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鋒迴路轉》影評:醉翁之意不在阿婆,而是希式懸疑包裹的政治隱喻【劇透】
鋒迴路轉影評在影評開始前,我要嚴重控訴,我不知道是誰在出於什麼樣的想法下,製作了這兩張海報:
我進影院前就因為看了一眼,而被劇透了一臉!每個細節都叫囂著答案,還有比這更直白的劇透嗎!你們不知道在看推理片前就知道兇手和作案動機真的很毀興致嗎!
其實導演在片中還很有心地先把某個角色藏了一下,故事進行到差不多一半他才正式登場,並且安排了幾場戲建立這個人囂張紈絝沒什麼腦子的巨嬰形象,就是為了與最後揭示出此人其實城府很深的真相構成鮮明的反轉,完成這個角色的人性剝皮。好,現在因為這兩張海報,我只能用理性思維去感受這部分了。真心奉勸一句以後懸疑片做海報真的考慮一下沒看片的觀眾吧,謝謝了。
現在說說觀感,因為我近期觀影出現了期待過高導致體驗下降的情況(比如《冰雪奇緣2》),加上我不太信任在今天浮躁的商業院線,還有人願意靜下心來嘗試拍一部早已過了輝煌期的本格推理片。很怕又像肯爺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那樣,最後變成大型CGI現場。於是這部所謂「年度最佳懸疑片」的《鋒迴路轉》,我是稍微調低了期待進去看的,沒想到,竟然是個大爽片!
這裡指的不是我們平時說「啊這個電影不需要用腦看著特別好看特別爽」的那種視聽驚奇型大爽片,那種刺激的是視覺,《鋒迴路轉》刺激的是腦子,它沒有任何花哨的動作戲和特效場面,完全是靠精巧的劇本、暗藏機關的台詞、豐滿的人物和表演撐起的2個小時,純粹用引人入勝的迷局造就了一種無尿點的體驗,燒腦級別為中火煸炒不會燒過頭讓人摸不著腦袋,大反轉里套點小反轉,還玩了一把嘲諷力MAX的黑色幽默,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它的時長超過了2小時,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看完有種酣暢淋漓的爽感。
最爽是群戲,戲裡看是四代同堂,戲外看簡直就是好萊塢半個世紀的風華集合,上至典藏ssr下至新卡英雄,圍爐飆戲,甚是享受。
而且它算是類型片的集大成,很多宣傳可能把它形容成「狼人殺」,「阿加莎」,但其實它並不是一門心思搞本格的一部片,在我看來,它是有一半是推理片,一半是懸疑片,接著是一部披著懸疑片外衣的黑色喜劇。所以如果抱著去看一部像《大偵探波洛》或者《馬普爾小姐探案集》那種非常經典的偵探推理片,最後體驗可能會有點誤差。不過我認為它不管是拍推理、懸疑、還是黑色喜劇的部分,都完成得非常好,屬於一部本格推理、希式懸疑、黑色喜劇的精緻混搭。
首先本格推理,在歐美又叫做古典派推理,以解謎為核心,一般有一個華麗的謎團、精巧的詭計,最後嚴密的解答構成,最重要的是敘事過程的公平性,盡可能讓觀眾和偵探站在同一平面上,掌握同樣多的線索,一起解開謎團。古典派推理代表作家就是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約翰·迪克森·卡爾、江戶川亂步。
《鋒迴路轉》的前面部分做得非常「阿加莎致敬向」,導演兼編劇萊恩·約翰遜自己就是阿婆的粉絲,讓這部美國出品看起來非常具有英式古典風。一處封閉的山莊發生命案,對應古典派的經典故事模式「暴風雪山莊」。財產過億的小說家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家族人員眾多,表面純良和氣其實各自心懷鬼胎,像極了阿婆的《怪屋》和《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那類型設定。接著偵探入場,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布蘭科偵探開場時一直慵懶地癱在座椅上,等著真相自己浮現的狀態,還致敬了古典派的「安樂椅偵探」。接著眾人開始輪流敘述證詞,剪輯在這裡故意將每個人的證言進行亂序跳接,這個人說了他的證詞,下一秒就被另一個人推翻,而另一個人的證詞又跟下一個人矛盾,一種人人都像狼的氛圍瞬間就出來了,調動起所有人的興趣,古典推理愛好者簡直興奮地要擼起袖子開幹了。
然而很快我們發現,它並沒有打算讓我們一起玩,因為它很快就給我們開了上帝視角。幾乎從頭到尾呈現了小說家死亡場景和「兇手」脫罪過程。這裡完成了一次視角轉移,就是整個敘述從偵探的視角,轉移到了「兇手」的視角,或者說,是我們以為的「兇手」視角,這裡是在致敬阿加莎的《羅傑疑案》。不過,它沒有照《羅傑疑案》的方式進行,而是從偵探片,轉向了懸疑片。
希區柯克有個經典的「桌下炸彈理論」,點破了懸疑片的精髓:「如果一顆炸彈爆炸,你只會驚訝;但如果讓你提前知道桌下有炸彈,你就會在觀影途中一直想著它何時爆炸,這就是懸念。」他的影片《奪魂索》,就是一部典型的桌下炸彈懸疑片。也是在開場沒多久,就告訴了觀眾「誰是兇手」以及整個犯罪過程,剩下的時間裡,觀眾都在焦灼地等待故事如何結局,因為同樣採用了「兇手」視角,所以觀眾甚至會帶入那個視角,產生一種「道德上希望他們儘快暴露,情緒上又本能性想逃脫」的複雜心理。
