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怎麼看《艾莉塔》中的情感線?
艾莉塔:戰鬥天使影評
卡神出品,必屬精品——《Alita:Battle Angle》觀後感
《Alita:Battle Angle》上映第一天就去中影看了巨幕。
鑑於公映之前豆瓣只給出了7.6的評分,因此在觀影之前並未抱很大的期待。心想著這個評分的片子應該是一部特效蓋過內涵的電影。但從影院出來,我第一感覺是影片質量超出了我的期待。很慶幸這部片子並不是捨本逐末地純走技術流堆砌特效,而是把角色性格塑造擺在了與畫面場景製作舉足輕重的位置。特效團隊花了很大精力打造了一個虛幻的機甲世界,拍攝了許多扣人心弦的精彩打鬥場景,但更令我讚賞的是精緻畫面背後的人格描述也是絲絲入扣。電影終究是拍給人看的,創意再奇特,鏡頭再絢麗,如果不能撥動觀眾內心那根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那便算不上一部好電影。而《Alita》做到了,儘管無法與《阿凡達》這種橫空出世的里程碑式電影媲美,但也算中規中矩地做到了既滿足了觀眾視覺上的獵奇,又回歸了人性本位的彩繪。而這種「特效+內涵」齊抓共管的特點正是卡梅隆電影一貫的風格,這位封神的大導在商業浪潮裡未曾失去匠心,是影迷們值得慶幸的一件事。
如今的電影工業,CG(Computer Graphics)應用已成遍地開花的模式。通過CG打造的虛擬世界一次次刷新了人們的觀景體驗。暴雪公司發布每個遊戲CG動畫時,即便不玩遊戲的人都會一刷二刷數刷。因為畫面實在太美太精緻。有了計算機的幫助,會講故事的導演有如錦上添花,可以將想象力馳騁得更加天馬行空。但是真正能把這項新技術玩得6還玩得好的還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等這些有水平的資深前輩。去年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讓遊戲迷們著實過了把癮,有故事、有情懷、有畫面、有內涵。相比之下,漫威和DC的幾部超級英雄篇要遜色不少,儘管CG特效也很足,但脫不開場面宏大有餘,主旨內涵不足的窠臼。這也可能是超級英雄片本身就難以駕馭的緣故,畢竟沒看就知道結局的電影要調起觀眾味口實在很難。除了諾蘭這種可以把《蝙蝠俠》改編得具有史詩性和文學性的鬼才導演可以做到劍走偏鋒,神級導演一般都會避開這種題材。
《Alita》在情節處理方面較出色的一點就是沒有走超級英雄片的套路。儘管女主角有著一身跟超級英雄也相差無幾的戰鬥能力,但編劇和導演並沒有在戲路上重武輕文,而是將格鬥場面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不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同時,加強了對面部表情特寫,盡量將Alita這個Cyborg(機甲人)進行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完整人格描述。
在觀景至100多分鐘時,終極boss還沒露正臉,此時很擔心片子會爛尾。因為本片如果拍得跟《變形金剛》和復聯那樣,全程一直打打打,打到最後來個逆襲完成對boss的斬殺,那麼這種結局勢必會讓人很失望。但是不來個結果和了斷,故事講不完同樣會讓觀眾失望。這時應該如何抉擇?像《復聯三》那樣明擺著「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觀景至此時,我其實對作為編劇的卡梅隆在心裡打了個很大的疑問號,很擔心他會因為這部片子劇情不及格走下神壇。但很慶幸的是,《Alita》沒有落入任何一部同類型電影的俗套。當Alita在鏡前擦乾眼淚後一臉堅毅回到機甲鐵球的賽場上劍指撒冷時,觀眾應該是可以給這個結局出個合格的分數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有沒有下一部無所謂了,故事不一定非要講完,意猶未盡反而會更好。看多了「偉光正」的Happy Ending,反而更青睞這種追夢復仇在路上的結局。因為夢想是否可以達成,復仇能否成功,是有許多偶然因素的,非得要成,勢必刻意。而且現如今觀眾電影看多了,平均審美水平也上來了,比起結局是否完善,大家更在乎的是角色塑造是否成功。而這一點,相信卡梅隆也是心知杜明的,因此來了這麼一結尾,不給人任何吐糟的機會。
