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影評:「魔鬼終結者」與「弗蘭肯斯坦」與「人」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影評

當丹妮駛著大卡車離去,影片走向了尾聲,觀影的人群也漸漸散去,我一直等著,總有一種直覺強迫我等到所有字幕消失。尾聲的背景樂有些憂傷,至少我是這樣覺得的,令我想起的,便是那一次又一次的火光四射、活生生的血肉之軀飄散了……很沉重!但往往「沉重」不能成為唯一主題與線索,儘管有著苦難與犧牲,但正如格蕾絲對丹妮所說的:「不能讓它們白白死去——die for nothing!」,於是我開始思考另外的意義了。

最後REV-9與卡爾一同倒在那裡,鋼鐵身軀逐漸軟化硬化,前者眼中的「關鍵人物」掃描能力的喪失便預示了這場戰爭的結束,而代價,便是一同作戰的他們只剩下薩拉與丹妮……

「我不會感到現在還折磨著我的痛苦了,也不會再有不滿足的歉然情緒了。喚醒了我生命的人已經死去,到我也不存在時,對我倆的記憶很快就會消失了。我再也不會見到太陽或星星,感到風在我面頰上嬉戲。光線、知覺、意識,這些全都會消失。我一定會在這種狀態下找到快樂。……我應該為死亡而哭泣,可死亡卻是我現在唯一的安慰。由於罪行的汙染,由於最沉痛的悔恨,除了死亡,我還能在哪裡找到安寧呢?」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中的怪物,最後將豪邁地爬上火葬柴堆,在風中化為灰燼,不留下一絲痕跡。從某種角度來看,怪物是可憐的,它被製作出來卻孤獨一人,飽受世人的輕視與不認同,但最後,正是在與人相處中,正是在痛苦中,它體會到了悔恨,並因此決定自殺毀滅自我。而令我想到這的,正是影片中的人物抵達「Kill box」時與REV-9魔鬼終結者的對話: REV-9:「把那個女孩交出來!反正你們也是陌生人,交給我有什麼問題?」 薩拉立即說出口:「WE ARE NOT MACHINES!(因為我們不是機器!)」

對啊,他們都不是機器:薩拉與丹妮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為了死去的家人吶喊為她們自己反抗;格蕾絲雖然有一定的改造,但她一直堅持著自己的任務使命,保護丹妮不惜犧牲自己;卡爾,同樣也是如此,他雖然殺害了Joan,但是後來的他會愛人了,儘管他自己親口說自己的愛不同於人類的愛,他選擇為薩拉尋找意義,選擇離開安樂窩保護丹妮,選擇最後一同倒下,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他們不是機器,我想起來《白毛女》中的一句台詞「我是人,我有血有肉我有心!」,如果要界定人與機器,重要的不應該只是單純表面上的肉身的差別,且看那REV-9不是有人類的模樣嗎?肉身可相似,靈魂與情感是獨特而共通的!不論是有殺子之仇的薩拉,她最後看著倒下的卡爾也留下了不忍的沉思;不論是曾為反叛魔鬼終結者的卡爾,也會在相處中學習人類,去愛去保護去犧牲;那就更加不用說格蕾絲了,她為了報答未來的丹妮,情願犧牲自己保護她;丹妮,危機時刻不會丟棄朋友,最後也是終於奮起反抗了……

這些人類所共有的情感與關懷,是他們四個所共有的,也是真正為人的!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提到了「我所說的人道主義,並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這個短語,我想,很適合這部電影!我們學校開了一門英語經典閱讀課——《美國文化背景》,我現在僅剩的記憶中,只聯想到「individualism」,而這些詞語短語,卻是驚奇地存在共同之處, 關於「弗蘭肯斯坦」 因為遲到了一兩分鐘,進入影院房間地時候已經很是匆忙,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魔鬼終結者殺死了一個小男孩,而一個母親因此痛苦!我便抱有了「先入為主」的思想來觀看這部影片了,從這麼一小段的場景中,我便開始無時無刻地對比影片與《弗蘭肯斯坦》,雖然我也覺得影片是影片,這樣比對實在沒有必要,但也還是這樣做了。

(因為喜歡文學並且很少接觸過電影專業知識,每次寫評論總會不自覺地帶上文學性與不太嚴謹的元素,畢竟我也是對於電影這個圈子是業餘,也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寫這樣一篇不像文章的文章!)

