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鋒迴路轉》影評:不完美的偽古典主義推理

鋒迴路轉影評

沒想到2020的開年就如此艱難。 前天晚上一邊看春晚一邊刷武漢的消息,微博熱搜上,「佟麗婭好美」「武漢醫院年夜飯」「賈玲B站老公」「全國疫情地圖」穿插上場,彷彿兩個平行世界。那場未經彩排的疫情播報,除白岩松外,其他人都像毫無感情的朗誦機器,但還是看的差點熱淚盈眶。對這種晚會節目也沒辦法奢求再多了。 災難面前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的渺小,看武漢變成了孤島一樣的存在,能做的只有通過各種渠道捐款,但是捐的款是否能解他們的燃眉之急,未知。 剩下的就只有乖乖宅在家裡刷電影,這種躺著就能為社會做貢獻的時刻也是難得。 《鋒迴路轉》 故事發生在美國鄉間,一幢與世隔絕的別墅中,《呼嘯山莊》式懸疑故事的經典背景。 身擁巨額財產的推理小說家,有一個和諧完美的大家庭,卻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中被發現在書房中割喉自殺。 一位著名私家偵探收到一封裝滿現金的匿名信件,請求調查真相,富翁之死或許絕非自殺那麼簡單。 嫌疑人悉數出場(對不起,自動帶入了明星大偵探,太像了,死者應該姓甄): 死者哈蘭:推理小說家,擁有巨額財產,持續為子女提供經濟支撐 護工瑪塔:本片女主,烏拉圭人(此處不確定),哈蘭的護工兼朋友,也是其最信任的人。從不會說謊,說謊就會吐 琳達:哈蘭大女兒,白手起家成立企業,女強人 弗蘭克:哈蘭大女婿 沃爾特:哈蘭二兒子,經營哈蘭的出版社,因哈蘭拒絕將自己作品改編成影視多次與其發生矛盾 喬妮:哈蘭兒媳,網紅,丈夫去世,生活靠哈蘭資助 蘭森:美隊飾演的哈蘭大外孫,不學無術,經常給家裡惹事 老奶奶:哈蘭母親,百歲以上,是家中最容易被忽視卻對劇情推動極重要的人物

