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黑魔女2》影評:迪士尼《睡美人》60週年,從鵝媽媽到《黑魔女2》

黑魔女2影評

考古/科普向影評,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更新中,超長文預警。作為迪士尼粉絲,其實很難給這部電影打分,因為這部電影的「真人版翻拍」「續集」「顛覆性劇情」「迪士尼童話題材」的標籤使得這部電影評價標準過於多樣化,而且這還涉及對迪士尼近年來的總體方向的爭議,所以,我傾向於做科普這種更加客觀的事情。

迪士尼在《睡美人》動畫電影上映60周年之際推出《黑魔女2》一定是有意為之,本文主要是關於《林中睡美人》原著故事——《睡美人》動畫電影——《沉睡魔咒》系列真人電影的發展歷程。介紹這個系列的前世今生。這篇文章基於各種資料,介紹《睡美人》的故事在文學,音樂,舞蹈,電影中發展的歷史以及後來的《沉睡魔咒》系列中的一些細節。(對迪士尼之外的部分不感興趣的請直接跳到第三部分)

1697年法國作家夏爾·佩羅 Charles Perrault,出版了一本民間故事集:《那些舊時光裡的故事》 (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該書有一本更加出名的副標題:Tales of Mother Goose (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即 《鵝媽媽的故事》(接下來均用這個名字指代該作品),這本故事集中包含了一個故事,叫《林中睡美人》(La Belle au bois dormant),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國王和王后給自己的女兒洗禮時,一個未被邀請的女巫詛咒了他們的女兒的故事,這個故事中充斥著極為奇妙的元素:被施咒的紡車,荊棘組成的叢林,和長達一百年的沉睡,使得數個世紀的讀者為之著迷。

THE PRINCE IN THE BANQUETING-HALL, BY GUSTAVE DORE

在這個長盛不衰的睡美人故事同時影響了許多「講故事的人」,包括作家,畫家,詩人,作曲家,編舞家和製片人等。像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桂冠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寫了一首詩(The Day Dream中第四章. Lovers中的The Sleeping Beauty)來描繪一位「a perfect form in perfect rest」的少女。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編曲的同名芭蕾舞劇在1890年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首次上演。也許這個故事還有一個最受人們喜愛的演繹版本:1959年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經典動畫電影《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動畫電影《睡美人》在當時是華特迪士尼工作室的美學成就的頂峰,它顯現出了那些參與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灰姑娘》這些動畫長片的動畫師的成長和突破,同時也表現出來了一種對於現有的同類型的電影的視覺風格的冒險性的脫離。像Eyvind Earle的在文藝復興風格背景中的刺繡掛毯,MarcDavis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公主,Milt Kahl的時髦但同時具有男子氣概的王子,Frank Thomas和Ollie Jhnston的具有活力和喜劇性的仙女教母,Davis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華麗反派。這一切促成的《睡美人》將持續不斷地對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工作室的動畫師們的創作施加影響。

第一部分: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林中睡美人

美麗的公主,華麗的王子,以及「真愛戰勝一切邪惡」這些元素的組合使得《睡美人》的故事中成為人們最喜愛的童話故事之一,「王子和沉睡的公主」這一題材的童話故事在不同的文化中均有出現,最為人所知的版本便是夏爾·佩羅的《鵝媽媽的故事》中的《林中睡美人》,

在原本的故事中,渴望有一個孩子的國王王后生下了一個女兒,於是他們邀請了王國裡的所有仙女參加女兒的洗禮,並贈送給仙女們各種貴重財寶,作為回報,仙女們贈與了這個孩子美貌,魅力,音樂天賦等美德。

但是有一個仙女沒有被邀請,在夏爾·佩羅的故事中這是因為這個仙女太老了並且住在非常偏遠的地方,人們都以為她死了。結果這個仙女未被邀請就出席了洗禮,並且帶來了她的「禮物」——公主會被紡車上的針刺傷而死。所幸的是,有一位年輕的仙女提前意識到了這個老仙女的陰謀,一直在典禮上躲藏著直到老仙女送出「禮物」時才露面,從掛毯背後走出來,用改變老仙女的詛咒作為她的禮物:公主不會死,只會睡一百年直到一位王子喚醒她。

急於保護公主,國王銷毀了王國的所有紡車,即使如此,還是在有一天,公主發現一個老婦人在城堡的閣樓用紡車紡線,公主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出於好奇,她就被紡車扎到了手指並且陷入了沉睡。

改變詛咒的年輕仙女意識到如果公主一百年後醒來發現城堡空無一人的絕望情景。於是仙女揮動魔杖,讓城堡裡的所有活物都陷入了沉睡。同時在一刻鐘內,互相纏繞的樹,灌木,藤條,荊棘在城堡周圍蔓延,密不透風地包圍住了城堡,僅有城堡的高塔能夠被看到。任何試圖穿過這個魔法叢林的人終將被困在其中,最後痛苦地死去。只有公主睡了整整一百年後,魔咒解除這個叢林才會允許一位王子穿過。

在現代的故事演繹中,通常是王子用一個吻喚醒公主,但是在夏爾·佩羅的版本裡,王子只是跪在公主床邊,喚醒了公主,在王子幫助公主起床時公主睜開眼睛,溫柔地開口問道「真的是你嗎?王子,我一直在等你」。在這個故事中夏爾·佩羅巧妙地迴避了王子會說「她穿的衣服的款式老得像我的外婆的衣服」這種問題。最後王子和公主自然地結婚了。

