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鋒迴路轉》影評:《鋒迴路轉》-- 美國人的自嘲與反思
鋒迴路轉影評--本篇全程劇透,請斟酌閱讀--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流暢的推理電影,尤其是背景願意設置在現代的。電影復古老派,卻沒有選擇性迴避攝像頭或者網絡這些現代科技。《鋒迴路轉》號稱本年度最佳推理懸疑片,不過仔細想想,今年好像也沒別的推理探案電影了。電影細節精準,劇本紮實,讓人看得大呼過癮,而電影背地裡卻充滿了美國人的自嘲與反思。
在電影的開篇,劇中斯倫比家族一直強調移民護工瑪爾塔是家庭的一份子,但是卻記不住瑪爾塔來自哪個國家。有人說她來自厄瓜多爾,有人說她來自巴西,有人說她來自巴拉圭,而瑪爾塔彷彿也早已習慣,並沒有主動去糾正他們。這裡或許暗示了美國雖然對外宣揚是個多元國家,但美國人民除自己外,對其他人的事情並不關心,也凸顯了美國人對外來移民的曖昧態度。而到了結尾,導演生怕美國民眾看不明白,還給拍了這麼一段:「美國隊長」對護工瑪爾塔大吼:「我不能接受你這個移民搶走了我們的房子!」而神探布蘭克在旁邊吐槽:「這個房子原本也不是你們的,是1980年代你祖父從巴基斯坦人手裡買過來的。」相信清楚美國歷史脈絡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導演要表達的弦外之音。
導演萊恩·約翰遜寫電影劇本時是分明暗兩條線來進行創作的。
第一條線是明線,該影片是一個經典的偵探推理電影。角色大概分為:死者、嫌疑人、偵探、警察。在很多經典推理作品中,嫌疑人們會對偵探嗤之以鼻,而警察辦案總是比偵探差一截,電影裡基本上沿用這個框架。
第二條線是暗線,也就是政治隱喻。導演是把美國人鄙視鏈融入進去,嫌疑人是美國北方人,會對南方人的偵探嗤之以鼻,比如蘭森剛見到布蘭克就開了KFC的玩笑;而白人偵探地位高於黑人警察,在警察審問嫌疑人的時候,布蘭克會坐在後面控制審問方向。所以,影片中角色優越感的順序大概是:嫌疑人(北方人) > 偵探(南方人) > 警察(黑人), 而警察辦案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護工會是案件重要角色,並沒有把她放在眼裡,外來移民在鄙視鏈的最底層。
死者哈蘭可以看成是早一輩的美國人或者是美國資本的象徵。而管家弗蘭,基本就是為了最後的反轉而存在的功能性角色。對於作為嫌疑人的斯倫比家族,該設計多少個群體角色,就得看導演想要表現美國人多少種特質。
那麼,斯倫比家族又分別對應美國的哪些群體呢?死者哈蘭的大女兒琳達,在劇中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跟別人談及自己的創業過程時一臉自豪,說自己白手起家,但從不提起父親當初給的一百萬美金。琳達就像我們常見的企業家,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來自自己的努力,否認外部資源和運氣對自己的幫助。兒子沃爾特經營著他父親的版權公司,負責管理哈蘭的小說版權。他就像一些靠國家或公司已有技術和資源賺錢的人,但本身沒有創造實際性的價值。亡子的媳婦喬妮雖然有自己的小生意,但是平時開銷花費很大,入不敷出。為了填補自己的窟窿,她虛報梅格學費的金額,把賬單寄給哈蘭讓他付錢,然後私吞多出的部分,喬妮映射的就是那些靠政府補貼維持體面的中產。
近來美國不斷加徵關稅,使得美國農產品出口嚴重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美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增加補貼的措施挽回農民的信任,美國農民的收入甚至有40%來自農業補貼。但補貼只是暫時解決目前的困境,美國農民更需要的是市場貿易。如果美國農業無法通過貿易奪回原有的市場份額,失去補貼後,農民困難還將持續下去。
如果說哈蘭的子女一輩代表著美國的上層人士,那麼對哈蘭孫子孫女的刻畫就是對美國底層的描寫。孫女梅格平時我行我素,不關心政治,對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更是知之甚少;小孫子雅各布則是一個自以為是的憤青;導演基本把美國的青少年黑了個遍。而「美國隊長」飾演的長孫蘭森,代表的正是美國普羅大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蘭森為什麼非要殺死外公?蘭森的媽媽好歹也是個大公司老闆,就算外公的遺產不留他一個子兒,他的經濟水平也不會太差,為什麼非得殺人?隨後,我想到了之前看過的紀錄片《美國工廠》。
《美國工廠》記錄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俄亥俄州一家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中開設新工廠,並雇傭2000多名美國藍領工人的事情。曹德旺在接手工廠之前就明確表示:工廠不能有工會,否則就關門不做了。而原通用員工時薪由29美元降至12美元,也失去了更好的福利,更多的休息時間,更安全的工作環境。為了爭取原有的福利,部分原通用員工舉起革命大旗,要求恢復工會。然而其他工人對建立工會投出了反對票,因為他們知道工會並不能提供工作崗位。而且對資方來說,工會為工人爭取福利意味著降低效率,提高成本,這有悖於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最終,那些要恢復工會的原通用員工因為達不到工廠制定的工作標準而失去了工作。
電影裡的蘭森就像那些原通用員工,他無法接受自己「應得」的利益消失。正因為這樣,蘭森需要通過殺害外公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份遺產。記得有一場戲,蘭森詢問瑪爾塔,為什麼外公把遺產全部給她,而沒有留給他的親人?瑪爾塔說:「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你們」。美國近年開始出現「反移民」情緒,他們也許覺得是外來移民威脅到自己的飯碗。但其實移民能獲得更好的崗位和資源,只是因為他們比美國人更勤奮努力而已。電影最後一幕,移民瑪爾塔站在二樓露台,喝著咖啡看著樓下的斯倫比家族,更像是給美國本土人敲的警鐘。
--外延安利--
看完鋒迴路轉,我感嘆美國電影工業真強大。拋開電影畫面、節奏、拍攝製作精良不說,單憑足夠精彩的推理劇情就足以暢銷全球,完全不受限於文化障礙,而劇情裡的隱喻,相信美國人民看了都能心領神會。其實我國也有這一類的優秀作品,那就是香港杜琪峰導演的《黑社會》系列。當年系列兩部都有在大陸上映,大陸人民看的是香港黑社會的興衰,而香港人則看懂了另一層意思。尤其是影片最後尤勇飾演的石副廳長對說的那番話,如今看來也別是一般滋味。
很多影迷希望能看到《黑社會3》,但多年來一直沒有音訊。也許導演覺得,前兩部作品裡該表達的都表達清楚了,或者有再想要表達的事情別的電影也已經拍過了。
如果真有《黑社會3》,我大概能猜到劇情:李家源的兒子李公子繼承衣缽,成為了新一任和聯勝話事人,但是幫會裡面大小決策都要經過石副廳長的同意。李公子染上了毒癮,石副廳長得知後想要把幫派話事人給換掉。李公子由於壓力太大而乘坐通往2046的列車,因為在2046一切事物永不改變。最終,李公子被發現吸毒過量死在家裡,那輛列車是他最後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