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狗狗的旅程》影評:《狗狗的旅程》:一部完全針對中國票房的「特供電影」
狗狗的旅程影評這篇文章,巴塞君只想說明一個問題——《一條狗的使命》和《權力的遊戲》一樣,爛尾了。
可要說清楚這個問題並不容易。
從目前的成績來看,《狗狗的旅程》豆瓣評分6.9,IMDB評分7.1,爛番茄觀眾爆米花指數93%。
在這種情況下,還敢站出來說最近剛剛上映的《狗狗的旅程》是爛片,巴塞君大概是瘋了。
然而這部集合了車禍、癌症、三人同居、反復重生、強行煽情的電影,如果只有叫好、沒有差評,那我們的電影市場才是真的瘋了。
其實早在《一條狗的使命》第一部上映的時候,就有觀眾提出過質疑。
到了第二部,原本可取的動人故事,替換成急不可耐的催淚瓦斯,更加令人不敢苟同。
除了狗狗本身確實可愛之外,整部電影充滿了急功近利的淚點。
在豆瓣評論區裡,不乏像小巴一樣「不識時務」的電影觀眾,直接戳破這部電影的弊端。
這種以煽情和賣萌為目的的電影,天生自帶「電影弱智化」的BUFF。
毫不客氣的講,它背後的主創人員,單純是在玩弄普通觀眾的感情。
喜歡狗與人生離死別的悲痛?給你死上好幾回。
喜歡人與狗久別重逢的感動?給你上演好幾次。
觀眾願意為什麼買單,他們就不遺餘力的呈現什麼元素,絲毫不顧電影本身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這種填鴨式的滿足和跪舔,對於熱愛電影的觀眾而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可惜的是,相當一部分國內觀眾,對於這種完全無視電影規律的影片,都持有不以為爛反以為爽的態度。
前幾天巴塞君吐槽《POKéMON名偵探皮卡丘》的時候,就有粉絲在評論區狂刷「看電影只是看賣萌」的論斷。
從技術手段上看,《狗狗的旅程》在第一部成功的基礎上,抽離出死亡、重生、團聚等催淚元素,反復不停的猛砸硬套,完全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不信我們來梳理下情節:
第一部已經重生過N次的狗狗貝利,又一次不幸死去。
老主人伊森囑託它,一定要保護好伊森的小孫女CJ。
貝利重生後,帶著前世的記憶,成功被CJ收養。
因為一場車禍,貝利再次死去,又帶著前世的記憶重生。
反復折騰了幾次,又死又活的狗狗,終於回到CJ的身邊。
此時,跟CJ青梅竹馬的小帥哥,已經成為別人的男朋友。
狗狗使出渾身解數,硬生生把CJ和小帥哥撮合到一起。
在此期間,CJ、小帥哥和他金髮碧眼的女朋友,甚至住到同一個屋簷下。
小帥哥對CJ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巴塞君看了都替女朋友鳴不平。
更過分的是,為了讓男主角和女主角走在一起,編劇竟然安排男主角得癌症。
聽說男朋友得了癌症,女朋友瞬間變成臉譜化的綠茶婊,分分鐘在三角戀裡自動出局。
在狗狗和CJ的陪伴下,小帥哥的癌症很順利的痊癒了。
小巴不得不懷疑,主創人員是不是對癌症有什麼誤解?
不打磨故事,拿曾經成功過的元素玩命賣,拿電影院當印鈔機,拿觀眾當不會思考的韭菜——
這大概就是《狗狗的旅程》的核心創意。
更諷刺的是,這部電影的英文名稱,根本不叫「狗狗的旅程」。
它真正的名字《A Dog's Journey》,直譯成中文是《一條狗的旅行》。
其出品公司和影片導演,根本不是同一班人馬。
這樣一部完全針對中國票房的「特供電影」,不知蒙蔽了多少善良觀眾的雙眼。
二十年如一日的國產爛片,早就讓國內觀眾喪失了對院線電影的質量要求。
但凡能讓大家得到一點樂趣,就會被多數觀眾算作是好電影。
這種現象一旦被製片商看透,很容易炮製出《狗狗的旅程》這樣低質量高數據的圈錢片。
在520情人節的剛需下,高飄的上座率和票房收益,足以掩蓋功於心計的商業算計。
那些追求電影價值的觀眾,反倒會被視作異類,淹沒在數以萬計的叫好聲中,被迫面對爛片橫行的現實。
電影營銷發展到今天,人們花錢買電影票,不再是為了享受一部好電影,而是為了滿足某種約會、帶娃的現實需求。
這種不理智的買單行為,像極了流量鮮肉的粉絲行為——
你說奇葩電影質量差,他們說看電影不是為了看劇情;
你說小鮮肉沒演技,他們說看演員不是為了看演技。
你跟他們講道理,他們說老子就是喜歡,誰來都不好使。
這種不由分說、不辨真偽的觀影態度,著實讓中國電影市場不堪重負。
我們罵了多年的國產爛片,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種態度慣出來的。
《小時代》四部曲近20億的票房成績,活脫就是赤裸裸的前車之鑑。
說了這麼多,巴塞君並非覺得片中的狗狗不可愛,或是對感人的場景無動於衷。
其實巴塞君也是愛狗的人,也會為狗狗的死亡而感動,為催淚的畫面而鼻酸。
但爛片終究是爛片,我們應該有起碼的判斷。不能因為滿足了我們的情感需求,就把爛片的過錯一筆勾銷。
在尚未成熟的市場環境下,如果對爛片不苛責,跟風而來的圈錢電影就會無限氾濫。
以巴塞君的綿薄之力,儘管無法阻擋《一條狗的使命3》到來,但至少可以提醒一部分朋友注意——
那些披著煽情外衣和漂亮數據的電影,可以在情人節幫你哄好女朋友,卻不能讓你的觀影體驗有一絲一毫的進步發展。
未來幾十年,我們的電影票還是要用來欣賞好電影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