡。
儘管如此,同妮娜相比,他所遭受的痛苦也並非更為沉重。妮娜辛辛苦苦地奔波演戲,被父親和繼母逐出家門,被作家無情拋棄,連孩子也夭折。但為什麼最後妮娜沒有自殺,他卻自殺了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妮娜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和動力,而康斯坦丁沒有。這一段電影中也有表現,但原著的對話則更為生動:
妮娜:……我覺得我的靈魂變得一天比一天堅強……我現在知道了,了解了,在我們的工作上,康斯坦丁——不管是表演還是寫作——重要的不是名聲,也不是榮耀,不是我過去所夢想的那些東西,而是忍耐的能力,要能忍耐別人的生氣以及有信心。我現在有信心,不再覺得那麼痛苦,一想到我所從事的工作,我對生活就不再那麼害怕了。
康斯坦丁(悲哀地):你已經找到了你的道路,你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可是我還在意象和夢想的混亂中漂浮不定,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或為誰而寫……我沒有信心,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麼。
然後,妮娜跟他約定,等她成為著名女演員的時候,一定要去看她。
如果愛情可以給人動力,看著自己的愛人已「昇華」至此,那麼康斯坦丁應該鼓起勇氣,緊追上愛人的步伐才是。但壓倒康斯坦丁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妮娜還依然愛著作家。於是,在送走妮娜以後,他再次選擇了自殺。這次成功了。
一部四幕喜劇,讀完,心中一片悵然。一部喜劇改編的電影,看完,不禁一陣感傷。其實,又有多少喜劇背後沒有悲情呢?
【完整圖文詳見: 影/ 人人皆為「海鷗」】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個人公號:非正式文藝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