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閒話哥吉拉
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論《哥吉拉》的歷史最早可以從1954年說起,當時的日本正進入二戰後的第五年,戰時廣島、長崎核彈的威懾令日本群眾仍然心有餘悸,哪怕到今天核武器對於日本而言都是一個敏感的噩夢。導演本多豬四郎目睹過戰時慘狀,捕捉到這一思想疾病對日本群眾的影響。然而,如果實打實的拍攝一部紀實性較強的關於核武器影響的電影,無論在其拍攝過程還是後期在觀眾中的傳播,影響都會遭到極大的風險,赤裸裸的撕開傷疤對商業上的發展完全不利。因而本多豬四郎將這一思想疾病具象化,以一種更為外露的形式側面表達自身理念。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對其影響較深的有兩部影片:一部是1953年由定格動畫大師哈利豪森監製的《原子怪獸》;另一部是1933年由雷電華公司出品的《金剛》。
前者可以說為《哥吉拉》提供了雛形,講述了人類因為肆無忌憚的核試驗從而激發了原子恐龍的甦醒並大鬧紐約市的故事;後者則為《哥吉拉》提供了表達的渠道。1929-1933年美國適逢經濟危機,人心惶恐,上流人士奉行及時行樂,物質欲望膨脹;《金剛》便描述了利慾薰心的電影導演為了一己私利將金剛引入市中心進行表演,以此吸引上流人士的好奇心以及吸取他們口袋中的鈔票。最後群眾為自己的利慾薰心付出了代價,既體現了原始文明對於都市文化的反侵蝕,又以怪獸這一形象將當時的社會矛盾、危難之下仍然放縱利益的無休止境的無作為貪婪進行了無情嘲諷。這種以怪獸的形式誇大化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以及社會矛盾已經成了後來諸多科幻電影的借鑑版本,然而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仍屬《哥吉拉》。
在這一理念的支持下,為了節省成本和拍攝時間,棄用了定格動畫這一費時又費力的手段。以皮套演員為主的特殊拍攝技術開始影響世界影壇,在今天看來可能顯得有些落伍,但在當年可是風靡日本且種類繁多的國策電影,當時的觀眾目睹哥吉拉的驚訝絕不亞於70年代的《星球大戰》,90年代的《侏羅紀公園》。於是在本多豬四郎和「奧特之父」圓谷英二的聯手下,《哥吉拉》於1954年正式上映,繼而這一IP的影響持續至今已然65年,不但為各大影視、動漫、遊戲、小說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更是發展成為一個風靡全球的流行文化,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在星光大道上留下足跡的虛構角色,其粉絲更是包括吉爾莫.德爾.托羅、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徐克等中西方著名導演。
隨著第一部《哥吉拉》的大獲全勝,東寶公司敏銳的捕捉到這一怪獸的商業價值,其後不斷推出續集,哥吉拉為了繼續打下去也總是以各種形式復活。在這插一句,哥吉拉並不是一隻,而是一類,例如平成系列中的小哥吉拉,以及在2002年的《哥吉拉再戰機械哥吉拉》中,日本當局便通過初代哥吉拉的骨骼製造出三代機龍來與影片中的哥吉拉相互制衡。續集中的哥吉拉也不再是獨角戲,各種原創怪獸以及日本傳說中的護國神獸無論敵友紛紛參戰,衍生出了魔斯拉、拉頓、基多拉等關聯電影。從早期的摔跤肉搏到後來的激光互射,都旨在吸引觀眾的眼球。這也為如今的怪獸宇宙打下了基礎。在此過程中哥吉拉的身份也飄忽不定,一會是人類守護神,一會是地球大災星。《哥吉拉2》中章子怡角色口中的「不一定是」也道出了其身份的矛盾性。
