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鋒迴路轉》影評:「美隊」大戰「007」,這部年度最佳,我決定三刷!

鋒迴路轉影評

首發於公眾號「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香蕉姐

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加莎·克里斯蒂,這位幾十年前的老太太,如果知道現在發生的一切,一定會得意洋洋。

英國女王會為了看她的小說,宴會遲到。

後人無數次翻拍她的作品。

導演萊恩·約翰遜還專門拍了一部電影致敬她。

該電影還進入了《時代週刊》評選的年度前十,被譽為「年度最佳懸疑片」

按照套路,在進入電影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常規介(chui)紹(peng)。

比如,好萊塢夢幻陣容。

「007」丹尼爾·克雷格VS「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

這倆人戲份很重,畢竟咖位優先。

再來一堆高端評分,就問你看不看。

豆瓣8.4,IMDb8.1,MTC82,爛番茄96%,我看還不行嘛!

評分參考參考就好,觀影是很私人的體驗,無人能與你共享。

《鋒迴路轉》是導演兼編劇萊恩·約翰遜對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敬。

本著「最好的致敬就是顛覆」的理念,導演像個調皮的孩子,在電影裡與阿婆做躲貓貓的遊戲。

不論你看過阿婆的書還是電影,可能都會想問:

這位老太太,你究竟是怎麼想出這麼多陰謀詭計的?

活躍在20世紀上半葉,社交空間狹窄,閒暇時間看個報,頂多乘坐交通工具度個假,

阿加莎是如何構思出這麼多意想不到的情節?

這種與阿婆的趣味性對話,散落在影片各處。

所以,找到電影與阿婆小說的關係,是解讀這部電影的一把鑰匙。

最好的致敬是「顛覆」

什麼是阿婆風格?

也就是說,跟其他偵探小說對比,哪些是她獨樹一幟的風格?

有沒發現,一流的偵探小說作家,阿加莎是唯一的女性。

你能從她作品感覺到,20世紀上半葉女性寫作者較為狹小的生活空間和居家的性格。

環境封閉。兇殺最主要的三個動機:忌妒、報仇和金錢。

荒廢的小島,一場恐怖的餐宴(《無人生還》);

一艘遊輪,愛恨情仇交織(《尼羅河上的慘案》);

一輛列車,恩仇相報(《東方快車謀殺案》);

一個家族,謀財害命(《無妄之災》)。

所以,阿加莎有個稱呼,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

即凶殺案發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境中,兇手是一組特定關係中的一個或幾個。

阿婆筆下的大偵探波洛,常說的一句話是:兇手就在我們中間。

在密閉的空間裡,身邊就藏著兇手,你說滲人不滲人。

這也間接保證了懸念的維持,只要不揭曉兇手,讀者就得時刻懸著心。

2010版《東方快車謀殺案》

電影《鋒迴路轉》延續了阿婆小說的經典框架。

故事發生在一座遠離繁華都市的鄉間別墅。

影片好幾處提到這座別墅處處機巧,像是為犯罪而設的。

別墅的主人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偵探作家哈蘭,這裡稱他「老爺子」。

老爺子有億萬遺產,奈何底下都是不成器的兒孫,「寄生」在他門下。

一天早上,女管家照例給老爺子送咖啡,門一打開,老爺子躺在沙發上,脖頸血流如注。

死了。

自殺還是他殺,他殺誰是兇手?為什麼要殺死老爺子?怎麼瞞過眾人完成兇殺?

在警察和偵探的盤問下,案發當晚的家族人一一出場,羅生門一樣從各自視角講述他們看到的聽到的。

經典的阿婆小說開場。

所有人物在開篇亂哄哄登場,就問你暈不暈。

當你剛識別出阿婆套路時,影片又以「反轉」推翻你的論斷。

可以說,幾乎每一個反轉都是對阿婆的顛覆。

導演萊恩·約翰遜

比如,偵探的形象。

電影中的偵探布蘭克(丹尼爾·克雷格飾),明察秋毫,善於從謊言中拼湊出真相。

你會想,咦,這不是波洛的特質嘛,波洛曾說過「謊話所提供的信息並不比真話少」。

當你真的將布蘭克代入波洛時,布蘭克又呈現出熱衷惡作劇的特質。

到最後,布蘭克誰也不像,丹尼爾演出了一個有自身獨特魅力的「老混蛋」偵探。

在阿婆小說裡,「真相是頭等大事」。

「真相,哪怕苦不堪言,也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將它細細編織,匯如人生的圖案。」(波洛語)

過於專注設置詭計,過渡沉迷對真相的搜尋,讓小說變成了解謎遊戲,是後世對古典派推理的典型批評。

後世的改編電影如果延續這種套路,會讓人產生毫無新鮮感的乏味心理。 電影在這一點上做了富有新意的改編。 比起了解真相,了解真相以後要怎麼做才是更重要的,這是偵探布蘭克在查案時的心理軌跡。 布蘭克像一隻蟄伏的老狐狸,等著「兔子」跳進坑裡。