夏爾·佩羅的故事看起來是基於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在十七世紀早期寫的故事《五日談》中的「太陽,月亮和塔莉亞」,後者則是借自十四世紀的亞瑟王時期傳奇故事《佩塞福雷傳奇》(Perceforest)。格林兄弟在研究出,他們發現的這個版本的故事受到了斯堪的納維亞神話中布倫希爾德沉睡在魔法火焰中的故事(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中採用了這一元素)

民俗學家發現這種王子喚醒公主並與之結婚的故事從愛爾蘭到印度到加蓬都有存在。在其中的一些版本中,王子本來是已婚的,但是還是娶了被喚醒的公主,有幾個故事中王子使睡著的公主受孕,生下的孩子吮吸公主的手指喚醒了公主。

夏爾·佩羅和其它作者給這個故事加上了一個可怕後半段:王子的母親是食人魔(ogre)的後裔,王子的父親,即國王娶了這位食人魔僅僅是因為渴望她的財富。在國王死後,這位食人魔女皇命令一位屠夫來殺掉公主和她的孩子們並將她們獻給皇后。然而屠夫欺騙了皇后沒有殺她們,取而代之,把小山羊烤熟後加上美味的醬汁獻給了皇后,皇后滿意地聲稱這是她吃過的最美味的東西。

當皇后意識到自己被愚弄了,她準備把屠夫和他的家人扔到一個裝滿了毒蛇,蟾蜍和其它毒虫的坑洞裡。但是王子在關鍵時刻及時趕來,救了屠夫一家。此時皇后被怨恨和挫敗感沖昏頭腦,墜入了坑裡。王子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的母親」感到傷心,但很快,他用自己的妻子孩子的獲救來安慰自己的良心。

許多童話故事都有一個黑暗的結局:在《白雪公主》中,邪惡的皇后最終穿上燒紅的鐵鞋跳舞至死。在灰姑娘的婚禮上,黑鳥啄去了灰姑娘的姐姐們的眼睛。在《美女與野獸》的一些版本之中,貝兒的姐姐們變成了雕像,被迫見證貝兒的幸福生活直到她們悔改。

在巴西耳的版本中,王子的第一任妻子為了報復王子對睡美人的偏愛,想要把王子的孩子餵給王子吃。但是夏爾佩羅很狡猾地將故事轉到了另一個故事,生硬地嫁接在第一個故事的結尾。在《The Uses of Enchantmen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riy Tales》中,心理學家Bruno Bettelheim注意到,「夏爾佩羅的故事淪落到變成兩個牛頭不對馬嘴的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王子喚醒睡美人並且娶了她;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是「白馬王子」的母親居然是一個吃小孩的食人魔…」

夏爾佩羅的故事在1729年在Robert Samberd1《Histories, or Tales of Past Times,》首次翻譯成英語,緊接著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的版本。

無數的作家和藝術家都再創作了夏爾佩羅的故事的前半部分,其中不乏有許多十九世紀的傑出人物。編輯兼出版商C. S. Evan在1900年為著名藝術家Arthur Rackham的插畫準備了一個與插畫內容相吻合的故事。設計師,藝術家,兼作家WillIan Morris寫下了幾首詩來對應他的朋友,前拉斐爾派畫家Edward Brune-Jones在1890到1895創作的Briar Rose系列詩。

Form The Sleeping Beauty (1920), illustrated by Arthur Rackham

The Sleeping Beauty (1875)illustration by Walter Crane

The Legend of Briar Rose 組畫和William Morris的配文其一:

"The Briar Wood" from the "Legend of Briar Rose" by Sir Edward Burne-Jones

"The fateful slumber floats and flows About the tangle of the rose; But lo! the fated hand and heart To rend the slumberous curse apart!" —— William Morris

The Legend of Briar Rose 組畫和William Morris的配文其二:

"The Rose Bower" from the "Legend of Briar Rose" by Sir Edward Burne-Jones

Here lies the hoarded love, the key To all the treasure that shall be; Come fated hand the gift to take And smite this sleeping world awake." —— William Morris

維多利亞桂冠詩人Alfred,Lord Tennyson創作了兩篇關於沉睡的公主的詩篇。

The Sleeping Beauty (1830) by Alfred Tennyson

和這些浪漫的版本恰恰相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Anatole France在1920年推出了諷刺性的《The Story of the Duchess of Cicogne and of Monsieur de Boulingrin》。在這一個尖酸刻薄的故事中,邪惡的仙女是因為出生不夠高貴而不被邀請參加洗禮的宴會。

近幾年來的許多評論家在抱怨角色的消極被動,尤其是女主角的。就像咬了毒蘋果的白雪公主,睡美人嚴格意義上在王子前來拯救她之前什麼都不能做。另一些評論家發現王子本身也只不過多出了那麼一點兒主動性。他之所以能夠穿越被施法的叢林,並不是因為他的強大和勇敢,僅僅是因為他選對了時機。那些在施法沒有滿一百年時就試圖進入的騎士們統統被森林吞噬了。不得不說王子非常幸運。

