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人生是路上的風景。目標關乎到達與勝負,而動機不是。
靈魂急轉彎影評這是一部無論大人小孩都適合觀看並獲得樂趣及一些紓解的人生小品。有意思的是,首頁很多人都看了,說好看、感動、溫馨、治癒,卻幾乎沒什麼人展開,大家似乎都跟著感覺走,卻說不好它的點在哪裡,以至於我去看之前對它到底講什麼都非常迷茫。
那麼我來說(我是個無情的吐槽機器)。
首先,主題講的是人生的動機與目標的區別。(有人形容,講人該怎麼活著,太寬泛了。)動機是生之從來,而目標是朝向對面——死之所往。我們懷著動機(火花)投入人生,卻因為不甘平凡把目標拔高於生活之外,成為執念,達到前不眠不休讓人迷失,達到即失去讓人空虛。這個執念在漢語裡有個更貼合的詞:妄。
動機,影片裡稱為火花,或者叫動力、推力、熱情,都是讓人覺得人生有樂趣並走下去的更為簡單或平庸的東西,食之,觀之,感之。比如熱愛爵士鋼琴是動機,而成為演奏家是目標,目標不是壞事,但把目標作為唯一,就會忘記動機,反而看不到身邊更多的樂趣,於是為求而不得所苦,為抵達虛妄而迷失。
說句題外,在思考動機的時候,想起宮部美雪《所羅門的偽證》裡有個男孩子,他形容自己是缺少生存下去的動力,對世界不喜歡也談不上討厭,也沒什麼意思,沒有什麼讓他感興趣和停留。他按部就班地活著,覺得死了也無所謂,後來他輕易地選擇了死亡。日式中二,但他應該是既沒有目標也沒火花,他甚至不像是活著。
這個主題顯然有些哲學,能把它講清楚讓大眾容易理解,就是種勝利。影片在表達上兼顧了年齡層和家庭向,比較淺顯和娛樂,但基本都講明白了,沒有太深入。這種不深入的控制和退讓,是國內許多導演應該學習的地方。西式哲學科普和《蘇菲的世界》一樣,與東方玄學的切入點、邏輯方式很不一樣,比較接近古代寓言這類小故事。
其次,故事直線敘事,講述完整、流暢;但在節奏張弛上有些沒拉開,尤其是高潮部分沒推上去。這可能是很多人感覺好看、但回頭打不到點的原因。
按道理說,它明顯含有大量音樂元素,整個情節都穿插在爵士樂和其他隨時出現的音樂中,比較合理的安排是高潮伴隨音樂的合奏,給人一場盛大煙花的絢麗感,讓人記住然後收攏。那麼一個小高潮應該是處理在酒吧的舞台,男主完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影片前半段的終極任務。渲染得一般,有一點效果但未達到,後面的失落感,應該是舞台越滿足,散場越迷茫。
之後家裡鋼琴上的緩和處理得挺好,音樂溫柔,記憶中天空和旋子,也是最催人淚下的一段。
而真正的大高潮,應該在幫二十二號擺脫了執念、送他踏上地球之旅。這裡太快了,像貓和老鼠伴著爵士樂的劇情,絲滑卻平淡。停頓啊,鐘鼓齊鳴給他們慶賀啊,大場面運鏡啊,堆特效啊!主題曲的高潮也應當出現在去往地球的途中。
結局結得很乾脆,為反轉下一個結論,之前主角瞧不上那些平庸,最後打一個點,回答這一次的機會他會活得更享受生活。我喜歡乾脆的結局,雖然我自己可能會控制不住的拖沓,比如在對話中加個一生小幸福的快切之類。乾脆總是比冗餘更好。
再次,登場配角其實挺多,詳略分配稍有失當,略顯凌亂,有少數支線埋了沒收。裡面最主要的配角,一個是有直接關聯的媽媽,一個是演奏家,除此之外講述了人生支線的是理髮店老闆和學校樂隊的小女孩。媽媽的戲份是比較合適的,但女演奏家信息偏少,有些工具人。理髮店老闆一場戲講了他的故事,尤其出門時說你從未跟我談過爵士以外的事情,我今天很高興。這裡安排很集中很好。那個混混就顯得糾纏半天沒多大必要。
沒收的線主要是樂隊的小女孩。她從第一場就出現solo,又在劇情緊要時登場,改變了二十二號。此時主角只焦慮自己的舞台,對這個頗有天賦的學生不太關心。我以為後面在舞台結束後主角頓感空虛,多少會想起學校裡令人厭煩的日常,想起這個學生帶來的驚喜和希望,覺得有那麼一點「當老師也有不錯的地方」,給學生送去一點指導、鼓勵或啟發。這個角色和二十二號在門外樓梯上自說自話了一番,就殺青了!
