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鋒迴路轉》影評:《鋒迴路轉》-懸疑片的回溫
鋒迴路轉影評週末的時候跟小夥伴一起去影院看了《鋒迴路轉》(英文名:Knives Out),因為是喜歡的懸疑題材,再加上前期看電影推文一波好評,就迫不及待去看了。看完之後的總體感覺是水準之上,在懸疑片裡不算糟但也沒那麼好。
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因為同是懸疑題材,同是群戲,一個偵探深入調差,抽絲剝繭,真相浮出水面。但不同的是,阿加莎的故事通常把命案擺出來,觀眾是偵探視角,跟隨小鬍子波洛也好,馬普爾小姐也好,周旋於一群有犯罪動機的人中,一點點尋蹤索跡,最後得以窺探水面下的真相。但這部片子在敘事上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一開始發生命案,早早的就把案件的所謂事實展現出來,觀眾以為自己得知了真相,但其實不過是冰山一角。觀眾一上來就容易覺得「哦,原來是這麼回事」,然後跟著女主瑪塔,看她如何掩飾自己的過失殺人。其實在觀影過程中,我一度會產生劇情疲軟的感覺,畢竟一場火災發生,去尋找放火的人要比早早知道誰放了火,想要欲蓋彌彰更能引起人的好奇。而懸疑片的魅力就在於不斷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發現這不過是導演萊恩·約翰遜(Rian Johnson)的一個詭計,他知道觀眾很容易輕信鏡頭,利用敘事剪輯對其造成迷惑,讓觀影的我們都成了吃甜甜圈的人,以為開始看到的就是真相,可以填補甜甜圈中間的空洞,後半段發現背後還有人在設計,真相遠比看到的撲朔迷離。直到最後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飾演的偵探布蘭克道破真相,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甜甜圈中央的曲奇餅乾還有個洞待填滿。故事的拼圖得以完整,觀眾的獵奇心理也在跌宕起伏的劇情設計中得到了滿足。不得不說導演的這場心理遊戲玩的很高明。
另一個值得稱道的亮點在於女主的設定是拉美移民,這樣一個發生在古老莊園裡的命案會勾起我們對黃金時代偵探片的復古情思,但正因為這樣一種切合當代背景的設定給了這個故事以現實意義。記得影片開始的鏡頭掃過家裡的咖啡杯,白色的杯身赫然印著「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的紅色字樣,讓人感覺這家房子住的人一定很獨斷專行,就連一個小小的咖啡杯都要宣誓主權。這其實是哈蘭一家人的寫照,他們站在上等人的視角對待瑪塔,嘴上說著接納她,但這種關心不過帶著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更接近於一種出於自我滿足的施捨。但人算不如天算,沒成想眼明心亮的老爺子哈蘭會把全部遺產留給毫無血緣關係的女看護。在金錢利益面前人人心懷鬼胎,露出猙獰醜陋的面目。最後真相大白瑪塔站在房子的陽台上,手握著片頭宣誓主權的杯子,看著哈蘭一家無奈地離開生活多年的莊園,這種身份的互換其實是告訴我們風水輪流轉,主人可以被趕跑,寄人籬下的女看護也有一天成為一家之主,像極了對川普築牆政策的嘲諷,政治隱喻不言自明。
不夠好的地方根源也在此,可能身兼導演和編劇的萊恩為了凸顯這樣一種政治隱喻,並且為了劇情服務,強行給善良的瑪塔賦予了一種特異功能-一說謊就嘔吐-雖然增添了一點笑料,但這一設定還真的服務了劇情,不免有點牽強附會的感覺。
再者,雖然強大的卡司表演已經讓角色很鮮明,比如托尼·柯萊特(Toni Collette)飾演的網紅女兒一出場就讓人覺得是個冷酷乖戾難以接近的人。但整體上,捲入遺產紛爭的哈蘭一家人齊刷刷貪相畢露,屬於唯利是圖的一方,唯有拉美移民背景的女主瑪塔集中了人性的閃光點,是善良弱勢的一方,這樣明顯的善惡和政治立場的對比,還是會給人刻意的臉譜化印象。反觀阿加莎的故事,可以發現在人人有作案動機的群戲中,她更善於打太極,人物更顯多面複雜,真兇藏在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中,更加不露痕跡。在我看來,展現複雜相比善惡對立要來得高級。
而且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偵探硬凹出來的美式南方口音真的聽了讓人彆扭,尤其那句「Voici voila」明顯是在模仿小老頭波洛,作為偵探片的核心人物還是缺了點標誌性的魅力。
在哈蘭一家中,我還比較喜歡凱瑟琳·蘭福德(Katherine Langford)飾演的外孫女,因為她跟瑪塔年紀相仿,在家人壓力和私慾驅使下給瑪塔打電話勸她放棄遺產,但是事後還是心有悔意的抱住了瑪塔,很符合一個20多歲生活自我但又不壞的姑娘人設。我喜歡這樣更加細微的人物表達。而且妹子乍一看長得好像阿曼達·塞弗裏德(Amanda Seyfried),換個角度又像阿黛爾(Adele)和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也是很神奇的一張明星臉了。
總體來講,這還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懸疑片,劇情紮實,環環相扣,又具有現實意義,對鍾愛懸疑片,前端時間把《大偵探波洛探案集》拿來刷的我,實在是個很大的福利。不難預測,隨著這一部的成功,很可能會有接下來的《利劍出鞘》(Swords Out,我瞎掰的),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