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沙讚!》影評:既然有英雄在地面上維護和平,也該有英雄在黑暗裡主持正義
沙讚!影評DC的《海王》和《雷霆沙讚》不是品牌的多元化發展,是盲從商業市場的自尋死路;猶記得當初《海王》在國內上映前我去看媒體點映,開場一小時左右就忍不住中途退場,滿懷著憤怒和惋惜;電影上映後緊接著是排山倒海的「點讚」一邊倒,我選擇了沉默。
在大多數觀眾眼裡,大屏幕裡飛天遁地賣萌耍帥的主角是誰根本不重要,只要看的爽就OK,以至於有朋友看完《海王》出來激動的問我「這麼帥的角色,怎麼在復仇者聯盟裡沒見過?」
這下DC該滿意了吧,「漫威」路線初見成效,但卻結結實實的丟光了顏面;絲毫不顧及品牌形象和粉絲忠誠度,把希望寄託在迎合市場和導演個人能力上,輸的活該。
寫到這兒,作為偽DC迷,我替蝙蝠俠和超人鳴不平,也替「守望者」們臉紅。
既然有英雄在地面上維護和平,也該有英雄在黑暗裡主持正義。
1
對DC的熱愛來自對蝙蝠俠的癡迷。2005年上學時看《俠影之謎》,電影裡陰鬱黑暗的哥譚市,總有一襲黑衣神出鬼沒忍辱負重懲惡揚善,蝙蝠戰甲和蝙蝠戰車帥到沒邊兒,在他出手之前,敵人已經被嚇到破膽,簡直成全了我對超級英雄的全部期待。
直面恐懼才能戰勝恐懼,懼怕蝙蝠才成了蝙蝠俠!
如今看來,身著戰甲的深層意義是為了保護他人,蝙蝠戰車也不過是行俠仗義的小道具;即便蝙蝠俠脫掉了戰甲,失去了財產,他依舊是蝙蝠俠,強大的靈魂和堅韌的信仰才是一個英雄之所以無堅不摧的利器。
2005年-2012年,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用《黑暗騎士》三部曲幾乎完美詮釋了這一DC人氣主角,也完美詮釋了DC電影世界的精神內涵;第一部中韋恩少爺克服恐懼成為英雄,第二部中深陷陰謀卻還懲惡揚善,第三部中英雄歸來挽救哥譚,幾乎以史詩般的劇情完成了英雄的真正蛻變。
三部曲豆瓣均分8.7,完勝《海王》7.7和《沙讚》6.6,DC後續這兩步棋走的不臉紅嗎?自己親手創立的輝煌被自己的盲從跟風擊潰,作為粉絲感到心疼;就連蝙蝠俠前作中的反派角色們都把海王和沙讚秒到渣都不剩,高下立判無需贅言。
2
2009年DC上映的影片《守望者》利用「反英雄主義」的概念幾乎把「英雄主義」推向了意識形態的更高峰。它將時代危機作為背景,模糊了善惡的邊界,在一個絕望的世界裡構建了相對「正邪」的兩方,一隊勉強能稱得上好人的人,奮不顧身的對抗黑暗的最高統治。
如同蝙蝠俠系列,《守望者》最終所傳達出的哲學思考和人性思考遠超出了正常的超級英雄電影範疇,這點光芒卻恰恰成了「摧毀」DC精神世界的藉口之一。
3
最後一章來聊聊《海王》和《雷霆沙讚》,失去靈魂的肉體只能叫屍體。
在電影特技和海底場景渲染上,《海王》達成了「視覺奇觀」的目的,但過多的「打鬥」「炫技」等商業元素對篇幅無理智的侵占也暴露了導演自身對主角的信心缺失;其次在人物構建方面無疑是失敗的,好比一介武夫拿到了黃金裝備後的肆無忌憚。
這次的《沙讚》失敗的更加徹底,主角的身世背景在國內遭遇「水土不服」的藉口只是表面文章,失敗的重點是討好觀眾的「魚和熊掌」都想兼得,喜劇元素的濫用使得本就幼稚的人設顯得更加輕浮,前半段的「成本濫用」導致高潮大戰草草收場,虎頭蛇尾代價慘重。
導演是從我國的「網大」中汲取養分了嗎?
寫到結尾,想起當初海王上映時,一個朋友在朋友圈下給我留言時如此說道:
「海王票房高,豆瓣評分還8.3,怎麼解釋?」
我當初的回答是:「走著瞧。」
現在依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