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鋒迴路轉》影評:酣暢淋漓的好劇本,絕對值得N刷!
鋒迴路轉影評有大半年沒有在電影院體驗到這種感受了。
腎上腺激素飆升,大腦飛速運轉,謎底就在眼前卻始終隔著一層霧,你看得見隱隱約約的輪廓,在一步步靠近它時,卻無數次推翻你想象中的模樣。直到最後一刻,你站在了它的面前,才真正恍然大悟。
刺激,爽快,酣暢淋漓,好演員、好劇本,我不吝惜對它使用任何好詞,作為一部劇情片,它實質名歸。
故事開始於一場疑似謀殺的自殺案,懸疑類暢銷書作家哈蘭,在過完85歲大壽的第二天,被發現在自家閣樓上割喉而亡。
從現場來看,哈蘭死亡時周圍沒有第二人的蹤跡;但是從動機上來看,哈蘭身體健康事業有成,精神狀態也非常清醒,幾乎沒有任何自殺傾向。
案件陷入了僵局,哈蘭一死似乎只能被定性為自殺。
就在這時,名偵探布蘭克登場。他發現,在警方對哈蘭的三位子女的問詢過程中,正發生著一場詭異的羅生門。
精明老成的大女兒與父親關係最好,可是她卻生了個遊手好閒的風流公子蘭森,蘭森在哈蘭死亡之前,曾與他發生過爭執。全家人一致認為蘭森最有可能是兇手。
二兒媳婦喬妮一直從公公哈蘭手中騙錢,生日宴會當天,哈蘭戳穿了喬妮的真面目。
三兒子接手了父親最值錢的公司,但始終碌碌無為,哈蘭決定在過完生日後,就從三兒子手中收回公司。
有關問詢的細節,我就不做多劇透。一是給尚未觀影的小夥伴們留下一些懸念,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要想捋清故事線,沒有兩三千字的專欄文是講不清的。
但是,拋開劇情,這部分的鏡頭處理也十分值得稱讚!
在警方的問詢過程中,每個人在回答問題時,都將哈蘭死亡前夜他們所看到的、所發生的衝突,與此刻答復警方的方式進行穿插,每個人的陳述詞互相交叉、銜接,最終給觀眾呈現出了兩層效果:
一是觀眾視角的完整回憶,這能夠讓我們了解每個人都與死者哈蘭發生過怎樣的衝突,他們又具有怎樣的犯案動機,在回答中又隱瞞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是主人公布蘭克偵探的視角,他得到的信息是充滿謊言與欺瞞的,那他又該如何才能走到謎底面前?
不過,如果大家要是認為,觀眾因此可以站在上帝角度把控整個故事走向的話,那接下來的劇情,恰恰就是對我們自詡為上帝的「嘲弄」。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我們能看到的,永遠只是事情的表象,而隱藏在表象下的真實,則需要更為細緻的探索,而探長布蘭克,就是這樣一個帶領觀眾探索真實的人。
《鋒迴路轉》不是一部適合用文字解說的電影,兩個小時的片長,沒有一幀是可以被捨棄的鏡頭。每個細節都為真相背書,每個人的眼神、動作,都洩漏了自己的慾望。
《鋒迴路轉》的推理手法區別於福爾摩斯派的本格推理,而是採用了心理戰。沒有過多的提早暴露出犯罪細節,而是以詢問和觀察的方式,引出細節背後的人性。
這也是電影可以獲得如此高讚譽的重要原因,電影背後千人千面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亮點所在。
親情關係在利益面前,脆弱的不堪一擊,但在家族利益受到衝擊時,他們又可以憑藉彼此骨肉中流淌的相同血緣,牢固的縫合在一起。
善良的移民小姑娘瑪爾塔,像一朵於淤泥中綻放的白蓮,在狂風暴雨中搖搖欲墜。她選擇接受哈蘭的好意,也選擇了拿起武器保護自己。
可以說,瑪爾塔的善良,是《鋒迴路轉》故事的靈魂——善良可以對抗一切原罪。
其實,在看完電影後我們會發現,真相早在第一時間就暴露在觀眾面前。
正如布蘭克提到的《萬有引力之虹》,當案件發生後,我們只需要選擇站在正確的終點等待,真相早晚會自己掉下來。
作為「上帝」的我們,在一開始就站在了終點,而探長布蘭克所做的,就是從0到1,將真相漸漸填滿,然後呈現出真相背後的真實。
這也是導演對「上帝」身份的另一層戲弄:知道了真相的我們又如何?在沒有還原整個案情的經過之前,上帝也無法審判真正的兇手。
除此之外,《鋒迴路轉》的氛圍營造部分也做的十分到位。
無論是充滿喜劇的群口吐槽川普,還是對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的形象塑造,亦或是片中部分具有希區柯克式的恐怖鏡頭,都讓劇情顯得更為豐滿誘人。
它帶有人性的溫情,也有利益摧毀溫情的無奈,政治隱喻、親屬關係、黑色幽默,以及充滿英式老派偵探特色的影片風格,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鋒迴路轉》都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電影最後一幕,移民小姑娘站在閣樓陽台上,居高臨下的看著哈蘭的子女,這種「鳩佔鵲巢」的結局讓人不寒而慄。
這不僅是兩個階級的調換,也是人性的博弈,更代表著外來移民與本土美國白人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作為觀眾,這一幕將整個故事推到了頂峰,其衝擊力不亞於哈蘭死亡之謎;但是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又會從這一幕中看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