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魔女2》影評:《黑魔女2》很好睡, 「迪士尼真人電影」毀童年幾時休?
黑魔女2影評繼去年以713億美元成功收購21世紀福克斯公司後,「好萊塢六大」時代正式終結,迪士尼逐漸躍升為好萊塢頭號電影公司,有一家獨大的趨勢。
早在2006年,迪士尼就以74 億美元收購皮克斯工作室;2009年,以 42 億美元收購美國兩大漫畫巨頭之一的漫威;2012 年,以40億美元收購盧卡斯影業。 直到去年收購福克斯,迪士尼電影王國正式組建完成,其涵蓋的業務範圍極廣,不同的業務部都能推出多種多樣、類型各異的電影。
其中最高產的非「真人電影部」莫屬。 (註:這裡指動畫改真人。漫威電影等除外)
從《小飛象》《阿拉丁》《獅子王》,再到今天要講的《黑魔女2》,僅2019今年一年,真人電影部已經推出四部作品。
這四部電影在票房上有好有壞,但在質量和口碑上,簡直一部不如一部。
在海外權威電影評分網站MTC上,《小飛象》51分,《阿拉丁》53分,《獅子王》55分,《黑魔女2》43分,沒有一部是及格的。
同樣的經典動畫真人改編,這些電影普遍反映出主創團隊創作上的惰性,「老故事」難以講出「新花樣」,每一部都在敗壞我們童年回憶裡對這些故事的好感。「迪士尼真人電影」幾乎快成了「毀童年」的代名詞。
說實話,起初我們對《黑魔女2》的期望值是很高的。5年前,《沉睡魔咒1》開創性地選取原作中反派人物「女巫」做第一女主,對《睡美人》經典童話故事做了顛覆式的改編,相當驚豔。
電影以安吉麗娜·朱莉飾演的「女巫」瑪琳·菲森的成長為主線,講述她從天真無邪的小仙女一步步轉變為心懷仇恨的冷酷魔女的全過程。
全片有一處超級大膽的改編。
我們都知道,《睡美人》最經典的一幕是結局的「真愛之吻」。王子用一個吻打破詛咒,最終喚醒了沉睡的公主。
《沉睡魔咒1》中,王子的親吻卻失效了。
原來,愛洛公主(艾麗·范寧飾)的真愛詛咒與王子無關,詛咒落在了公主與養母「女巫」之間深厚的母女情。最終,瑪琳·菲森吻醒了愛洛公主,很有創意,很反套路。
或許是觀眾沒見過這樣的故事,《沉睡魔咒》的大膽改編取得巨大成功。影片在當年(2014年)狂收7.58億美元全球票房,位居2014年度票房榜第4位。什麼概念呢?《美隊2》《X戰警:逆轉未來》票房都在它之下。
經此一役,迪士尼看上了《沉睡魔咒》系列的票房潛力,馬上立項籌備續集,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黑魔女2》。
《黑魔女2》是典型的狗尾續貂之作。看完電影,我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這個故事編劇明顯已經編不下去了。片如其名,這部電影真的是「沉睡魔咒」,讓人看得昏昏欲睡。
全片看不到對《睡美人》的任何創意改編,添加的都是觀眾看過八百遍的俗套劇情:婆婆大戰丈母娘、女巫原來是暗夜族、王子公主大團圓。
最讓人吐槽就是這個強行合家歡的結尾。
前一秒,暗夜族還衝到城堡與人類血拼,白皇后準備用計團滅精靈族;後一秒,女巫鳳凰逆磐,王後變山羊,公主一大段演講,人類、暗夜族和精靈族突然就大和解了。
我們初中生都知道,「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都是騙人的童話,怎麼到了本該現實化處理的真人電影這裡,故事比原版動畫還要低幼?劇作充斥著生硬的轉折和反智的邏輯。
當然,此片也不是一無是處。安吉麗娜·朱莉塑造的瑪琳·菲森女巫美出新高度。
這個角色是好萊塢少有的氣質型大女主,冷酷的外表與善良的內心形成極強烈的反差。朱莉不再像過去那樣淪為「性感女神」的符號,成長為全身散發母性光輝的魅力女性。
但是,這不多的亮點掩飾不了電影整體的平庸,口碑刷新了今年原本就表現平平的迪士尼真人電影的最下限。豆瓣評分目前只有6.2分。妥妥地毀了一把我的童年。
《黑魔女2》的全線崩盤其實並不意外,這麼多年,迪士尼始終沒有找到真人電影行之有效的改編路徑,《沉睡魔咒》也只是迪士尼工業流水化生產中標準商品的其中之一。 讓人擔憂的是,迪士尼對經典IP更多奉行循規蹈矩的安全改編策略,這會讓真人電影變得毫無意義。 《小飛象》的故事中看不到蒂姆·波頓導演擅長的哥特式暗黑風格,價值觀守舊,沒有想象力的畫面和過時的故事讓人提不起任何興趣。
《阿拉丁》在故事與人物的豐滿度上有不小的提升,阿拉丁人物弧光完整,但在故事情節上,《阿拉丁》與動畫電影版出入不大,沒有做出顛覆性改編,也就無從談起「驚喜」或是「驚嚇」。
《獅子王》對經典名場面原封不動地照搬,從「大自然循環理論」,到「隨性HakunaMatata態度」,再到「自我尋找的歷程」,價值觀都是20多年前的,沒有任何新時代的表達。
「虛擬現實」技術(VR+CG)的運用讓《獅子王》秒變《動物世界》,「真實」的動物突然開口說話,「恐怖谷效應」明顯,妥妥地毀了一把童年。
過於依賴經典IP,卻又因循守舊的改編;邀請風格化的導演,卻又用迪士尼標準價值觀裹挾創作。不禁想問,「迪士尼真人電影」毀童年幾時休?
迪士尼不是不想改變。
此前《小美人魚》在選角時破天荒啟用黑人歌手做主角。雖然突破手段有點激進,但「黑人美人魚」昭示出迪士尼大刀闊斧改革的決心。
《花木蘭》大膽啟用中國演員劉亦菲做主角,在故事設定、歷史元素、布景和服化道方面,貌似顯露出與動畫版大為不同的全新嘗試,也令人期待。
不過,迪士尼作為一家做動畫起家的娛樂公司,受眾很多是小朋友,低幼向的公司定位決定了其在內容創作上不敢突破主流價值觀,即使相對經典童話做顛覆,也難免束手束腳。
伴隨其在商業版圖規劃上野心漸長,其在內容創作上卻相當人格分裂。一方面想要做藝術突破,邀請風格強烈的導演;另一方面,又想把電影當作標準化生產的商品來做,賺更多人的錢。這或許是近年這幾部電影質量堪憂的最大原因。
蒂姆·波頓導演曾說,「迪士尼奇怪的地方在於他們既想你成為一個藝術家,同時又要求你做一個沒有自己個性的殭屍流水線工人」。
希望迪士尼可以早日找到適合的動畫真人改編電影之路。
否則,面對這樣一個人格分裂的迪士尼,我只想對它說,請放過我們的童年吧。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