Bruno Bettelheim辯解道,原作中角色的消極性正是讓這個故事在高度發展的二十世紀顯得尤為可貴的特點:「正是‘睡美人’足夠古老,所以這個故事才能夠給如今的年輕人一個更加重要的訊息。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對悄然降臨的成長的恐懼,因為人們傾向於為可見的事情設立目標。《睡美人》告訴了一個這樣的道理:長時間的靜止,沉思,對於自我的專注往往會帶來成就」

如果從女性青春期成長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公主的沉睡視為「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剛滿一百年,王子沒有經歷多少挑戰就與睡美人結了婚,多少讓人意外,不過,這個故事的中心主題就是一百年的沉睡和「期滿」。這一百年是一種隱喻,是公主心靈深處等待和智慧成長的時間,對於初次見面的人確定地說出「真的是你嗎?」,不難看出這是一種「等待」的「期滿」。

然而,夏爾佩羅在筆記裡寫下這個故事的結論:女性要學會去等待一個富有,英俊,勇敢,溫和的丈夫的到來,但恐怕沒有多少年輕的女性在知道這個丈夫要在自己睡了一百年後才能到達這件事後能安然入睡吧。

第二部分:1890的聖彼得堡

在18世紀19世紀期間,藝術家傾向於將童話故事搬到舞台上,比如在1757年Jeanne-Marie Leprince de Beaumont在法國出版了最為出名的《美女與野獸》的故事,14年後法國作曲家 André Grétry 基於這個故事創作的喜歌劇(Opéra comique) 《Zémire et Azor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樣的,「睡美人」的魔力吸引了許多作曲家。意大利作曲家Michele Carafa(1825),英國劇作家James Planche(1840),德國作曲家Engelbert Humperdinck (1902),法國作曲家Maurice Ravel(1910)各自創作了涉及這個題材的應約或者劇作。當然,這個故事最為人知,最受喜愛的音樂演繹方式當然是芭蕾舞劇——由 Pyotr Tchaikovsky(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Marius Petipa(毛利斯·佩蒂巴), Ivan Vsevolozhsky(伊凡·弗謝沃洛依斯基) 這三位天才聯手打造的傑作。這個項目始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皇家劇院總監伊凡·弗謝沃洛依斯基,他找柴可夫斯基商議創作一部基於佩羅的童話故事的芭蕾舞劇,其中加入一些其它童話故事的角色,交給柴可夫斯基作曲,佩蒂巴編舞。柴可夫斯基毫不猶豫的接受委託,縱使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劇《天鵝湖》首演之時,不太成功。柴可夫斯基依據的劇本是根據格林兄弟所翻譯的,佩羅的《林中睡美人》的德語譯本,也就是最終的結局是整個宮廷沉睡了100年後醒來,慶祝睡美人公主的婚禮。與此同時,弗謝沃洛依斯基還把佩羅所創作的,在其他故事中出現的角色,也一併寫到劇本中,如穿靴子的貓和小紅帽等等。而柴可夫斯基也向弗謝沃洛依斯基表示自己的創作過程很愉快,而且有足夠的靈感去完成作品。

Publicity shot of the original cast of Tchaikovsky's ballet, The Sleeping Beauty, St Petersburg: Mariinsky Theater, 1890. Carlotta Brianza s

三位藝術家最終創造出了一部長達四小時的「fairy ballet」,包括一場和路易十四宮廷一樣宏大繁華的終曲。但是這個作品缺失了一種當時的俄羅斯觀眾所期待的敘事的連續性。《睡美人》在1890年1月3日於聖彼得堡的 Mariinsky Theatre 首演,第一時間觀眾的反饋非常糟糕:評論譴責音樂過於「交響樂化」不適合舞蹈,觀眾抱怨法國風格,童話的題材以及「編舞藝術」的缺失。有批評家聲稱夏爾佩羅的故事根本不適合改編芭蕾舞劇。顯然,《睡美人》的第一批觀眾反應冷淡,即使聖彼得堡的報紙上同時報道了《睡美人》的差評和《睡美人》女主演收到仰慕者送來的鮮花和珠寶的花邊新聞。即使第一反應不夠理想,《睡美人》很快找到了樂於欣賞的觀眾。《睡美人》重新上演了很多次,通常是受制於預算的刪減版本。Sergei Diaghilev開創了一個華麗的改編版:The Sleeping Princess.由Ballets Russes公司在1921年於倫敦上演,雖然極具藝術價值,但是這部芭蕾舞劇反響平平,入不敷出,給Sergei Diaghilev帶來了一場經濟災難。三年後,Monumental Theater 的Nicolai Vinogradov試圖創作一部「馬克思主義」版的《睡美人》芭蕾舞劇,其中一個場景的描述如下:」 在紅色的光芒和紅色的旗幟中,Aurora公主, 世界 ge 命 的黎明,醒來了 。「所幸的是,這部劇從未上演。

Fairy Carabosse, Costume Design for Sergei Diaghilev's 1921 Production of Tchaikovsky's ballet, Léon Bakst

Marius Petipa的編舞設計在接下來的各個版本中被不斷地更改替換,然而,大部分在1999年4月30號的在Mariinsky Theatre的重製演出中得到了保留。

《睡美人》細膩典雅的旋律讓柴可夫斯基在各種交響樂演出中贏得了一席之地,《睡美人》的故事也為音樂愛好者們所熟知,包括華特迪士尼,迪士尼說「從早期的動畫開始,音樂在我們的作品裡總是處於極其突出的地位。我無法想象故事的畫面如果沒有音樂的搭配會怎樣。音樂主題總是先出現,暗示出了一種處理故事的方法。柴可夫斯基在《睡美人》中的音樂就是這樣,這種影響最終塑造了我們在經典動畫中使用的表達方式。」

