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鋒迴路轉》影評:真善的限度

鋒迴路轉影評

瑪塔「如何」得到哈蘭的遺產與瑪塔「憑什麼」得到哈蘭的遺產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對前者的回答將導致對重述以及在重述過程中對故事合理性的考察……此處略去10000字。

對後者的回答,則牽涉道德上的理由。如果用偵探布蘭科的台詞來回答:一切都因為瑪塔是真善的姑娘,她以自己的真與善不可思議地躲開了重重陷阱。

不過且慢——瑪塔的真善禁似乎還不起如下的拷問:她畢竟施行了某些做假的行為,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雖是無心,但卻是殺人之過)。然後,順著這個拷問,我們還會發現,按照劇情,如果瑪塔沒有這種瑕疵,即她如果勇敢到當晚就直接就坦白了自己的「罪行」,那麼她其實也會脫罪,因為接下來的屍檢會發現並沒有嗎啡的過量使用,而瑪塔的藥瓶還存在被人動過手腳的痕跡——這些都會把警方引向對「真兇」的追查;最後,合理的推測是:就算不能真相大白,瑪塔依舊會成為哈蘭遺囑的唯一受益人。

「無限誠實」,這是「沒有道德瑕疵的瑪塔」的故事可以告訴我們的,這個結論從道德上難道不好嗎?

這樣不好,因為這樣的瑪塔由於其絕對的誠實,等於沒有經受任何考驗,「真善」的真諦因此枯萎成一個道德命令——康德式的絕對律令:「永遠不要撒謊」。但康德這樣說來自他嚴格陳述的道德理論,而本故事憑什麼這樣說呢,難道就憑一個後續展開的」無巧不成書「故事嗎?我們要相信,絕對誠實者自有天照應嗎?

事實上,瑪塔的真與善具有更大的深度和說服力,而這正是來自她的有限性。

瑪塔之所以最初就步入了陷阱,是因為她不懷疑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瓶子上寫著的是「嗎啡」,她就認為自己給哈蘭注射的是嗎啡。按神探布蘭科後來的說法,瑪塔憑著自己的專業素養,其實具備無意識的辨識能力,但瑪塔此時沒能將這種無意識顯性化——如果我們還記得瑪塔的特異功能,那我們就更可以斷定瑪塔當時真的是沒有絲毫的懷疑。劇中,當她抬起頭,眼裡含著由100%的懊惱、害怕與自責混合而成淚。於是,瑪塔與哈蘭一起往陷阱的裡面走得更深了一點——瑪塔接著做了假,而哈蘭送了命。

瑪塔的真與善似乎有點笨,至少遠遠不如給她和哈蘭下套的人那麼靈巧。

孟子曾經說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主人公叫子產,有人送他一條魚,他捨不得殺生,就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放生,那小吏卻背著他把魚給吃了,面對子產後來問起,這小人還回復說:我放了啊!不但如此,為了使自己的謊言如真,那小吏還繪聲繪色地說:那條魚啊,剛開放它的時候,它還懨懨的,顯得沒有力氣游走,結果入水後過了一會兒,它就回復了活力啦,接著就「攸然而逝」了。子產高興極了,便對那小廝說,「得其所哉」!故事的最後是這樣的說的,那小吏逢人就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把魚吃了,他還在說「得其所哉」呢!

正是在之裡,我們得到了瑪塔的一個同類。子產很高尚,但他也同樣識不破底下那個「靈巧」之人給自己下的套。而孟子要通過這個故事說什麼呢?孟子說,「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方」在這裡的意思是「合乎情理之事」,孟子是說,君子並不是不會上當,智慧不能保證君子識破一切事實上不真的東西,君子可貴的地方在於,你只能用合情合理的東西來欺騙他,但他不會被不合情理的事情所騙。

這正是」君子「最大的價值:君子可欺,但他每被欺騙一次,事實上就會使得這世上的關於「合情合理的東西」的信念就增強一分,君子不是用洞察一切謊言來守住信用的底線,君子是用相信一切合情合理的東西來守住這條底線;否則,如果就連合情合理的言辭都要被質疑,那整個生活就會變得不堪,人就無法在其中獲得美好。

瑪塔的意義,我想,正在這裡,她的善是有限度的,她的真其實也有限度,這種限度讓她無法像神一樣識破一切,也無法像聖徒一樣100%地行走在大地上,但她卻守住了真與善的底線。因為她與子產一樣,不會首先懷疑看起來是真的東西,同時,對於看起來就不善的東西,她會拒絕。瑪塔在看到弗蘭受到了傷害之後,便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說出真相了——因為她說,已經有人因我受傷了。

故曰,瑪塔可以欺以其真善,難罔以非其道。

為什麼哈蘭不把遺產留給自己的親人,卻要把所有的遺產留給瑪塔?因為哈蘭洞若觀火,他的整個家族都是假正經,人模狗樣、光鮮亮麗的背後是難以忍受的生活以及個個都性好欺辱他人、整天坑蒙拐騙的惡劣;而瑪塔,她在這個家裡是一種很奇特的存在,她不但心地善好,且她是有限度的——因而是需要守護的,哈蘭就要守護這個人。

瑪塔的天才在於她的無意識都認得真善的良藥,而哈蘭更天才,他在85歲生日之夜,面對針對他的致命陷阱,「無意識地」締造了最後一個、也是最不可思議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因為「有限的瑪塔」的存在,令得真與善每被欺負一次,它們就會自動增強一分。這種強大,強大得不可戰勝

這個邏輯,才是故事敘事的道德動力。最終,哈蘭的杯子,穩穩地端在了瑪塔的手中。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