還有一條線也疑似沒收,二十二號提到主角腦袋裡有一個名字,主角說哪有空談戀愛啊,二十二號說,難道等死了再談嗎。這段話對珍惜當下對愛人表白的暗示意味太濃了,如果不打算展開,為啥要在這裡安排一段,說成是及時表達親情之類也完全可以啊……
這麼多配角的情況下,其他配角就該安於工具和少帶信息,更多突出幾個主要配角的形象和作用。他們對兩個主角的變化與成長應當要有層層遞進的推動。
然後,技術特效主要安排在往生之路和心靈學院的幻想和設計中,對展示空間感和趣味性都有效果;但這絕不是影片重點,也不至於成為亮點。
我和朋友吐槽說,我非常願意花25元看一個2D版本,但它做一個3D版本賣35,就有點黑良心(誇張的說法)。現在很多電影,你說它3D效果好不好,好,漂亮,震撼;有沒有必要,沒有。我絕不是衝著那兩三個鏡頭的震撼走進影院的,對3D獵奇的階段已經過去了,2D也同樣能夠表現空間感呀,甚至能夠利用誇張與變形表現得更有趣。視覺衝擊能獲得愉悅,但那是最直接的短暫的底端愉悅,和旅行看到大山大河感嘆好壯麗啊差不多,途中到達的過程往往才是回味所在。電影終究賣的還是故事和創意,視覺是順應時代技術發展而自然進步的表現工具,工具。
至於有人說啥探索3D的其他可能性啥的……被忽悠了!這特麼純粹沒話找話說吧!3D往2D線條人找可能性?玩二維概念,1995年EVA就玩過了。它用得著嗎它?
它真正有趣的設計和創意在於拋開了嚴密邏輯,把複雜概念簡單化,形成一種荒誕的樂趣。
比如說計數君統計了那麼龐大的靈魂數量,用的工具是算珠,被引開注意力撥一下就騙過;資料存在巨大的卡片檔案庫中,他居然就這麼死腦筋的去翻。比如心靈學院和生與死這類哲學概念,卻和開一個洞跳下去飛向地球的空間概念相對應。比如忘我之境裡有兩類,一類浮在空中,一類是地面的怪物。比如一個普通擺放在角落的紙盒子,通向別的空間,它也不解釋原理,連胡謅都沒有。它從未想要從邏輯上說服你,不追求嚴密,也不存在bug,就很有趣。
我最喜歡忘我之境的設計,它用最簡單最通俗的方式,傳達給你最高深的人生道理:「忘我」的正反兩面是沉浸與迷失。
最後,嗶嗶這麼多,吐槽也不少,終究我認為它是四星佳作:導演能掌控住,把一個並不新穎的哲理故事講得流暢而淺白,就挺難得。哪怕有一些精彩意義上的瑕疵。因為淺白,也就有一些沒有深入和講透,而且一旦你get了,似乎就沒有什麼動力再去重看第二遍。
它引起共鳴,很大程度上還因為現代的人焦慮共情。我們多數人總是平庸,求而不得,被現實擊潰和淹沒,像那個屏幕前兩眼發綠的基金經理,不做成這筆交易就是你不行。周圍的環境和所有人都在告訴你,你要有目標,你要積極上進,去獲得人生意義。人生失敗的結果與現狀,就是對你生存意義的否定。這個影片說,看看周圍,哪怕你失敗,那些火花也仍在身邊,你還是可以獲得樂趣呀。角度一換,眼前便豁然開朗。
所以感到治癒。單這一點,它就值得四星推薦。
我猜它的標題絕不是這麼回事兒,查了原文是soul。雖然soul也可以翻譯成心靈,但一般來說soul常對應靈魂、心靈常對應mind吧?而且那個從肉體裡脫出來的意識體,怎麼看也更像小魂靈……全片都沒有出現靈魂一詞,又是什麼新的薛定諤的諱詞嗎?
提到爵士樂的話,想起一個動畫叫作《坂道上的阿波羅》,渡邊信一郎與菅野洋子的黃金搭檔。還有學校樂隊的小女孩吹的樂器是長號,推薦一個長號主音的樂隊叫作SAKEROCK,是星野源吉他兼隊長的前樂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