第三部分:白玉微瑕——迪士尼的《睡美人》

「What we want out of this is a moving illustration.
I don't care how long it takes」——華特迪士尼告知劇組成員

繼《小姐與流浪漢》之後,迪士尼又要推出一部寬銀幕作品——《睡美人》。這一部影片一開始被寄予厚望,但作品最後卻差點成為一場災難,所幸的是愛洛後來屬於「迪士尼公主」這個品牌的一員,沒有遭受被遺忘的命運。

作為繼《白雪公主》《灰姑娘》後第三部童話長篇電影(feature films based on fairy tales,《木偶奇遇記》原著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 (1883) 是小說,並不是童話故事)《睡美人》在這三部電影中是最細膩最精雕細琢的一部,《白雪公主》展現出來藝術家開創性地探索新的載體(彩色長片)的魅力,《灰姑娘》則展現出來13年後藝術家們的成熟與穩健。讓這前兩者比不上的,是《睡美人》裡的視覺上的純粹豐富性。

迪士尼的藝術家們改編情節,角色,原著故事的劇情時遇到了許多挑戰。故事團隊發現這個故事需要不斷修改以適用於一部動畫電影。「公主蘇醒後,嫁給了一個闖入她的臥室的男人」這種劇情未免過於奇怪,所以故事團隊加入了50年代青春浪漫喜劇裡常見的「Boy-meet-girl」情節。而且,一個遠比公主年輕的王子似乎會破壞故事的浪漫感,即使公主在睡眠中不會衰老。所以故事團隊將女主角的沉睡有由一百年縮減到了一個晚上。但是,公主在故事發展到高潮的期間的缺席無法避免。對於很多觀眾而言,女主角在故事進行了一半後的缺席是電影裡最大的失望。

塑造《白雪公主》裡七個小矮人的形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迪士尼的藝術家們將原著中的十二個好仙女削減為三個。藝術家們同時塑造了瑪琳菲森這個角色,她完全不同於原著中的「乾癟的老太婆」。瑪琳菲森的形象接近奇幻文學中的邪惡術士,她美麗,無情,殘忍,自負,強大,而且具有一種作為反派最具威脅性的特質——智力超群。Marc Davis在設計這個角色時的靈感最初來自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畫中有一個女人帶著的頭飾看上去就像角一樣。在Marc Davis不斷改進設計的過程中,他給這個角色加上了帶有齒狀邊緣的長袍,看上去就像被火焰包圍一般。這個角色塑造最關鍵的一點是,她不會有太多的動作。Marc Davis如此理解:「瑪琳菲森是一個難題。她基本上是一個演說者:她只是站在那兒,直接和別的角色說話。這樣的形象塑造非常困難,我們讓她看上去像一隻披著長袍的蝙蝠,以強化戲劇感。」 即使出場時間受到限制,瑪琳菲森無疑成為了《睡美人》中的支配性角色。

Concept art by Marc Davis for Maleficent in "Sleeping Beauty" (1959)

華特迪士尼選擇Eyvind Earle為該片設計背景,同時給予他創作自由以達到華特迪士尼所期望的「moving illustration」的效果。Eyvind Earle的風格寬影追溯到中世紀掛毯和早期文藝復興繪畫,同時還有一點波斯細密畫和日本版畫的影響。他創造出了一種完全不同於《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平面化,細節豐富的世界。

Eyvind Earle in his studio.

Eyvind Earle, Concept painting, c. 1950, Sleeping Beauty (1959).

Eyvind Earle, Concept painting, c. 1950, Sleeping Beauty (1959).

片中的角色也是專門為這些背景相結合,Tom Oreb承擔了大量的角色設計工作,Marc Davis和Milt Kahl分別承擔愛洛和菲利普王子的動畫的部分。為了讓角色融入Eyvind Earle創作的世界,Tom Oreb讓這些角色形象比傳統的迪士尼角色看上去更加筆挺豎直。同時強調一種直線和曲線的對比。他的線稿體現出一種苗條修長的感覺,不同於早期的如同奧黛麗赫本一樣的青澀少女形象。角色輪廓中的稜角被捲曲的頭髮和披巾「軟化」,Marc Davis在動畫中強化了這一種線條的對比。

奧黛麗赫本和早期的愛洛的角色設計

Sleeping Beauty, 1959. Concept art by Tom Oreb

Marc Davis和Milt Kahl負責的角色是難度最大的,以至於每當有藝術家抱怨自己在《睡美人》中的工作太困難時,華特迪士尼都會停頓一下,回應道:「好,既然這樣,你可以去畫王子的動畫!」在過去,寫實人物的動畫總是會落到Marc Davis和Milt Kahl的肩上,他們對此打趣道他們因為卓越的畫技最後「淪落」到只能畫這些寫實的男女主角。同時羨慕那些畫「小丑」「跟班」角色的動畫師——因為這些角色能給觀眾帶來歡笑。Davis解釋道:「主角承擔起了你的整個故事,如果主角不能讓你感到信服,喜劇角色再好笑也沒有意義。創作喜劇角色非常有趣,而且在劇院裡看到觀眾因這個角色發笑能夠給人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觀眾對王子和公主反應冷淡的話,所有努力都將白費。」

