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哥吉拉」內涵的消解,是科技的勝利還是文化的衰頹?
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曾經承載著民族傷痕記憶的「哥吉拉」如今漂洋過海,在好萊塢產品思維的侵襲下,電影原本的深度和精神內涵已逐漸走向消亡;但在技術的擁蹙下,《哥吉拉2》擁有強烈的銀幕衝擊力與壯觀的怪獸視覺,怪獸作為類型片的元素,在商業的電影產品中又再次獲得「重生」。
1954年,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上進行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氫彈地表試爆,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號」受到放射性粉塵汙染,部分船員回國不到半年身亡,繼二戰時期,廣島長崎雙重核轟炸之後,日媒稱此次事故為「第三次核傷害」,日本民眾長期積壓的反核情緒,在同年年底上映的電影《哥吉拉》中全面爆發。
製片人田中友幸的構想中,「哥吉拉」是「大猩猩和鯨魚的結合」。這種巨大的怪獸五十米高、四萬噸重,還會噴出藍色和紅色的輻射火焰,能將面前的一切都破壞殆盡。極具影射寓意的是,哥吉拉生活在受核輻射汙染的深海域,它身上刮痕般的皮膚紋理來自廣島核爆倖存者身上的傷痕;它的破壞力,象徵著核武器給日本人帶來的傷害與恐懼。
1998年,美國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了美版《哥吉拉》,將這隻怪獸搬到紐約。好萊塢版的《哥吉拉》有著令人炫目的特技,只是不再具有日版的本土敘事感,其本質的文化內涵被徹底消解。
「它們看起來和《侏羅紀公園》裡那些面目模糊的恐龍沒有區別。」除了形象差異,美版中的哥吉拉是雌雄同體,能夠自行產卵,不會噴火,儼然典型西方式怪獸,與初版的設置相悖。作為哥吉拉的老東家,日本東寶公司氣憤地宣布,不承認1998年美版《哥吉拉》是「哥吉拉系列電影」的一員。
2014年,在哥吉拉電影誕生60週年之際,加里斯·愛德華斯拍攝的「哥吉拉」,同兩頭史前巨獸打鬥,拯救了美國城市,充滿美國式「超級英雄」的轉型。一味地滿足消費者,讓這種充滿科技批判和文化內涵的怪獸淪為純粹的視覺怪獸。這個誕生於日本本土的超級怪獸IP,漂流過海來到好萊塢後,在美國電影巨頭的掌控下,將繼續拓展其內容和商業邊界。
在傳奇影業和華納的共同設想中:以2014年好萊塢重製《哥吉拉》為新的開端,連同2017年的《金剛:骷髏島》和日前上映的《哥吉拉II怪獸之王》、以及2020年的《哥吉拉大戰金剛》共同形成「怪獸電影宇宙」。
和「漫威電影宇宙」環環相扣的運營策略類似,《哥吉拉2》延續了上一部《哥吉拉》中怪獸大戰的主題,同時也在情節上銜接《金剛:骷髏島》的片尾彩蛋。在彩蛋裡,有關哥吉拉、摩斯拉、拉頓、基多拉的壁畫全都出現在帝王組織播放的幻燈片裡,預示著怪獸聯盟將開啟一場世紀大戰。
但擺在傳奇和華納面前的難題是,不同於漫威漫畫與電影的同源同根性,誕生於日本特定社會政治環境下的哥吉拉,在好萊塢產品思維的侵襲下,如何展現其深刻的內核。
從已經上映的三部電影看來,它們均呈現出「強視覺低內涵」的好萊塢英雄式的怪獸電影特性。《哥吉拉2》尤為突出,借助如今發達的影視特效技術,影片營造出一種末世美學,以及強烈的銀幕衝擊力與壯觀的怪獸視覺,但自身的劇情邏輯設置過於簡單。
放眼整個社會觀影偏好更加娛樂化的背景下,這部視覺特效出彩、商業元素豐盈的怪獸電影,輕易獲得系列電影票房的保證。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上映時間不到兩天,電影總票房已逾3.6億。略顯可惜的是,高票房下,「哥吉拉」最本初的內涵已完全消失。
轉自公眾號一一三聲《終將逝去的「怪獸電影」》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