時間推到1998年,由執導過《獨立日》的災難片導演羅蘭開始準備美版《哥吉拉》的拍攝進程。由於其後來在中央六的廣泛播出,很多觀眾對於哥吉拉的第一印象都是從這部影片開始的。不幸的是這部影片從誕生至今卻遭到眾多哥吉拉影迷的無情嘲諷,一隻連原子吐息都不會的破蜥蜴居然妄圖掛名哥吉拉簡直是搞笑。
就連東寶公司都對其不屑一顧,以至在2004年的《哥吉拉:終極戰役》中讓至尊原版一口波噴死了這隻水貨。至於如此改編的原因坊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這部片子上映之前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在世界影壇掀起了一陣恐龍熱,為了在營造氛圍和劇情編排上更加接近美式怪獸片而做出的商業性改編;另一種是據傳當年美方在購買版權之後搞丟了設計圖紙,圖紙中具體到哥吉拉發招的模式,背脊手爪的形狀都有詳細的記載,在這種數據缺失的情況下老美根據自己的印象再加上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水準才搞了這麼個東西出來。後來迫於壓力這隻怪獸也在官方被更名為「斯拉」,這個你可以在美國發行的相關漫畫中找到。其實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片子算得上中上水準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在經典的好萊塢框架上將其元素處理得恰到好處也足以見羅蘭的功力,然而誰叫它好死不死入了哥吉拉的坑,結果也只能是裝逼不成反被x。
第二次美版改編則要推至2014年,眼看漫威電影宇宙在全球範圍內賺的盆滿鍋滿、風生水起。好萊塢各大公司再也坐不住了,其後誕生了華納的DC宇宙,傳奇+華納的怪獸宇宙,環球的怪物宇宙(環球的宇宙計劃由於《新木乃伊》的出師不利估計破產了)。但很明顯這些跟風的宇宙計劃在規劃上與漫威的長期布局相比,可謂相形見拙,商業目的過於明顯。在這一環境下新版哥吉拉應運而生,在大盤的操作下「傳奇葛總」也不再是孤軍奮戰,在《怪獸之王》迎戰完宿命之敵基多拉後,將在2020年同金剛迎來時隔58年的世紀對戰。
不錯,早在58年前東寶公司就購買了金剛的版權並在銀幕上同哥吉拉來了一場無差別的摔跤大戰。(當年版權在東寶手裡的時候,還製作過一部名為《金剛的逆襲》的影片,片中亦出現了機械金剛)。如若用今天的眼光看本片無疑顯得粗糙低齡,然而在當時這種關公戰秦瓊的設定還是吸引了不少觀眾(據說存在兩個結尾,然而本人也只看過一個,在結尾的處理上稍顯曖昧,並沒有直接表現誰勝誰負)。由於商業目的等考量,後來的哥吉拉系列在劇情設置上偏為低齡化,一直到平成哥吉拉系列才開始有所改觀。
回到《哥吉拉2怪獸之王》,其實這種日式風格濃厚的美式化影片於好萊塢來說,目前我認為只有陀螺導演一人可以將美國工業水準與日本特攝氛圍進行完美融合,且看《環太平洋》,無論電影的開場劇情鋪陳得有多水都不會影響你觀看後半段的機獸互毆,畢竟這才像是深埋在特攝影迷心中最熟悉的感覺。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就目前的幾部影片來看,《環太平洋》可謂業界良心;《環太平洋2》換導如換魂,在大方向上明顯跑偏;《哥吉拉》故弄玄機,在各種畫大餅之下將特攝最關鍵的部分壓制到最低;《金剛:骷髏島》中規中矩,好萊塢常規爆米花電影體量,無亮點但觀感上足夠舒服,算是為怪獸宇宙的鏈接做出了微薄貢獻。
到了《哥吉拉2 怪獸之王》,在經歷了首集的各種調侃後,加大對於怪獸的戲份,視覺上如山雨欲來的磅礴氣勢,油畫般史詩級的構圖畫面,飛沙走石,震天響地,王者降臨,俯瞰之下誰敢不從的氣焰,巨獸的嘶吼咆哮,大地震撼下碎石顆粒的顫動感,在影廳的烘托下猶如身臨其境,衝著這年度視聽盛宴都值回票價。但問題來了,本片的亮點何在?除了比更大更強的設定之外,又是否想過在其餘方面滿足過其他的觀影需求?這個問題在第一幕結束之後便一直在我的內心打下一個結,前半段無亮點的戲份能否以最後的世紀決戰或者是反處理來襯托,可惜到結尾出字幕一切都還是在我的預料之中。