Sleeping Beauty, 1959. Concept art by Marc Davis

Marc Davis and Milt Kahl Sleeping Beauty

作曲George Brun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修改用於該片的配樂。當好仙女們為愛洛烤生日蛋糕,做裙子,打掃小木屋時,背景音樂是由銀仙子主題(The Sleeping Beauty, Op.66, TH.13 / Act 3 - 21. Variation II – The Silver Fairy)改動而來的

原曲鏈接:

https://music.163.com/

動畫配樂:Magical House Cleaning / Blue or Pink

https://music.163.com/

在睡美人甦醒後,愛洛和王子進入慶祝典禮時採用的音樂是出自芭蕾舞劇的終曲(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The Wedding':Apotheosis (Andante molto maestoso))

原曲: https://music.163.com/

動畫配樂:Awakening

https://music.163.com/

瑪琳菲森引誘睡美人走向紡錘時採用的音樂改編自穿靴子的貓主題(The Sleeping Beauty Op.66 - Suite:Pas de Caractère (Puss in Boots) (Act 3)),George Brun給這段曲子加入了呼喚Aurora「的回聲效果,與樂器演奏同步。

原曲: https://music.163.com/

動畫配樂:Aurora's Return / Maleficent's Evil Spell

https://music.163.com/

Sammy Fain和Jack Lawrence負責作詞,他們給最芭蕾舞劇裡著名的圓舞曲( The Sleeping Beauty, Suite, Op.66a:Valse )的改動版本加上詞,成為了《Once upon a Dream》

原曲鏈接: https://music.163.com/

動畫歌曲:An Unusual Prince / Once Upon A Dream

https://music.163.com/

作曲George Brun將另一段華爾茲的旋律,(The Sleeping Beauty (Ballet), Op. 66, TH 13, Act 2 Scene 1: No. 15, Pas d'action, (a) Entrée de l'apparition d'Aurore - (b) Grand adage - (c) Valse des nymphes - Petit allégro coquet //// Aurore et Florimund (Andante cantabile))用在了《I Wonder》中

原曲鏈接(3分20秒開始,和Apotheosis的開頭旋律相同) :https://music.163.com/

動畫歌曲:Do You Hear That / I Wonder

https://music.163.com/

不幸的是,《睡美人》最大的問題是缺少華特迪士尼本人的投入,《睡美人》正式投入製作時,華特迪士尼卻在忙著拍攝真人實景電影如《Seal Island》《The Living Desert》,客觀上,《20000 League Under the Sea》《Davy Crockett》的成功讓迪士尼在實景電影製片人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迪士尼開始試著去開拓新的媒體:電視頻道,在當時許多電影工作室將電視節目視為一種對於電影行業的威脅。迪士尼使用電視廣告來為他的重要設想——迪士尼樂園籌集資金。ABC電視台是迪士尼樂園最初的投資方之一。1954年秋天,迪士尼樂園的修建在加州的Anaheim正式開始:兩個月後「迪士尼樂園」的消息在ABC上播報,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宣傳途徑。1955年7月迪士尼樂園正式開放,同年的10月3日《Mickey Mouse Club》(米老鼠俱樂部)在ABC上播放。(參與過這個節目錄製的青少年演員有一個頭銜:Mouseketeer,《睡美人》裡幼年王子的配音便是其中一員)

The Mickey Mouse Club title screen

上述領域的成功使得迪士尼的工作室轉變成了一個更大,更多樣化的公司。40年代末時。華特迪士尼抱怨工作室總是把目光停留在「下一部動畫長片的成功」。擴大公司的業務範圍確實有利於增強公司穩定性,但是這樣削減了公司曾經最重視的東西——動畫製作的重要性。

在《睡美人》的製作過程中,華特迪士尼總是在為其它事情操心。這就導致他經常一連好幾個星期忽略了《睡美人》的製作,結果就是迪士尼對原著故事進行在創作的那種天才創造力在《睡美人》中的缺席,就這樣,《睡美人》耗費了整整6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1959年1月,《睡美人》在影院公映,但它似乎讓觀眾們失望了,媒體對《睡美人》的評價大多不高。雖然瑪琳菲森這個角色十分精彩,但是這也反映出了一個事實:該片的男女主人公僅僅相當於兩個符號,輕易地消失在了影片的背景中。(這也為《沉睡魔咒》集中於瑪琳菲森,忽視公主和王子埋下了伏筆)迪士尼本人投入的缺失讓這部電影無法達到像《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一樣的觀感。在票房上,除去各種成本,最終《睡美人》給迪士尼帶來了一百萬美元的虧損。《睡美人》和《幻想曲》一樣,在當時沒有達到商業上的成功。幸運的是,後來的《睡美人》的錄像帶和DVD廣受好評,在1990年愛洛作為「迪士尼公主」品牌中的一員,推出的周邊商品被證實非常成功。

和《幻想曲》一樣,《睡美人》被認為是一部有缺陷的動畫傑作,它的劇情不像《木偶奇遇記》那樣扣人心弦,角色不像《白雪公主》那樣天真爛漫,情感上帶來的共鳴不如《小飛象》《小鹿斑比》。然而它仍然是動畫藝術的一次勝利。迪士尼的動畫工作室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工坊一樣,對於學習,研究,實驗,不斷修飾改進的重視才是迪士尼制勝的關鍵。

