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精神內核被消解了

哥吉拉II怪獸之王影評

電影,乃至系列電影,作為一種世俗神話,之所以能被不斷陳述,乃至逐漸演變為一種流行文化,都源於一種集體無意識得以被表達。

1954年,第一部哥吉拉電影問世,片中背景設定為:二戰後不久怪獸因氫彈試爆而出現。片中哥吉拉突破高壓電與防衛隊的攻擊登陸東京,將電視天線塔打斷,毀掉大樓與國會議事堂,口中並噴出白熱光,將市區化為一片火海。科技、軍隊都失效了。影片結尾,心有餘悸的科學家說,我不認為那只哥吉拉會是最後一隻。如果再繼續進行氫彈試爆,那只哥吉拉的同類也許還會在世界某處出現……影片把戰後日本民眾對於世界戰爭、原子武器的恐懼,具象為擁有毀滅力量、壓倒現代科技、無法預知和了解、畸變的深海巨獸,一個破壞者、復仇者。人們心中夢魘成真了。

到了60年代,或許是基於日本經濟的復興、穩定的社會環境帶來的信心以及商業需求,或許是戰爭陰影的散去,哥吉拉的敘述者以及精神內核發生了嬗變。十週年紀念作《三大怪獸:地球最大決戰》里哥吉拉出現了與異種怪獸間以肢體語言及叫聲溝通的劇情,並第一次出現為保護地球(人類)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設定。擬人化的哥吉拉成了動物般的人類的好友。1966年,伴隨著電視的普及,奧特曼系列首次問世。這個巨大的、人型的、正義的英雄形象,代替哥吉拉,更名正言順地承擔起了地球保護者職務——一個來自遙遠星系、莫名其妙保護地球的機械降神,一個象徵性的神化了的無所不在的守護者、神。

如果兒時的我們看奧特曼時還能不時被詭異可怖的怪獸嚇到,在如今的怪獸類文本中,這種恐懼感已經徹底消失殆盡了。正如美國主流文化的慣用伎倆,通過置換文本的精神內核的方式消解矛盾,《哥吉拉2》也不例外。影片的改編對象自然就避開了最原初的戰後版本,而選擇第二階段的擬人化版本,把哥吉拉以及其餘的怪獸被視為「像狼狗一樣的社會性動物」,從而把它牢牢納入到人的理性認知範圍內。怪獸在人類的科技管控下出逃,完全是由於少數極端派導致的意外。其本身蘊含著的關於現代科技與戰爭武器的恐懼,也在如今的社會語境下被主流話語簡化為人與自然生物的矛盾,成了環保問題。人們對巨型怪獸、非自然物的具象恐懼也轉化為對個體的虛構的英國反派甚至是「迷途母親」的氣憤。影片最終成為文化消費語境下的視覺奇觀,人們只是坐在舒適的影院裡,不疼不癢地看不具威脅、甚至有點蠢萌的小怪獸摔跤打架。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