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被電影形式限制住的節奏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艾莉塔》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長篇連載漫畫《銃夢》,原漫畫中的女主名字不是「艾莉塔」而是「加里」,是衣德醫生家貓的名字,而漫畫中卻改作了已逝去的女兒的名字,由這一細節我們可以感覺到,電影比漫畫更加重視關於「愛」的表達。 無論是感情線還是所謂的「親情線」,電影的節奏都比漫畫要舒緩和陽光一些,艾莉塔和雨果浪漫的初遇,還有品嘗帶有愛情寓意的巧克力的橋段都是漫畫中沒有的,當然,漫畫中更沒有一個神一般扭轉全局的好身材「老媽」,這些都是具有美式動畫電影特點的愛的鋪墊,但原漫畫的重點顯然不在於此。壓抑,陰暗,偏執和一點點的愛是木城雪戶原作中的情感風格,艾莉塔的天使面龐正是依賴著那些陰暗的襯托而更加立體,她承受著地下城骯髒的油垢和可怖的人性,卻在每一次抉擇中近乎偏執地選擇希望和正義,這是天使之所以被稱為天使的原因。感情的塑造方面沒有特別明顯的「哪一版本」更好,東方和西方的敘述各具特色,使電影敗於原作的主要原因在於敘事節奏。 不得不指出,電影和漫畫的故事發展節奏有著天然的不同,電影是「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要求故事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達到高潮點之後下降。而長篇連載漫畫的小高潮則相對均勻分布在時間線上,這就導致導演必須把一些小的高潮拼湊成一個大的高潮展示在屏幕上,在這一點上,卡梅隆成功了也失敗了,他的成功體現在一種拼湊似的創新,電影的特技讓他完成了漫畫無法帶來的震撼視覺體驗,但他也失敗了,因為觀眾並不買賬。 高潮不夠高,亦不是斷崖似的戛然而止,而是平緩的降落,然後告訴觀眾下回分解。最大的敗筆是它的「降落」,這種熱烈後的安靜讓觀眾冷靜了,一冷靜,也就不爽了。 電影的另一大遺憾則是讓配角失了血肉,原漫中不同情節的高潮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配角反派們的故事,這些故事引人唏噓,往往是一段情節的精髓,而電影則放棄了這些故事,僅僅保留了他們炫酷的裝備和吸人眼球的外形。 把長篇日漫改編電影本就是一次極為大膽的嘗試,雖然並不算太成功,但至少讓勇敢率真的艾莉塔進入了觀眾的視線。 在這個陰暗的世界,依然有天使照亮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