在1979年,《睡美人》重新上映的一次採訪中,《睡美人》的sequence director, Eric Larson被採訪到:「如果給出相當於當時的三倍的預算來重製這部電影會怎樣?」(一語成讖) Eric Larson停頓了一下,回答到:「但是就算你們有這筆錢,你們能去哪兒找到那些和當時的天才們一樣的人呢?當時的劇組成員都是頂尖級別的,而且他們的動畫已經是接近你們想要的完美境界。自從1934年起,我們託華特迪士尼的福用畫筆創造出了一個工作,研究,追求完美的世界。現在的動畫師就是沒有這種經歷。這樣的時光以前從來沒有過,以後再也不會有」

第四部分:顛覆還是傳承?——《沉睡魔咒》系列翻拍(待續中)

當我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瑪琳菲森就是我最喜歡的迪士尼角色:我怕她,同時我愛她。當我聽說將要有一部《瑪琳菲森》電影時,我便開始四處打聽;後來有人找上我問我是否對參演這部電影感興趣。我連劇本都沒看就回答:「絕對感興趣!」也有人問:「你們怎麼能拍一部關於某人詛咒一個嬰孩的故事呢?」我說就是能,即使我不相信他們(迪士尼)能解決這一點矛盾,但他們就是做到了。——安吉麗娜 朱莉

前期背景: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美國的作家藝術家們開始熱衷於重新審視那些流行文化符號,開始探索英雄們的陰暗面和反派們深層次的動機。Frank Miller的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在地獄般的哥譚市沉思的布魯斯韋恩和1940年的那位直來直往的英雄完全不同。Gregory Maguire的小說《魔法壞女巫 》( Wick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在2003年改編成了百老匯音樂劇《Wicked》,長盛不衰。

大約在《Wicked》於紐約首演時,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的藝術家們正在構思一部關於反派的背景經歷的電影。《誰陷害了兔子羅傑》,《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的製片人唐·翰 (Don Hahn)回憶道:」我大概是在03年或者04年聽說了《沉睡魔咒》的計劃,當時這部電影應該是動畫長片或者真人和動畫相結合的電影」。唐·翰當時有兩個想要推進的項目《科學怪狗》和《沉睡魔咒》。在2004年倫敦西區上演《歡樂滿人間》時,唐·翰在倫敦把這兩部電影的想法告訴了蒂姆伯頓(Tim Burton)。蒂姆伯頓接下了《科學怪狗》的項目,至於《沉睡魔咒》,發生了這樣一件插曲:唐·翰給蒂姆伯頓看了一張Marc Davis在《睡美人》中瑪琳菲森這個角色的畫稿,結果被蒂姆伯頓一把搶走,訂在了他的牆上。Don Hahn打趣道,他用一張畫稿換到來了一位導演。

唐·翰沒有注意到的是,當時的獨立製片人Sean Bailey也在考慮製作一部關於瑪琳菲森的電影,他跟安吉麗娜 朱莉(Angelina Jolie)的經紀人在午餐上提到了這個項目,三小時後收到了朱莉對此感興趣的消息。Sean Bailey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迪士尼高層,後者建議讓他的項目與唐·翰的項目合併成為一個。唐·翰和Sean Bailey在致力於兩個相同的項目,當時一直沒有意識到對方的存在。唐·翰說「我非常感謝Sean Bailey給我們帶來了安吉麗娜 朱莉促使項目落地,我帶來了大量的畫稿和蒂姆伯頓,從此以後我們開始聯手致力於這個項目。」

2006迪士尼完成對皮克斯的收購,造成動畫部門的領導層發生變動,《沉睡魔咒》的項目在2006年由動畫長片改為真人電影。《沉睡魔咒》的項目在2006-2010年期間一直被擱置。由於蒂姆伯頓和編劇Linda Woolverton在參與《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項目,無力顧及《沉睡魔咒》,後來Sean Bailey被指派監督迪士尼的真人電影部門,才讓《沉睡魔咒》重啟。Linda Woolverton開始了《沉睡魔咒》的編劇工作,但蒂姆伯頓選擇執導《科學怪狗》和《黑暗陰影》而不是《沉睡魔咒》。

剛剛通過《阿凡達》得到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Robert Stromberg對於項目的推進提供了許多幫助,他還參與了《愛麗絲夢遊仙境》《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等電影,他被任命為《沉睡魔咒》的導演。

劇情:

人們喜歡瑪琳菲森這個反派是因為她的美麗,智慧,精於算計,但是這個角色的本質,內心想法,起源都是一個謎。近年來人們在創作《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這樣的起源故事,唐·翰想要把《沉睡魔咒》做成一部他們自己的《Wcked》,《黑暗騎士歸來》一樣的作品,這就意味著必須想出瑪琳菲森的背景和起源故事。

在聖地亞哥漫展(San Diego Comic con)上首次發布了Linda Woolverton負責《沉睡魔咒》的編劇的消息,當時Linda Woolverton還在進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編劇工作。Linda Woolverton從《美女與野獸》動畫長片開始,就一直唐·翰有著緊密的合作。Linda Woolverton在小時候很喜歡愛洛但是很害怕瑪琳菲森這個角色。Linda Woolverton樂意參與這個項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部電影中瑪琳菲森是一個精靈,不再是之前的女巫。

