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蜘蛛人:離家日》影評:我們仍未知道那個MJ的名字
蜘蛛人:離家日影評
看超級英雄電影到底能不能帶腦子?這是一個長期以來非常容易引發戰爭的問題。不要急著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還有另一個孿生問題:看超級英雄電影需不需要帶腦子?
我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分別是「不能帶」,「需要」。《蜘蛛人:離家日》這部電影正好可以說明我的態度。
作為迪士尼漫威的新起點,《蜘蛛人:離家日》成功的將《鋼鐵俠》為起點構築出來的「漫威宇宙」引向了新的地方:恢弘無比的宇宙。進一步提升的視覺感受以及影片中恨不得每秒都出現的「追憶托尼·史塔克」都在提醒每一個觀眾:漫威宇宙要往前走了,你們跟不跟?
有很多老粉選擇了繼續跟下去。然後給出了差評。並將差評的原因歸結於超級英雄淪為賺錢工具。
相比於收穫大量支持的無厘頭評論。我倒是覺得本片最大的問題就在蜘蛛人的「破功」。
「Peter-tingle」作為蜘蛛人的經典能力莫名其妙地時有時無當然可以作為劇本要求和情節安排所接受,但是面對大量無人機,本宇宙中具有「少年天才」稱號的蜘蛛人想不起來使用雷達就直接將觀眾的沉浸感敲了個粉碎。
為了能在電影院保持住超級英雄電影來之不易的沉浸感,觀眾必須將自己的腦子放在家中。放棄一切物理規則只是基本操作,還必須忘記所有的一切人體常識,要不然一旦想起雷達的功能和戰鎚的重量,整個演出就索然無味了。
但是如果想要感受到角色的魅力,腦子卻是必須的。要不然怎麼能讓觀眾在「MJ到底是不是叫Mary Jane?」這個問題上不斷發問?要不然怎麼讓觀眾在彩蛋出來之後為蜘蛛人的命運擔憂?
在「不帶腦子」與「需要腦子」中掌握平衡,雖然看起來是觀眾的選擇,但歸根結底上還是電影製作團隊的任務。這或許才是漫威後鋼鐵俠時代的最大挑戰。
寫作此文時恰逢索尼與迪士尼再度達成合作。終於還是讓我鬆了口氣,至少在下一部名叫《蜘蛛人》的電影中,觀眾們還能繼續對「MJ到底是不是叫Mary Jane?」這一問題做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