首先來看人類戲份,如同前作一樣的雞肋,所使用的還是最常規的家庭關係拍法。在動機的營造上居然是從《蓋亞奧特曼》就玩爛了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滅絕論」。更別提前不久觀眾剛剛走出滅霸的痕跡,帶著同樣處世哲學的女博士在影片中給觀眾便是一種可預知感或者說理論已不再新鮮,從劇情設置來說是毫無吸引力。當然可以說特效片看啥劇情呢?不錯,但是劇情處理一定程度上要麼相輔相成要麼全然不顧,前者有《變形金剛》,後者有《環太平洋》。本片想營造一種末日背景下人物宿命掙扎到覺醒,但本就不牢固的劇情鋪墊使得人物除了芹澤博士之外其他的根本立不起來,何談相輔相成呢?又不捨得全然拋開,這是怪獸宇宙和《環太平洋》相比的弱勢所在,機甲是由人操作的,有機甲的地方必然有人類的戲份,在此作戰過程中可以盡可能見縫插針的塑造,無論合不合理,起碼線索在那。反觀怪獸宇宙的主要對象是獸,和人是對立的兩個存在,除非可以盡可能挖掘獸身上的人性化,與人產生更多的交際,這種交際可以是心靈處境隱射,讓觀眾對兩方陣營都能感同身受,而不是被活生生分裂開來。
其次,怪獸互毆在當今的電影各種特效的狂轟濫炸下早就不新鮮了,比堆砌特效還不如比想象力,徐克《四大天王》的特效並沒有想好萊塢那般實感,但在想象發揮上有獨屬於中國的東方美學,讓人大呼過癮。試問怪獸宇宙繼續以肉搏路數可以走多遠?大量的意料之中的打鬥,哪怕特效再逼真,無新意同樣會造成審美疲勞,很難讓人投入,從而被抽離;無論是主打劇情還是特效有一點是絕對的,就是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試想一下各種無意義預料之中的廝打過長了也會沉悶。尤其到《金剛大戰哥吉拉》中,一個自帶特效的掛壁,一個原始到用手擼的大猩猩如何營造出一種勢均力敵同時讓觀眾心提到嗓子眼的設定,我想是決定怪獸宇宙成敗的關鍵。
最後幾個彩蛋或者說亮點:
1 氧氣破壞者和芹澤博士的自我犧牲致敬了1954年的《哥吉拉》。初代的結尾為了消滅哥吉拉,芹澤博士帶著氧氣破壞者沉入海底,同時為了避免這一武器像核彈一樣被濫用從而選擇葬身大海,與哥吉拉同歸於盡。(但事實是氧氣破壞者的危害造成海底生物的大量死亡,尤其是它所造成的無氧氣候引起了遠古生物的復甦,故而有了1994年《世紀大殺陣》中的德斯特羅咿亞)。
2 《哥吉拉進行曲》的運用,本片的高燃段落之一。
3 電影裡面章子怡一人分飾兩角,是一對雙胞胎,影片中也提到了她來自於嬰兒島,在1961的《摩斯拉》中,摩斯拉最終成為了嬰兒島的保護神。1964年的《摩斯拉決戰哥吉拉》以及同年的《哥吉拉之三大怪獸》中也都有來自嬰兒島的雙胞胎姐妹,雙胞胎姐妹可通過唱歌的形式召喚守護神魔斯拉。
4 《三大怪獸》。本片中的怪獸互毆框架非常昭和風,在動作編排上都很明顯地往此方面靠。而《三大怪獸》也是四大神獸的銀幕首戰。
5 紅蓮哥吉拉最後的核能膨脹+紅焰體質來源於1994年的《世紀大殺陣》。
怪獸是東方文化中的獨特因素,由於我們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畏懼,我們總愛將天災同不明生物聯繫在一起,這有別於西方文化中的怪物,更帶有一種警世意味。
試想一下金剛為原始大自然的守護神,哥吉拉是人類自作孽的產物,這兩者的對決不就象徵著人類自我改造同大自然的博弈嗎?兩種象徵性的恐懼其實是人類面對已知、未知所做出的不同選擇從而引發的後果。從這個層面而言,便有了另一層含義。如若人類將自我意識淩駕於大自然之上,哪天大自然向我們揮出同等重量的還擊,我們又是否能承受得住?必須要明白一點的是:大自然可以沒有人類,而人類不能失去大自然這一生存環境。在商業片的考量之下,怪獸宇宙能否兼顧對人類的提醒?當然這都是後話,還是讓我們期待明年的《金剛大戰哥吉拉》,一見分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