這糟老頭子壞滴很! 講了這麼多,還沒把電影對阿婆最大的叛逆與最有誠意的致敬講出來。

對阿婆最大的叛逆,是將阿婆小說最喜歡隱藏最具懸念的東西,即「兇殺案的發生過程和兇手是誰」早早公之於眾。 對,電影講述了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早早將兇殺過程呈現出來。 導演兼編劇萊恩·約翰遜,像在跟阿婆華山論劍一樣。 如果不用阿婆的利器,還能不能產生像阿婆小說一樣的懸念效果?影從這裡開始,真正掉脫出了阿婆的控制。

對阿婆最有誠意的致敬是,電影將最後的高光時刻重新賦予了偵探。 阿婆小說之所以歷久彌新,最重要的兩個維度是:精妙的詭計和人性的光輝。 讀她的小說,常常在中間焦躁難耐,急於想知道結局。 揭曉答案時,偵探將那些遺漏的細節一一撿拾起,拼圖漸漸完整起來,你恍然大悟,哦,竟然是這樣。 阿婆有些經典作品的結尾,華麗的技巧最後回歸質樸的人性,讀者驚悚之後還留有感動與溫度。

但這種感覺在翻拍電影裡很難找到,畢竟結局我們都提前知曉。 好在《鋒迴路轉》是一個全新的故事。 導演在一個新的故事裡,重現了繁華落盡,人性質樸猶存的那種震顫。 相信每一位觀眾到最後一刻很難不動容。

以上大緻縷了一遍電影對阿婆的致敬與顛覆,下面是蕉姐天馬行空的解析,含劇透。 慎入!慎入! 劇透版解析 >>>「甜甜圈」與《萬有引力之虹》 「甜甜圈」的比喻可以揭示本片的破案思路。 偵探大概說,這個案子像甜甜圈,中間有一個洞,你首先要找到填充這個洞的東西。 當你終於找到填充物,一個小胡餅,會發現小胡餅中間也有一個洞,這個洞指向一開始的謎題—— 誰請偵探來破案的?這個人很關鍵。 而甜甜圈的洞很明顯需要瑪爾塔來填充。 波洛曾說過,「我可以欣賞完美的謀殺案,就像欣賞老虎——但我會從它的籠子外面欣賞。」 置身籠外去觀察籠內的鬥爭,這是波洛的方法。 整個電影的敘事邏輯正是從故事邊緣入手,沿著甜甜圈,一圈一圈往回旋,最終填充上中間的洞。 《萬有引力之虹》是托馬斯·品欽的一部長篇小說,77萬字,沒讀過。

根據資料,小說講了德軍正在製造一種威力巨大的火箭,盟軍一方的官員和科學家,竭盡全力試圖找到火箭基地。

幾乎所有出場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偵查與反偵查中……

以「反英雄」式的主人公的荒誕命運,揭露西方病態和瘋狂的社會。

「偵查與反偵查」、「反英雄」、「揭露病態與瘋狂的西方社會」,放在電影裡完全講得通。

所謂「萬有引力之虹」是火箭發射時,擺脫地球萬有引力,實現騰空後形成的弧線。

對應到電影中,是說所有線索都順著「萬有引力」向火箭所暗示的毀滅性方向靠攏。 老爺子遺囑公布後,全家炸開了鍋,火箭最終落點在瑪爾塔。 這是偵探一直跟著瑪爾塔的原因之一。

>>>第一人稱的「欺騙性」

影片前面,像阿婆的《羅傑疑案》。 一家之主羅傑被殺,留下遺產。 波洛發現案發當晚進出羅傑房間的人都在撒謊,於是將他們聚集起來,施壓讓他們說出真相。 波洛還邀請謝潑德醫生作為自己的助手來破案,電影中布蘭克也讓瑪爾塔當他的助手。 書裡謝潑德醫生是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電影也是以瑪爾塔為視角講述。 但隨著電影故事發展,瑪爾塔呈現出與謝潑德完全不同的屬性,故事也跟《羅傑疑案》大相逕庭。 「第一人稱」也會騙你,這是當時我看完書的最大感受。 後來,東野圭吾《惡意》將這種設置發揮到極致。

>>>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奶奶

片中那個神秘詭異,彷彿置身事外的奶奶,才是知道一切的人。 她常常坐在門口,窗前,掌握著所有人的行蹤。 影片最後,家族成員排排坐,偵探戳破家族人的偽善後,她發出一聲詭異的笑,彷彿早已料到一切。 蕉姐大膽猜測片中的奶奶像揮之不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幽靈。 看似置身事外,實則參與一切。 她是老爺子的母親,她擁有著上帝視角,還創造了電影中的一切。 這個人物的設置,代表後世對前輩作家揮之不去的「影響的焦慮」。 >>>女僕與女管家

阿加莎是上層婦女,她筆下的案件基本都發生在上層社會。

在她筆下,僕人總是囉嗦討人嫌的,在書中充當不重要不光彩的角色。

但在電影裡,你看,僕人和管家前所未有的重要。

故意的對調很調皮,也很政治正確。

但女管家像個Bug,和她相關的線索有一些疑點說不通。

還有,阿婆擅長用藥,很多小說涉及毒藥以及中毒後的症狀。

她的一些作品瀰漫著巫術氣息,解釋不清的神秘事件,這在電影裡均有體現。

從這個方面來看,導演的劇本不僅紮實,還用心良苦。

以上是蕉姐從有限的阿婆作品出發去解讀這部電影。

真正好的電影一定有多重解讀空間。

文/香蕉姐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