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沙讚!》影評:一個沙雕英雄的自我修養:戰勝懦弱與孤傲才會成長
沙讚!影評在看《沙讚!》之前,我對於該片的預期並不高,畢竟近年來沙雕英雄層出不窮,想要做出新意來也絕非易事,更何況是一直走暗黑沉鬱風的DC。
但令我意外的是,《沙讚!》另闢蹊徑,在某種程度上拓展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邊界,即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變化上,而不是只靠變身與特效來博人眼球,這是類型電影更加人性化的一次嘗試。
《沙讚!》講述了14歲的街頭小混混比利·巴特森通過大喊「沙讚」這個詞,就可以變身為成年超級英雄沙讚,這是一種來自於古老巫師的恩惠。
沙讚以孩子般輕率又魯莽的方式,開始測試他的能力極限。但他需要盡快掌握這些力量,以對抗塞迪斯·希瓦納博士控制的邪惡勢力。
電影中每當比利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大喊「沙讚!」變身,而變身之後的演員扎克瑞·萊維自帶喜感,這種奇妙的設定使得沙讚每一次伸張正義的過程都會變成一場「沙雕秀」。
有幾幕場景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剛擁有超能力的沙讚用電力給來往的行人手機充電,有時候不小心還會充爆掉,好心辦了壞事讓人忍俊不禁。
而他和好兄弟弗萊迪的友誼同樣很難忘,這是最符合現實的英雄蛻變過程,畢竟不是誰剛成為超級英雄,都能坦然接受這個事實去拯救世界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像比利和弗萊迪一樣,搞點小聰明,甚至靠這個賺點小錢,出點小名,但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迷失初心,失去身邊真正值得珍惜的好朋友。還好比利最後幡然醒悟,二人重歸於好。
《沙讚!》看似是沙雕童話,仔細想想是一個有些悲傷的故事。影片中的比利和夥伴都是孤兒,只有失去父母的孩子們集合起來,才能釋放出最強的力量,這份力量的來源令人心疼,但也給人希望: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但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只要心存善念,一定會獲得饋贈。
主角是孩子的設定,以及與七宗罪的結合使得故事增強了幾分哲思性,尤其是把「嫉妒」設置為最後的大BOSS,它是一切欲望和罪惡的源頭,希瓦納博士之所以希望獲得沙讚身上的力量,一方面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另一方面也會嫉妒為什麼當初巫師沒有選中自己,而是選擇了眼前這個小鬼。這些沉重的命題,用插科打諢的風格表達出來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帶給觀眾滿滿的新鮮感。
影片還有一大亮點是有著近年來塑造的比較成功的反派——希瓦納博士,這個人物的小傳很完整,他的執念和選擇相信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會因為家人或者身邊人的否定而自卑,甚至影響性格,變得乖戾,最後往往就會被七宗罪腐蝕內心。我們熟悉的《王牌特工》中梅林的扮演者馬克·斯特朗,將這個反派詮釋的可恨又可悲。
而比利的成長再次印證了,超級英雄的成長軌跡中,只有戰勝了懦弱與孤傲,才能真的承擔起責任。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勇敢和善良是必不可少的品質。這種具有能量的價值觀,無論是傳遞給少年觀眾還是成年觀眾,都是積極向上的。
導演大衛·F·桑德伯格是一位成功的恐怖懸疑類型片導演,2016年自編自導的驚悚片《關燈以後》以490萬美元的低成本製作費用在全球收穫了1.48億美元的票房,可謂一匹黑馬。《沙讚!》是他首次執導超級英雄題材電影,DC給他的預算並不多,只有不到一億美元,但他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懸疑類型片的視聽風格,使得電影也有著一種迷人的氣質。
又省錢,「活又好」,DC近來發請到的幾位年輕導演都很有頭腦。
在很多觀眾的印象中,DC系的電影往往與沉鬱和冷峻這些形容詞密不可分,這主要來自於扎克·施奈德、克里斯托弗·諾蘭等早期導演在他們作品中形成的風格,尤其是《蝙蝠俠大戰超人》等影片更是將這種狀態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去年娛樂性很強的《海王》在中國狂攬20.12億票房,證明了DC出品並非票房毒藥,同樣可以做到票房口碑的雙贏。到了《沙讚!》,更是放大了影片的娛樂性,雖然在影片中有很多蝙蝠俠、超人的彩蛋,但如果單獨拿出來看,即使說這不是一部DC作品也完全成立。
對於像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觀眾已經漸漸審美疲勞,所以創作者需要絞盡腦汁來發掘英雄們身上更有趣、更平和的一面。
像沙讚這樣的英雄,可能是很多人從小夢寐以求能夠變成的樣子,因為他在沒變身前就是個孩子,這令觀眾在進影院感受視覺特效的同時,自己內心最真切的英雄情結可以獲得滿足,再加上很多冷幽默梗,獲得觀眾歡迎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DC來說,《沙讚!》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次嘗試,也表現出了努力想要轉型的決心,作為一家老牌公司,在當下沒有坐吃老本,而是不斷創新,突破自我,也給電影創作者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任何時候都不能原地踏步,電影市場瞬息萬變,努力拍出觀眾想要的東西,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