說到角色塑造,《Alita》無疑算是比較成功的。至少是沒有出現那種人物性格前後出現很大偏差,讓人不明就裡的情況。無論是角色的成長、心理狀況隨境遇而產生的變化,都是控制在一個觀眾能跟上的節奏範圍裡,所以不會有突兀感。其實這種漫改電影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讀者看漫畫的時候是看靜態的圖,可以自行腦補角色的心理活動。而真人電影中角色的言行舉止是動態的,即便無台詞的鏡頭,心理活動也會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達。觀眾會根據動態的觀感體驗實時更新對角色的直觀感受,無暇自行思考。因此稍有不甚,就會前後不一,出現邏輯上的斷層而形成槽點。所以一個有工匠精神的導演和編劇會對每一個場景、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物表情進行細之又細的打磨串聯,以確保演出合情合理。
首先對主角的塑造上,導演和編劇更偏向於體現內心的成長,而不是一味追求動作上炫酷的這種處理很成功。電影的開篇階段,讓Alita在一個小女孩的粉紅臥室裡醒來,而不是車間或者機床上,就是出於這種考慮。導演正是要通過這個場景給出暗示:本片要呈現的不是一個只能通過運算來行動的機器人,而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具備人性所有特點有情感的機甲人(不過Alita一副機械軀體睡席夢思還蓋起被子,完全人性化也有點違和與刻意)。然後通過吃橙子、流眼淚幾個鏡頭讓觀眾慢慢地接受Cyborg與正常人並無大異的觀念。隨後Alita跟著Dr. Dyson出門,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目不暇接,興奮不已,完全是體現著小孩子的好奇天性。而逗小狗,救小狗這一幕則是為了讓人明白Alita是個本性向善的姑娘。因此,影片的相對靜態的鏡頭都是為了給Alita作為Angle的一面鋪墊,Battle一面則是通過一幕幕動作場景慢慢體現。其實,我個人感覺這部電影如何平衡Angle與Battle這兩者有些難度。因為作為一部動作電影,如果過度地進行性格描述,會變成不倫不類的文藝片,而反過來,過度地追求打鬥,又會變成一部純爆米花電影。 這中間的取捨拿捏,編劇與導演沒有一定的水平是處理不好的。
配角的成功刻畫則與主角起到了相輔相成的良好效果。
首先是Dr.Dyson這一亦主亦父的角色。在將Alita撿回重造出來後,就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教養,盡量不讓她接觸外面世界的陰暗面,完全完全將Alita當成一位天使對待。告誡她天黑前要回家,對其隱瞞自己作為一名賞金獵人的身份,就是為了讓Alita遠離野蠻與殺戮。當Alita初遇Hugo時,也是一副戒備防範的樣子,生怕遇人不淑,自己養的好白菜被豬拱。這種護女心切的情節雖然有點老套,但的確是現實生活中一般人的情感,因此很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而與一般正值青春叛逆的少年類似,Alita將Dyson的過度呵護當成了對自己的束縛,渴望力量,渴望自由,要求自己能夠對自己作主。由此便產生了父女矛盾。直至女兒受到了挫折,曉得了自己的力量也並非大到可以不需要家人朋友的關愛,而父親看到了女兒的成長,懂得了保護她最好的方式是讓她自己能夠更強大,雙方才達成認知和感情上的和解。這種相互影響的動態角色設置模式是,比漫畫要改進不少,在可控範圍內讓角色的觀念通過互相影響產生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將每個角色作為獨立個體割裂,再互相嵌套,可以使電影更真實,更有血肉。
而 Hugo作為Alita戀愛感情線上的一個配角,則處理得更加巧妙。
一出場,Hugo便作為有顏值,有活力,有夢想的三有青年獲得了Alita的愛慕。然後帶著Alita走上了叛逆的青春路。此時,觀眾心裡都會隱隱擔心沒見過世面的傻白甜會被心懷不軌的壞小子給欺騙,因為面上好看實則表裡不一勾搭無知少女的事情太多了,很容易讓人往這條路上揣測。在Hugo跟同伴拿著搶來的的零件與反派Vector作交易時揭下面罩後,觀眾多半會在想:「完了,渣男實錘了。」但其實這都是編劇和導演放的煙霧彈。文似看山不喜平,拍電影也是同樣如此,如果一上來就讓觀眾把某一角色裡裡外外看穿,則無法調起味口。