Linda Woolverton在初期專注於介紹角色,以及解釋角色動機的背景故事,最大的挑戰就是創造出一個讓觀眾足夠同情的主角,以至於觀眾能夠理解主角為什麼要詛咒一個嬰兒。Linda Woolverton認為這個工作的難點主要在於必須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瑪琳菲森進入這般境地。

《沉睡魔咒》的劇情是後來產生了較大爭議。即使Linda Woolverton尊重和懷念《睡美人》原版動畫的重要地位,她必須不去顧慮原版動畫粉絲們對於這個徹底改變的劇情的反應。「我必須把自己完全帶入這個角色之中。這是我在寫劇本時唯一需要考慮的東西,只有這樣我才能對自己的作品說’我希望她能滿足預期效果,我希望她能解釋她是誰,她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我一開始就有所顧慮,我的手腳就會被束縛住,做不了任何事情。」

安吉麗娜 朱莉很喜歡Linda的劇本,而且和Linda會面發表了她的意見:「這個劇本打動了我。我們都知道《睡美人》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洗禮時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這個劇本就像解開了一個謎團一般。」

另一個和《睡美人》產生巨大分歧的地方是感情線,Linda Woolverton將愛洛和菲利普王子的愛情故事替換成了瑪琳菲森和愛洛在被三個仙子養大時發展出的的母女情(官方的原文是Maternal bond),唐·翰對此評價:「Linda Woolverton的想法在於用父母之愛而不是「白馬王子」的劇情,男女之愛並沒有錯,但是我們第一次經歷到‘愛’的感覺通常是來自我們的父母。這種經歷塑造了我們對於‘愛’的最初認識。這個故事的亮點在於,少見地將這個主題放在童話故事中。」

Linda Woolverton補充:「還有比父母對孩子更真摯的‘真愛’嗎?男女之愛是激烈,糾纏,美妙的。但是沒有那種愛能比父母對子女的愛更加純粹。」

背景基本設定:

Linda Woolverton將故事發生的背景由Eyvind Earle設定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該為了凱爾特風格的莫爾王國。雖然這個故事的確是法國的故事,但是採用更加原始的凱爾特風格能夠使得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超越國界。《沉睡魔咒》的背景設定裡,森林變得不再像Eyvind Earle裡的那樣原始,增強了有序感。當然,這個全新的背景設定自然地成為了Robert Stromberg的任務。場景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Gary Freeman最初計劃在英格蘭東北部地區進行拍攝,但是當地的氣候不夠好,而且在夏天的歐洲北部,白天時間非常短,不利於夜景拍攝。最終,放棄了實景拍攝的計劃,採用人造的場景。比如電影中有近景的古樹,實際上是用塑料和泡沫做的。

Dylan Cole參考研究Eyvid Earle設計的早期設定稿

Dylan Cole參考研究Eyvid Earle設計的早期設定稿

Robert Stromberg,Gary Freeman和其它藝術家沒有去重現動畫版中的哥特式城堡,而是追根溯源,用古老的羅曼式建築作為原型。團隊參考了法國諾曼底地區的聖米歇爾山( 位於一個小島上,島上是一座修道院 )。以往的「迪士尼城堡」通常有著明顯的輪廓,但是團隊修改了一部分細節,使得片中的城堡顯得更加現實,不再那麼「童話」,根基更牢固,告訴觀眾:這不是魔法城堡,而是用大理石和磚塊建出來的。

聖米歇爾山航拍照片

Stefan的城堡接近中世紀諾曼地區的軍事堡壘

雖然電影需要40個從小到大各不相同的場景,但是實際上只有5%的場景是實景,其它的都是電腦製作的虛擬世界。幕後的數字藝術家們的人數遠遠大於攝現場的劇組成員人數之和。基本上有500-800位來自不同公司的工作人員負責諸如動作捕捉,攝像機追蹤,光線與渲染,色彩校正,動畫等特效相關工作。

角色&選角(待完成)

安吉麗娜 朱莉的主動請纓對於推進電影的製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她完全滿足了這個角色的要求,再加上她本人的影響力,使得瑪琳菲森這個角色更加引人注目。

瑪琳菲森不僅僅是迪士尼動畫的標誌性角色,而且是一個擁有豐富情感的超自然角色。安吉麗娜 朱莉回憶到:「瑪琳菲森肯定是我演過的最難的角色,就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她在年輕時對於世界充滿熱情,結果被現實潑了冷水;她在掙扎抗爭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人性,最後又重新找回自我。有時我會演一些複雜,有趣的角色,但是從來沒有如此複雜過。她有一丁點瘋,活力十足,一點兒壞,同時很有幽默感。所以演這種角色不能出一點兒馬虎。」

Marc Davis給動畫版的瑪琳菲森Diablo這隻烏鴉跟班。由於Linda Woolverton認為瑪琳菲森「需要和人說話」,在劇本中Diablo變成了Diaval——瑪琳菲森從獵人手中救下的烏鴉,可以被魔法變成各種動物。這個角色不管變成什麼動物(包括人類),都會保留一部分烏鴉的特徵,所以Sam Riley的服裝上帶有羽毛的元素,他戴上隱形眼鏡讓眼睛變黑。

