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鋒迴路轉》影評:經典的致敬與反經典的昇華
鋒迴路轉影評在85歲生日的第二天,著名偵探小說家、富豪哈蘭·斯隆比被發現在自家莊園的閣樓內離奇自殺,警方認定的死因是利刃割斷頸動脈。然而,事情的真相似乎並不如此簡單。大名鼎鼎的私人偵探布蘭科接到匿名人士的重金委託介入案件。隨著調查的深入,布蘭科發現,死者哈蘭的女兒、女婿、兒子、兒媳、外孫、孫女,以及他視若摯友的護士瑪塔彷彿都對真相有所隱瞞。此時,哈蘭的遺囑公布,巨額遺產的歸屬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和死者至親至近的人群中,誰是那把隱藏其中的出鞘利刃?這就是最近上映的電影、被譽為「2019年最好看推理片」的《鋒迴路轉》向觀眾講述的故事。
從觀感上講,《鋒迴路轉》有著極其顯著的、向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味。雖然電影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當下的美國,但是構建影片的各種元素——與世隔絕的宏偉莊園、乖戾而富有的死者、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的嫌疑人、行為怪誕不按常理出牌的偵探等,以及在看似不重要的情節與台詞中埋藏直刺真相的鋒利線索、以巧合陡峭又令人叫絕的角度起底案件等敘事方式,都與阿婆的經典風格十分肖似。不過,《鋒迴路轉》之所以會廣受好評,除了有巧妙運用經典推理電影範式的原因,更關鍵的也許是在於其「反經典」的突破與創新。推理電影通常具有典型的「三幕結構」——第一幕展示案件,在全景式的描述中暗藏重要細節;第二幕偵探盤問嫌疑人,在抽絲剝繭中靠近唯一的事實;第三幕真相大白。《鋒迴路轉》的故事也有分隔明確的「三幕」,但其結構方式卻大不相同。電影跳過了對案件本身的講述,開篇即告訴觀眾死者已逝的結果,所有對案件經過的描寫也都僅存在於嫌疑人主觀回憶的閃回畫面中。案件如何發生不再是鋪敘的重點,死者與嫌疑人們之間糾葛的關係、人物複雜的動機與各自的內心秘密,被開門見山地凸顯出來。如此一來,《鋒迴路轉》在一幕的篇幅內完成了以往推理電影中至少兩幕的故事敘述。在第三幕真相大白之前,電影相當於多出一幕,可以對第一幕的內容進行反轉與豐富。這種對「三幕結構」的新奇安排,令影片的節奏速度與內容密度大大提高。
與此同時,《鋒迴路轉》的人物設定也非常有趣。在推理電影中,隱藏秘密是一種基本的「剛需」。而偏偏《鋒迴路轉》裡的女主角護士瑪塔被設計成了一個不能說謊的人,只要說謊她就會產生生理性的嘔吐反應。也正因此,當電影裡瑪塔回憶完案件的經過後,觀眾幾乎要相信這就是真相了。然而《鋒迴路轉》又很聰明地架構了一個「主觀鏡頭騙局」,不同嫌疑人的閃回畫面儘管是其各自需要掩飾的隱秘,但每個人的回憶卻不能完全相互印證,即所有回憶中關於案件的展現並不一定為真。瑪塔不能說謊,可她是否看到了全部的真相卻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此外,《鋒迴路轉》中偵探與死者的設計也頗為特別。偵探在推理電影中的任務自然是發掘真相、找出兇手,而《鋒迴路轉》中偵探布蘭科還有另外一重使命——找出僱傭自己的神秘人物及其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同樣,《鋒迴路轉》中的死者哈蘭也不是普通的死者,作為久負盛名的偵探小說家,哈蘭生前深諳推理故事的所有套路,甚至整個案件都像是出自他手。由於人物身上有著太多或奇特或曖昧的因素,於是懸念得以自然而然地層層疊加。
在結構與人物之外,《鋒迴路轉》的主題也頗值得思索。電影中,偵探布蘭科關於「甜甜圈」有一段表述,大意是講,真相有時就像一個甜甜圈,看似結構完整,實際上卻還有一個大洞位居其中。而電影裡暗含的「甜甜圈」式的隱喻也很多:哈蘭本可以不死,卻因自陷於偵探故事的「甜甜圈」套路而殞命;兇手在一個狀似巨型「甜甜圈」的刀具架上選擇凶器,卻沒有拿到一把真的刀;反而女主角瑪塔能夠最終戰勝狡猾的兇手,是因為她在關鍵時刻沒有遵循案件「甜甜圈」規則內既定的正確選擇。電影《鋒迴路轉》似乎不滿足於將主題止步在推理電影一般的真相揭示和人性批判,而是還希望告訴觀眾,重要的東西往往是在「缺失的洞」內、在閉合的規則之外。
或許,這也是《鋒迴路轉》藝術創作成功的重中之重——跳出類型既有經典的「甜甜圈」,在固定模式以外的更廣闊空間,讓主旨得到全新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