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鋒迴路轉》影評:不介意被人猜到真相的一部電影

鋒迴路轉影評

首先,我先聲明,我不喜歡寫長評,這部電影我只是覺得和我最近學的理論有所關聯,才寫的。權做複習,不喜歡學術的朋友請勿點開。

我沒有看到知道主創人員意圖的長評。這也是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凡是推理片,必然會以劇情為主打要素。無論是希區柯克還是比利·懷爾德。

但是到了後現代主義文藝理論興起,以及解構主義的興起後,劇情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甚至反劇情,反反轉。《鋒迴路轉》就是這麼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部電影,劇透了也沒什麼意思,主創人員從來沒有想過,隱瞞真相。

他們甚至樂意於讓觀眾覺得自己很聰明,給他們一種上帝的感覺。

開場沒多久,觀眾就被告知了「兇手」,但是又故意漏出破綻,讓觀眾知道事實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美隊」的出現,燈光,鏡頭,無一不暗示他是某種意義上的兇手,觀眾需要的就是來自己臆想,他是如何殺了作家老爺子的。

後來的揭秘,更是讓觀眾自以為是的認為哦哦~~我猜的好對,和我想的一樣!

更深一層的是,出現無數次的作家老爺子的畫像,暗示他才是真正操縱一切的人。作為一個推理作家,他很清楚有屍檢,怎麼會讓自己的「故事」敗在屍檢之上呢。

但其實,這只不過是套了三層的甜甜圈。

生活和故事的最大區別是,生活看起來像一塊千瘡百孔海綿,破綻百出,但是當它置身於水中的時候,卻是滴水不漏的。而甜甜圈則不一樣,無論套了多少層甜甜圈,其中必有一個漏洞。

而這個漏洞,老爺子知道,編劇也知道。

老爺子的漏洞是人的內心是會變化的,她不可能一直善良。

編劇的漏洞是,老爺子太過完美而且富有犧牲精神。最後的刀子都能被老爺子算到,那真的是太故事化,和生活截然相反。

所以,觀眾能看到無處不在的暗示,老爺子畫像的特寫不知道出現了多少遍了,作為一個多多少少對視聽語言有所了解的人,我已經厭倦了真相。

這其實是主創人員沒有想到的。

其實,他們想要的是讓觀眾知道「老爺子操縱了這一切」。讓觀眾知道,這是故事。也就是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一個故事,這不是真的,讓觀眾和故事保持一定的審美距離,而不是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之中。這就是布萊希特所主張的「間離效果」。當電影故事的層面被洗滌蕩盡之後,電影現象學的本質才開始浮現出來。

本質上而言這是後現代文藝理論的一個產物,這是一部被很好的解構的電影。

電影中的台詞已經初現端倪,其中關於孫女所學專業的評論,也是電影主創人員對其電影背後深層次的理論的自我諷刺或解構。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電影由本體論的思考逐漸轉向視覺文化的塑造。符號學,語言學,分析哲學,精神分析,性別理論,族裔理論,意識形態理論,後殖民主義理論,開始介入到繁雜的視覺文化領域。

其中女性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理論以及意識形態理論在這部電影中占主導地位。

在此,我主要分析後殖民主義理論在電影中的展現。其他的我懶得分析,因為這個方面在電影中展現的最多。

後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西方學術界的一種具有強烈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反對西方話語霸權,重塑亞非拉國家的話語權。

薩義德的《東方學》是後殖民主義理論中的重要著作,揭示了西方文明通過對亞非拉文明的他者化想象來完成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他人的同化的過程。

在影片之中,一家人對移民女傭的她者化想象而強化了自我認同,另一個同樣是移民者的女管家的下場則是死亡。

女護士看似勝利了,得到了一切,其實她的勝利不是靠自身,不是憑身份,而是一種政治正確,一種間離。

老爺子的身份就像是上帝,也就是父權的代表,他是至高無上的權利,正因為他死了,他才無處不在,他是西方精神的代表,他是個幽靈,籠罩在地球之上。

直到有一天,地球人都是西方人。

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

But my ideology is the other’s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