《鋒迴路轉》幾乎是致敬般的借鑒了這個理論,先告訴你小護士是兇手,然後用她的視角開啟一場脫罪操作,而因為她本身的弱小性,讓人很容易產生共情,雖然她是「兇手」,但你會不自覺擔心她的結局,影片後半段就靠著這一懸念吸引著觀眾在走。與此同時,用她的視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從一個外人的視角去描摹和激發這個家族中每個人的本性,暴露出導演真正想講的人性思辨和社會議題。
等最後收網時,導演卻來了一個大反轉,推翻了你的上帝視角,還非常天才地,想出了一個自己的「甜甜圈理論」,也就是你以為我給你的是上帝視角,其實我給你的是個甜甜圈,中間有個盲點,這個盲點才是真相的關鍵,在真相被補完之前,你看到的大部分真相,都不能算真相。整個結構一氣呵成,非常精巧,讓人最後即使被騙也心服口服。
當然,導演的醉翁之意並不在於拍一部好看的英式復古懸疑片,他最想諷刺的還是人性、階層,和政治。
直到最後一個鏡頭,移民小護士站在高地,俯視三代上流寄生蟲,端著「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的咖啡杯時,社會諷刺的本質到達高潮,這就是整個電影甜甜圈中的那個點,當這個點完美填上,影片思想的全貌才徹底浮現——這座房子就是美國,老頭從巴基斯坦人手裡買來房子,他象徵著靠自己雙手打拼的第一代美國人,很諷刺地,這個宅子裡,只有兩個人是靠自己努力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另一個就是新移民小護士,故事繞了一圈,房子又回到圓心。其他家族成員,他們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現代美國精英的多個面向,一部分的他們穩坐上流階級,把靠祖輩傳下的既得利益視作天經地義,底層人和新移民只有在服務他們時才被認可,沒有上升途徑,甚至還被驅逐出境。一部分的他們表面虛偽地接納底層人和外來人,對川普的政策可以反得頭頭是道,自詡自由派政見人士,但當外人真的觸碰到他們的咖啡時,卻發現自己的立場並沒有想象中堅定。平時立場各異的他們也並不會互相幫助,動不動就吵得不可開交,對親人離世毫不關心,只有涉及利益問題時會一致對外,人性早已被吞噬在光鮮的外表下。但他們似乎都忘記了壓根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地界,算起來大家都是這棟房子的外來人,美國可以說是靠外來移民發展起來的。
導演杯子上的三個詞,像是在說,美國不是某個人或某類人的美國,究竟誰才有資格制定社會的規則,是腐朽倒退的上流寄生蟲?還是像美國早期移民那樣靠自己努力的新移民?社會的規則需要改變,權益的咖啡需要公平地面對所有人,大家是驢是馬,各憑本事,不管身份是所謂美國本地人、加拿大人、巴西人、非洲人、還是亞洲人。多元才是一個社會的活力所在。
而最諷刺的是,這些諷刺似乎不僅適用於美國社會。
所以我說,這個片子在推理、懸疑,和黑色幽默方面,全部都做到了優秀,雖然推理部分有一些些小瑕疵,我還是希望看到更出人意料的結局,也希望家族的人可以更緊密地參與到整個案件中,這是我的一些遺憾。但是這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它依然是一個近年來不多見的紮實劇作。我這裡就先預定一波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老粉也知道,我猜這個蠻準的)
最後,作為一個看完了所有克里斯·埃文斯參演電影的美隊粉,我還要單獨聊一下桃總的表演。說實話,我已經很久沒在一部非超級英雄片裡看到一個如此壯碩胸肌發達的普通人了,所以當Ransom出場時,我一度以為這個角色叫大壯。
看得出來克里斯和丹尼爾為了更好地服務影片,都在極力擺脫自己身上「美隊」和「007」的印象,丹尼爾拗了南方口音想演一個像波洛那樣可愛的偵探,克里斯調動起所有面部神經演了一個欠打的顏藝巨嬰,然而最後還是被宣傳成「美隊大戰007」就是了。
其實克里斯算是比較珍惜自己銀幕形象的演員,從來沒演過這麼壞的壞蛋,甚至還曾勸他的同事塞巴斯蒂安·斯坦少接一些邪氣角色,他最壞的也就是《歪小子科威特對抗全世界》裡的暴力男,但人在卸下某件穿了太久的衣服之後,大概都會有種反叛心理,就像赫敏演完《哈利波特》立馬去剪了短髮,克里斯在卸任美國隊長,火速接起了反派角色,除了這次的《鋒迴路轉》,接下來還要演《變身怪醫》,本來還有一部跟荷蘭弟合演的《神棄之地》,要演一個腐敗的警長,後來實在檔期太滿,角色換給了他的同事塞巴斯蒂安·斯坦。
不過話說回來,克里斯演的這個跟美隊截然相反的壞蛋,幾乎可以說是令人信服的,而且能感受到他完全享受其中,吃屎大戲的幾處大特寫也hold住了,眼神裡盡是討打和狡猾,你很快就會接受這個設定,不會出戲地覺得他還是美國隊長。
至少他在《鋒迴路轉》裡,向更多人證明了自己可以演好壞人和喜劇的能力。這對於一個剛離開自己的成名大IP、即將面臨轉型的演員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以前人們可能無法想象美國隊長去演別的角色,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更多地相信一個演員身上的可能性,祝福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