生日宴會當天,發生過幾次爭吵,以下是被人聽見的一些: 哈蘭對大女婿:「要麼你說,要麼我替你說。」 哈蘭和網紅兒媳、二兒子沃爾特也有爭吵。 哈蘭在書房和大外孫。 哈蘭:「我一分錢也不會給你。」 大外孫:「我警告你...」 ... 哈蘭:「瑪塔圍棋下得比你好。」 當晚大孫子憤而離席,沒有參加宴會。 偵探根據這些爭吵梳理了每個人的作案動機,表面和和美美的大家庭內裡其實充滿了陰謀與矛盾,每個人都心懷鬼胎,都可能說謊。 大女婿外遇被哈蘭發現;網紅兒媳或將被中斷或者減少資助;沃爾特或許將被踢出出版社。 與大外孫的對話最有趣。「一分錢不給」說明大外孫知道了自己分不到遺產,非常氣憤,對話突然又轉向了瑪塔,如此重要且激烈的對話,不可能莫名其妙提到瑪塔,肯定是哈蘭告訴他,自己的遺產會分給瑪塔。 當天時間線: 生日宴會11:30左右結束,瑪塔帶哈蘭上樓用藥(治肩頸痛),琳達被上樓的樓梯聲吵醒; 兒媳喬妮聽到樓上哈蘭房間一聲咣噹響,上樓查看情況,又把琳達吵醒; 哈蘭解釋說只是他們把棋盤打翻了,喬妮便回去睡覺; 瑪塔離開,琳達又被吵醒。沃爾特在門口看見瑪塔離開,看了一眼表,午夜12點; 十五分鐘後,琳達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吵醒,沃爾特透過窗戶看見哈蘭下樓找夜宵,勸他別吃了。 基於此,法醫認定死亡時間是在12:15-2:00之間。 根據時間線就可以看出一些明顯的問題和伏筆。 12:15沃爾特看見哈蘭下樓,這是哈蘭的最後一次出現,此後無人上樓,表面看來肯定是自殺,或者兇手是從其他地方,比如翻窗進入和逃跑,這樣搜查房屋周圍肯定能發現蛛絲馬跡; 瑪塔離開時沃爾特恰好看表,發現是午夜,以此確定了哈蘭最後出現的時間,按照懸疑小說的調性,大概率不是巧合,要麼沃爾特說謊,要麼瑪塔刻意提醒,這樣看來瑪塔嫌疑很大; 沃爾特透過窗戶看見哈蘭下樓,透過窗戶只能看見輪廓,他看見的很有可能不是哈蘭,哈蘭那時或許已經死亡。 這種把人物、時間線等悉數告知,給予觀眾同等信息量的做法,是典型的古典本格推理,這部影片也有濃厚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的影子。 阿婆的作品只看過兩本,風格非常明顯。小說總會以一場突如其來的死亡開頭,一個神通廣大的偵探會挨個盤問嫌疑人,理出他們的動機、時間線和證據。嫌疑人大多與死者有複雜的利益糾紛,案件往往會陷入眾說紛紜的羅生門中。 偵探則會以超乎常人的敏銳洞察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從最不起眼的地方捕捉關鍵性證據,(比如《羅傑疑案》中案發現場椅子的移動)最後聚集所有嫌疑人當眾公布真相,找出看起來最不可能的那一個兇手。 本格推理的魅力就在於參與感,讀者擁有和偵探相等的案件信息,閱讀過程就像在和偵探博弈,比誰先能猜到真兇。(雖然看阿婆小說一次都沒猜對過) 如果按照這樣的結構發展,偵探應該抽絲剝繭的理出每個人的嫌疑,還原案發過程,找出真兇,是一部中規中矩但很精彩的本格推理電影。 但後面並沒有按套路走,電影自我發揮的部分略顯俗套,雖然也好看,但作為推理電影,不夠精彩。 偵探盤問到護工瑪塔時,劇情就閃回交代了死亡原因。 瑪塔按慣例給哈蘭注射止痛藥和極小劑量的嗎啡,但那天晚上卻通過藥瓶標籤發現自己把兩個試劑搞混了,給哈蘭注射的嗎啡劑量足以在十分鐘內致死,原本應該在包裡的急救藥也找不到了。哈蘭沒有怪罪瑪塔的意思,決定割頸自殺,幫助瑪塔逃脫。 而後劇情的懸疑重點就是瑪塔與偵探的博弈,如何千方百計擺脫自己的嫌疑。 但是故事還有兩個疑點,一是偵探是誰請來的?他有什麼目的?二是瑪塔為什麼會把試劑弄錯,救命藥又恰好不見? 瑪塔的設定是一個經驗十分豐富的護工,僅憑試劑黏稠度就可以區分出兩種試劑的區別,很有可能是,她憑藉經驗選了對的藥,看了瓶子標籤,卻以為自己打錯了。 很明顯有人換了標籤瓶,希望以這種方法害死哈蘭,把嫌疑嫁禍到瑪塔身上。 這裡設一個推理前提,換藥的人和請偵探的人或許是同一個人。 哈蘭已經死,但是是自殺死,瑪塔沒有責任,他不死心一定要請偵探揪出瑪塔,為什麼? 嫌疑人針對的已經不是哈蘭,而是瑪塔。 誰一定要害死瑪塔?根據現有的信息,以動機推斷,答案差不多已經出來了。 在推理和懸疑之外,影片還有強烈的政治隱喻,或者說是明喻。哈蘭宅子本身就是祖輩從墨西哥人手中買過來,烏拉圭護工最後戰勝了白人住進了宅子,簡直就是在明著罵川普嚴苛的移民政策。 最後,影片算是還合格的懸疑片,但對長期浸淫在推理小說和《明星大偵探》中的人來說,推理戲份顯然不足。 首先,瑪塔這種,女主面向明顯,善良寫在臉上的人設也很不推理,推理小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全員都可能是惡人,甚至講述者本身。 其次,偵探的推理明顯臆想成分重,證據不足。 不過,就算衝著美隊的顏,也值得推薦。

來自公眾號:羅非魚與小A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