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怪獸還在,「哥吉拉」已經遠去

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

哥吉拉還是以前的哥吉拉嗎?在看這週上映的《哥吉拉:怪獸之王》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美國人用特效和鈔票砸出來的怪獸在熒幕上肆無忌憚地破壞著世界,口吐原子射線,周身散發熾熱的核能,讓電影中的人類畏懼,也讓電影之外的人大呼過癮。

可這樣子的哥吉拉,是最初那個已經變成了文化現象的巨獸嗎?

一、哥吉拉的誕生與日本的巨獸特攝情結

日本地處彈丸之地,資源匱乏。小國寡民的思想沒能讓這個民族擁有安於現狀的個性,相反,由於意識到自身條件「小」這個特性的影響,日本人的思想格局無不寬廣,例如他們崇尚精神高於物質,信仰大過一切,所以他們對於權力、象徵有著虔誠的敬仰。《菊與刀》這本書就談到日本人的這種矛盾性,所以他們才會有擴張慾望,並且非常現實化的體現為巨物崇拜。

日本有很多高大的建築或者塑像,與世界其他地方略有差異的是,日本的這種巨型物體並不是像摩天大廈那樣以建築群的方式存在,而是獨立地建在那,比如東京塔和日本仙台的大觀音像。

而這種巨物崇拜也反映在了銀幕中,就比如——哥吉拉。

哥吉拉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的日本還留存在戰後十年的恢復期,但是社會越是處於變革期間,人們的思想也越先進,那時由「奧特曼之父」——圓谷英二創立的東寶特攝公司便已經開始嘗試攝製一些用模型表現故事的電影了,這方面他們汲取了美國的電影風格,並在1933年的《金剛》中得到了啟發,剔除了逐格拍攝的方法,用演員穿戴皮套,擺設模型的方法來拍攝這種怪獸電影。

而這種方法在特效技術未成熟之前影響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怪獸特攝片。而哥吉拉的誕生則是在1954年,由於「第五福龍丸事件」(第五福龍丸是日本一艘遠洋鮪魚船,因在比基尼島環礁遭受美國試爆氫彈所產生的高能放射性降塵而導致船員死亡)的影響,日本國內爆發了激烈的反核武器運動。

這樣的背景下,東寶電影的製作人田中友幸有了想製作一部具有社會反思性質特攝電影的意圖,在不斷思考琢磨之後,演變為想要製作一部核輻射怪獸電影的構想。於是,他便和圓谷英二一起創作了哥吉拉。

二、哥吉拉就是電影版的「菊與刀」

哥吉拉之於其他怪獸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除了承載著日本的巨獸文化,更是日本民眾對於無法掌握的強大力量的畏懼表現。

本身,哥吉拉的誕生就與核汙染造成的人員死亡事故有關,再加上它在電影中表現出強大破壞力,以及被賦予的「怪獸之王」稱號,哥吉拉的意義不僅是日式精神的輸出,也是他們電影的品牌。

首先,它口中噴射的原子射線便是核力量強大和無法抵禦的體現,在電影中它因為人類的核事故被喚醒,用人類想掌握的力量反作用來毀滅人類文明,初期的哥吉拉是人類狂妄的代價。

在此之外,哥吉拉的毀滅性是日本一直以來憂國憂民的恐懼感幻化的,大家都知道元代的時候要不是海上的大風,忽必烈的艦隊只要登陸日本,這個國家就徹底滅亡了,所以他們小國島民的末日思想一直存在,說是巨物崇拜,倒不如說成是日本人既渴望強大力量又害怕它反噬的體現。所以,在之後幾個版本的哥吉拉,比如《哥吉拉大戰機械哥吉拉》、《哥吉拉大戰魔斯拉》、《哥吉拉:最後的戰役》等等這些後續電影中,這隻巨獸的角色開始飄忽,除了破壞,它也慢慢站在了人類這邊幫助人類抵抗其他怪獸。

看,哥吉拉的形象其實也是矛盾的,這與日本菊與刀性格別無二致。總的來說,哥吉拉就是日本精神的娛樂化縮影罷了。一個東西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傳承的根基也確立了下來。

當然,這還不夠,一個文化需要健全的體系。在哥吉拉之後,東寶公司按照這種思路相繼創作了基多拉、魔斯拉、拉頓等怪獸,直至啟發圓谷英二在1966年創作了《奧特Q》,也就是風靡全世界的奧特曼。有了這些,巨獸通過完善的人物,堅實的背景成為了上世紀的一種亞文化,當然這也與日本的經濟騰飛與科技制霸全球有關,這些就不算在我們的討論之內了。

三、美式巨獸的重新崛起

我們現在再看奧特曼或者哥吉拉的時候都會發現,他們不僅有著日本形象,也在國外有著自己的代言,比如澳大利亞與美國合拍的《葛雷奧特曼》。

美國版的《哥吉拉》,這種情況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寶公司將旗下這些巨獸的版權慢慢出售給了美國的大電影公司。

八十年代以後,日本自己出產的巨獸特攝片慢慢衰落,原因是主要觀眾為兒童的特攝片其內涵越來越深刻,故事愈發充滿了反思,大家小時候看的《賽文奧特曼OVA》版就是代表,它更多的把內核放在了人類命運的思考上面,感覺特攝片越來越有思想越來越文藝,但,也越來越成人思想化,這樣的東西孩子們自然不願意看了。

所以在那時為了公司生存,東寶將許多巨獸的版權出售,類似08年以前的漫威,所以導致奧特曼電影因為版權問題無法完全聯動起來。巨獸電影在日本也逐漸衰落。可美國人卻借助哥吉拉的外殼,用好萊塢式的娛樂打造了自己的哥吉拉。

前面說過,啟發日本特攝片的其中一個因素是美國的《金剛》,但在此以後,美國對巨獸的關注點慢慢消失,轉而打造科學怪人這樣的特型片。可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美國電影技術的發展為巨獸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先是《星球大戰》等之於電影特效技術的飛躍,後是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開拓了新的怪獸電影——恐怖、刺激,最主要的是真實。而這些恰恰是哥吉拉能在熒幕上吸引人的最大潛力。

於是美國的《哥吉拉》橫空出世,同樣是受輻射變異的它更像恐龍,更像人類的玩物。

所以,美版的哥吉拉不是環境與地球的主宰,不是怪獸之王,而是美利堅導彈力量下消滅的娛樂泡影。少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多了的是美式力量統治一切的炫耀,哥吉拉的存在單純變成了娛樂,體型越來越大,從誕生初的50米,到《哥吉拉:怪獸之王》的108米,它更有力量,在IMAX屏幕上更加震撼。可到了最後我怎麼總是覺得,哥吉拉從一個特殊的巨獸文化變成了美式娛樂的消遣品呢。

在《迪迦奧特曼》裡面,圓谷英二曾說奧特曼與怪獸都是自然的產物,他們也有思想與靈魂。而現在,它只能在美國人的操縱下幫忙征服著全世界。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