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沙讚!》影評:影評 |《沙讚!》:超級英雄實操手冊
沙讚!影評超級英雄電影發軔於上世紀70年代末,如今已走過了四十個年頭。對於一種電影類型來說,它著實是長壽。在這四十年裡,有四部影片為我們勾勒出了這一類型的發展軌跡:《超人》(1978)、《蝙蝠俠》(1989)、《蜘蛛俠》(2002)和《復仇者聯盟》(2012)。
70年代末,《超人》系列電影開啟了超級英雄從漫畫走向銀幕的新紀元。80年代,以《蝙蝠俠》為代表的超級英雄電影不斷進行風格化的探索積累。21世紀的頭十年裡,《蜘蛛俠》拉開了該類型巔峰時期的帷幕。第二個十年,《復仇者聯盟》又將它推向另一個高潮。
隨著《復仇者聯盟4》(2019)的上映,漫威所開創的電影宇宙暫時落下了帷幕,超級英雄電影也即將進入它的第五個十年。我們隱隱約約可以感覺到這一類型創作的疲軟,製片方只能依靠炫目特效和視覺轟炸勉強支撐單薄的劇情,觀眾開始期待與眾不同的超級英雄出現。
與此同時,一些顛覆類型傳統的反超級英雄電影開始萌芽。或許刻畫超級英雄沒落處境的影片《守望者》(2009)可以算一個起點,之後《海扁王》(2010)、《死侍》(2016)更是掀起了一場類型嘲諷的狂歡。在這個特殊時期,一系列疑問開始湧現:超級英雄還能走多遠?接下來的階段它又將呈現出何種面貌?
《沙讚!》上映後評分一路走低,並不被人看好。直到稍後《蜘蛛俠:英雄遠征》上映,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成熟暗黑風格的超級英雄已被青少年超級英雄所取代。這些新生代的超級英雄的成長背景告別了世界大戰和罪惡都市,轉移到一個盛產網紅的社交媒體時代。
不得不說,我們現今生活的世界已不再適合超級英雄的出現了。回顧一下《蝙蝠俠》《蜘蛛俠》《金剛狼》這些超級英雄的獨立電影,不難發現它們的系列很少能超過三部。一般的模式是,第一部講述超級英雄的起源,第二部水一集,第三部作為系列的終章。
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是一個典型例子,該系列對超級英雄的不合理性做了犀利的剖析。諾蘭暗示觀眾,超級英雄本質上都是不成熟的「孩子」,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完善的秩序,而非游離在秩序外的規則破壞者,因而超級英雄必須隱退。
然而《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這些系列卻是例外。漫威對超級英雄的缺陷當然心知肚明,然而它還要賺錢,於是便選擇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單個超級英雄對於人類社會是個Bug,因為沒人能夠約束他,那麼,創造一個由超級英雄自己構成的社會又如何呢?
因為在同一個世界中引入了多個稟賦不同的超級英雄,使得他們有可能構成一個相互制衡的「生態環境」,所以超級英雄便不會對人類世界產生絕對影響,兩者可以各行其是。於是,漫威系列的超級英雄電影在拍了三部後無一例外地都轉向了漫威電影宇宙。
這樣做的後果是,人類社會被排除在外了。超級英雄們此時不再為人類而戰,而是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反派對於人類也不再有任何意義,因為他們來自宇宙外太空,而不是人類自身。可是,在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完全割裂後,這樣的超級英雄對人類又有什麼意義?
《沙讚!》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因為它沒有像漫威一樣迴避問題,它能夠正視超級英雄電影的類型缺陷,並試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超級英雄尋找存在的意義。它的出現意味著超級英雄電影進入了類型反諷時期,並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意義。
沙讚怎麼看都像個東拼西湊來的山寨貨,從蝙蝠俠身上借件斗篷,從超人身上借套內衣,雷神快銀金剛狼的被動技能攪合攪合,竟也攢出來個超級英雄。如果說沙讚和其他超級英雄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那可能就是他這英雄剛上手,還不知道怎麼玩兒吧。
超級英雄們都有個新手階段,但他們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蜘蛛俠在被蜘蛛咬後能觀察到身體機能的變化;蝙蝠俠依靠自主研發裝備來增強身體機能。而沙讚不同,他的超能力就跟買彩票中的一樣,這個傻大個兒實際上只是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他對如何當英雄一竅不通!
沙讚的背景設定讓他必須主動去探索自己的超能力——會不會飛?會不會隱身?會不會防彈?——而不是像其他超級英雄一樣快速上手並立即投入到拯救世界的艱鉅任務中去。與此同時,在探索過程中,沙讚也將逐漸領悟到他的超能力所賦予他的使命。
影片最吸引人,也最有個性的地方,不是沙讚對抗反派的打鬥情節,而是這個還處於青春期的超級英雄的小小煩惱。影片沒有試圖營造什麼宏大的故事衝突,而是努力貼近觀眾,將故事的核心價值回歸到家庭上,回歸到超級英雄對我們最初的意義上。
DC的優勢在於,它明白我們這個時代適合什麼樣的超級英雄。它尊重每個英雄的個性和獨立性,而不是去過度消費他們。它願意去接納新的事物,帶給觀眾一點小小的驚喜。對觀眾的這種尊敬是難能可貴的。
本文完 | 作者:E3F058@豆瓣@知乎 | 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For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