與其去仇恨她的仇人,Stefan國王的女兒,瑪琳菲森學會了去愛她。所以製片方需要找到一個演員能同時做到贏得‘反派’瑪琳菲森和觀眾的心。演職生涯從三歲開始的Elle Fanning(艾麗 范寧)成為了一個較好的選擇。就她個人而言,她的膚色,髮色,以及和動畫版女主角的微妙相似特徵,使得她顯然適合扮演愛洛公主。唐 翰在觀看艾麗在《超級八》(Super 8)中的表演時立馬被她吸引,相信她的美麗與天真能夠與瑪琳菲森分庭抗禮。

由於她是金髮,艾麗 范寧在小時候在家裡有很多迪士尼的灰姑娘和睡美人周邊玩具,而且她父母還會給她買這兩個角色的迪士尼公主裙,艾麗 范寧很喜歡粉色,所以她在灰姑娘和睡美人之間更喜歡穿粉色裙子的睡美人。當Robert Stromberg聯繫上艾麗 范寧,帶她去迪士尼的製片廠時,她還不知道要拍什麼電影,當被告知是迪士尼《睡美人》相關的電影時,對她來說就像是每個小女孩會有的公主夢成真了一般。

朱莉對於愛洛這個角色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們的角色的關係有一點複雜,我在洗禮上見到她時詛咒了她,在下一個場景裡,我對她說我恨她。但是當我看到她和小時候的自己一樣熱愛自然時,我動搖了,即使我在盡力去恨,我對她越來越恨不起來了。」

愛洛是被三個仙子養大的,所以她對自己的身份一無所知。她的世界僅僅局限在小木屋和周圍的莫爾王國。雖然仙子在盡力照顧好她,但是莫爾王國才是她的心之所向。Linda Woolverton認為愛洛對於自己的身份非常迷茫,她被三個無能的仙女養大,她顯然比這些仙女聰明。愛洛在一步一步地被引向她的命運。她冥冥之中被帶向莫爾王國。當她在莫爾王國裡的時候,她根本不會害怕;她對這裡有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她的命運在呼喚著她

精靈的世界

在動畫版中瑪琳菲森和三個仙子是唯一的超自然存在。但是在《瑪琳菲森》中製片方追溯到夏爾佩羅所描繪的那個充滿著精靈,矮人和其它魔法生物的世界。對於場景設計Dylan Cole而言,他的團隊在致力於讓這個世界保持經典的童話風格,但不能老套:比如不能用紅蘑菇,尖頂帽精靈這些老套的元素,但是觀眾仍然能夠看出這是童話故事裡會有的東西。於是便有了這樣的設計思路:在精靈的設計中暗示出它們的能力和起源。比如蘑菇精靈的外觀直接參照了森林裡各種不同的蘑菇。

Wallerbog Concept art by Michael Kutsche

Mushroom spirits by Martin Rezard

Water spirit by Robert Stromberg

Water spirit by Howard Swindell

同樣的設計思路延展到保衛莫爾王國的樹精,將森林的元素融合到一個生物身上,所以自然地會看出來有一些多瘤的木頭的元素,猿猴一樣的身材但是體型巨大,臉上有一些樹枝的細節。

A tree warrior by Robert Stromberg

精靈的王國需要一個獨特的地標,既能夠保留經典的童話感,又能反映出故事轉移到了凱爾特地區。雖然精靈王國叫做"the moors"但是場景更接近於森林,而不是蘇格蘭高地,使得精靈顯得更加親近自然。它們的王國的中心在最初設定中是一個小島,島上有一棵巨樹——符合童話故事的場景,但是樹的元素已經用得夠多了,包括Robert Stromberg之前的《阿凡達》,於是樹被替換為兩塊巨石,這一靈感源自於不列顛諸島的巨石陣。這兩塊巨石雕刻著如尼文,參照凱爾特人和皮克特人的雕刻,創造出一種精靈們的歷史感與文化感。

精靈王國的中心by Dylan Cole

特效&服裝&道具(待完成)

將安吉麗娜朱莉扮成瑪琳菲森這樣的大反派需要化妝,服裝,假體這些要素的巧妙搭配。每天朱莉需要用一小時的時間來化妝,化妝師們給她加上鼻墊,矽膠顴骨假體,符合她膚色的化妝品,美瞳。瑪琳菲森標誌性的角是一個需要用心製作的道具,參與過《潘神的迷宮》《暮光之城:破曉》的特效化妝師Arjen Tuiten的團隊對朱莉的頭部和肩膀倒模,然後在此基礎上做出適合她的角。

《潘神的迷宮》裡的怪物

Arjen Tuiten的化妝現場

Arjen Tuiten雕刻出的角

朱莉每天大概要戴上14小時,所以角是用輕量化的聚氨酯樹脂做成的。處於安全考慮,角的內側有磁鐵用於固定;朱莉戴上這對角磕碰到什麼東西時,角會掉下來,即使這樣,角也不會摔破。

另一個關鍵元素——翅膀也是一大製作難題,在早期,翅膀是用電腦製作的CG,但是要讓翅膀看上去就像長在朱莉背後一樣是一個難點。特效師Carey Villegas想出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用魔術貼固定在朱莉背後的兩塊帶有標記點的塑料板。標記點能夠幫助定位朱莉的位置,這樣就能將CG翅膀始終跟隨對應的位置。

在《黑魔女2》中,仍然是這種方法

標記點能確保CG翅膀始終在朱莉的背後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