起初,我就想,這部影片,應該也不免落入窠臼——總是科技與人性的衝突。但是,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從工業革命生產力飛升以來,這一主題便延續至今了‘比較經典的便是卓別林主演的系列電影了,以前高中歷史課介紹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都會提及幾句,文藝作品反映時代,電影也因此表達出人們對迅速發展的社會生產的擔憂與焦慮,這一點,古今藝術電影文學之類的,都會有所涉及的。 但是,越看到後來的場景,我倒發現了許多當代元素:女性、奮鬥、獨立等等。比如人物設定上,被迫害的要求反抗的主角是女性,成為魔鬼終結者的一直在瘋狂殺戮的是男性,並且從選角上,REV-9非常具有男性主義的特點——「masculine」,它不能被打垮,一般武器只能起到緩衝作用;薩拉的孩子被殺是因為她的孩子會是拯救者,薩拉所說的:「瑪麗亞也會輪著做」預示著認為丹妮也是如此,魔鬼終結者要毀滅的是她的子宮之類的,但影片中間還是通過格蕾絲之口道出了真實:是丹妮自己,是她,不是她的孩子!才是他們要毀滅的對象。然後鏡頭切換到格蕾絲的回憶:未來的丹妮救了她,保護她,在丹妮的組織訓練下,人類也要開始重新奪回家園……在這一場景中,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自信十足、毫無畏懼地丹妮形象,這又讓我想起了近年來比較受歡迎的「大女主」電視劇,也再一次想起了楚喬舉起旗杆,向著士兵說:「我要帶你們回家」,其實在該影片中,最後一個打鬥決一死戰的場景也像極了楚喬那一場景,都有些神化了主角,女主都帶上了「主角光環」,但最後也是通過卡爾的幫助才最終打敗REV-9這一點還是稍稍消弱了「神化」「誇張化」的色彩的!

(原諒我太喜歡聯想,)最近俄羅斯經典文學的課上老師介紹了契訶夫,介紹了他的短篇小說《新娘》,也有翻譯為《未婚妻》的,裡頭的娜佳最後覺醒了,要去尋找真正的希望與生活了,不再滿足於想象的婚姻生活了,也會想到魯迅先生的《傷逝》,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巴金《憩園》、曹禺的《雷雨》……幾乎都是相關聯的作家們,他們筆下人物的特點,很容易讓我聯想,但是他們那個時代,正如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說的:要麼墮落要麼回來。因為死亡已不是結局。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們是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女孩子也並不是需要依靠男性生活的,女孩子也是完完全全可以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

一部戲,一人生。電影和文學一樣,在開頭,觀眾與讀者會帶著期許與焦慮進入故事,途中可能會擔心會失望會激動會欣喜,彷彿深陷其中,彷彿輾轉反側,彷彿角色也就是自我,待到結束,也是不忍告別,並且總會嘗試在生活中去尋找它們的痕跡,縱使會無果…… 影片放映期間,一個小孩子發出了稚嫩的說話聲:「媽媽,我害怕!」,話音一落,大家的悄悄笑聲便如波浪起伏,總覺得很可愛!其實,不僅是小朋友,第一次在影院一個人看動作電影的我,也是被「嚇」到了許多次……也會不自覺的擋住眼睛,會稍微喊叫幾聲,

放映結束後
最後的鳴謝
影片結束啦

影片在一段段的背景音樂中結束了,一大段一大段的英文字幕出現,並且似乎毫無止境地滾動,讓我對這些參演與幕後的工作人員產生敬意。每次看電影,我總會待在最後,看完最後一行字再離去,雖然我不認識它們和他們。 正如丹妮在最開始所說的:「Nobody!」而格蕾絲回復她的:「Somebody」,大家都是芸芸眾生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是《三毛從軍記》中的「小把戲」,但是,小人物的生活,用心經營,也是別樣的滋味與成就。《天氣之子》中台詞:「反正世界已經很瘋狂了」,對啊,不論世界瘋狂與否、不論艱難險阻有多少,做自己為自己奮鬥為自己努力! 成為「人」!而不是「機器」!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