當Alita在晨曦中含情脈脈地看著心愛的人醒來,掏出自己的心送給Hugo幫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大屏幕如果能刷彈幕的話,肯定會有一大把「好傻」、「不值得」。其實事後仔細回憶人物對話的話,會發現Hugo從始至終都沒有對Alita撒過謊,只是對她隱瞞了自己傷人搶劫的犯罪行為。但是,「不說」與「說謊」這兩者恰恰是容易被混淆的。因為在人們的直觀感受裡,純潔的愛情就應該像玻璃杯中白開水一樣清澈,尤其對於女生來講,隱瞞與欺騙在感情認識上就當成了同一個概念,這也是為什麼當Alita在懸賞公告上看到Hugo名字後沒法接受這一真相,感性蓋過了理性,導致Hugo被Zapan一刀刺中而沒能保護他。就像角色之間出現誤解,觀眾對編劇的情節處理也出現了一定的誤判,從而使劇情有波折和層次感。
當Hugo躺在Alita懷裡奄奄一息告訴她自己希望為她變得更好,並懺悔自己應該為犯的錯贖罪時,成為本片最感人的一幕。因為此刻面紗已經全部揭開了:小伙子人其實是不錯的,只不過為了夢想有點不擇手段,但並非罪不可赦,並且他遇到自己喜歡的人,願意為之改過自新,而現在讓他以死相抵,罰重其過使人心生憐憫;再者兩個人的確是真愛,並無欺騙和謊言,Alita的投入值得,兩顆真心本應交融,卻要面臨生離死別,令人扼腕。兩種感情交織代入,無需刻意去煽情,觀眾很自然地就能被打動。在科幻動作片裡能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卡梅隆的功力確實讓人稱讚。
角色塑造的成功與否,劇本好壞是本端根基,而表演是否出色則是末處枝葉。當代電影CG技術與真人表演結合日趨密切,表演是否到位已不單單是演員一個人的事了,幕後製作團隊的處理水平也是其中重要一環。面部表情的捕捉與處理在CG電影中對角色的塑造尤為重要。
作為《阿凡達》製作團隊出品的電影,《Alita》同樣沒讓人失望。人物表情的捕捉與展現,恰到其位。Alita那雙經CG處理的大眼睛不僅還原了原著的動漫風,也使得演員面部的表演更具張力。如初遇Hugo時,那種怦然心動的少女情懷通過那雙大眼睛展示得非常到位。
而天使面孔上容易皺起的那幾分蹙眉則最能刻畫出Battle Angle的個性。它除了在平和、愉悅的情緒下會隱去,憤怒、憂傷、思考時都會展現出來。這把Alita敢愛敢恨,富於主見,果斷堅毅的性格體現得很到位。
卡梅隆的電影中,女性角色從來都不是過來打醬油的,也從來不是用以"被英雄救美"以體現男性本位的。從《終結者》的Sarah,到《泰坦尼克號的》的Rose、《異形2》的Ripley,再到《阿凡達》中的Neytiri與這一部的Alita,沒有一個是嬌羞柔弱款。一個個都是獨立的,自由的。敢於唾棄世俗,敢於抗爭邪惡,極具感性又不失理性。像《Alita》酒吧惡戰的那場戲,便是體現了Alita嫉惡如仇的品性和審時度勢的智慧:一翻慷慨陳詞號召大家一同對抗Grewishka,卻換來了一通嘲笑,她果斷選擇武力威懾。先激怒Zapan出手,用暴力攪亂局勢,然後使這幫自負淺薄,誰也不服誰的賞金獵人們互相摳打,再以自己絕對的力量使所有人服帖。只有拳頭硬,道理才能說得通。政治鬥爭無非也是如此。這種男人們的遊戲規則能夠被一個女性角色深諳,正是卡梅隆編劇的獨到之處。
但卡梅隆塑造的這些女性角色並沒有跟陰陽顛倒的中性人格或者氾濫女權主義那樣讓人產生不適,因為他塑造的女性身上有男性特徵,卻也沒有丟掉女性本有的特點。如《異形2》中的Ripley的形象比真漢子還漢子,但她這種暴力形象的刻畫絲毫不讓人反感,因為她這麼勇敢生猛是為了去救那個小女孩,是為了體現她身上的母性力量。而Alita這一形象同樣如此,即便是戰鬥力爆表,但並不會隨意耀武揚威,她所追求的跟普能人無異,能自由地活著,能自由地愛自己愛的人,當這兩個基本而又必須的要求達不到的情況下,她才會奮起反抗,挑戰極權。
科幻漫畫那麼多,卡梅隆單選這一部改編劇本,我想是因為木城幸人塑造的這個形象比較契合他的價值觀吧。
當然本片的瑕疵也是有的。首先節奏上並不是很流暢,這是漫改電影的通病。另外有些場景設計純屬畫蛇添足,如為體現Hugo被愛感化去阻止同伴犯罪這一情節打亂了Alita在賽場上被追殺的緊張節奏,沒有必要。但是瑕不掩瑜,總體來說,這部電影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期待卡神的下一部。
—END—
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