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故事和主題表達不匹配
靈魂急轉彎影評
《靈魂急轉彎》豆瓣評分8.9,我卻只給了三顆星。
看完電影我的第一感覺是「主題先行,略感欠缺」,可是所有的商業片不都是主題先行的嗎?但是也有很多很好的影片呀。欠缺又缺了什麼呢?我喜歡動畫片,而且這還是一部唱唱跳跳、包袱不斷的動畫片,應該感覺飽滿才對呀。
我不懂電影,不會分析電影語言,就僅僅從內容上想想吧。
《靈魂急轉彎》的主題是:活在當下。它表現了當代心理學的幸福觀念。給出的闡釋是:人不一定要追求多麼高深的意義,不一定要努力取得多麼大的成就,不一定要被焦慮催逼著盲目前行;有形身體所能品嚐的美味、情趣、煩惱,甚至一片小小的樹葉(不知道是不是樹葉)所包含的樸素的美,都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這個主題看起來是很正確的。但是在電影裡出現的時候,怎麼就讓我覺得「欠缺」了呢?
我想它的問題是:它只表現了有形身體所能體驗的美,但是忽略了追求、努力和焦慮。就好像一個硬幣只有一面。
我們為什麼追捧積極心理學?那是因為我們常常被焦慮盲目所惑。我們為什麼想得到「活在當下」的片刻安寧?那是因為我們總是被社會、也被自己催逼這要去追求、要努力,而常常因此成為了某個我們可能永遠不能達到也無須達到的觀念的奴役。
當有一天我們清醒過來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多麼樸素溫暖的美。魯迅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蘇東坡正是在「無路可走」以後才實現了他的「突圍」。
羅曼羅蘭說「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仍然熱愛生活」。這部電影缺乏的恰恰是對生活真相的認清。當一個全無追求,全無野心,全無失敗和痛苦,一個純粹無聊的靈魂,生活了一天之後,他醉心於棒棒糖和披薩的美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個全無追求,全無野心,全無失敗和痛苦,一個純粹無聊的靈魂,生活了一天之後,他便能為一片靜穆的落葉流淚,這種表達是膚淺的、輕佻的、不負責任的。
為日常景象所動,而感人至深的文學、電影表達比比皆是,甚至成為經典,他們是如何表達的呢?舉一個例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幾句詩,古往今來,打動了無數的閱讀者,憑的是什麼呢?憑的是柳條很柔和、雨夾雪下得很冷嗎?那麼天氣預報將成為最偉大而感動人心的文學作品了。這幾句詩打動人的是它營造的巨大的時空張力,在非常普通的,即每個人都能常常看到的場景下傳達的一種普遍的感情。這種時空張力勾起了我們的想象,讓我們回憶起這個從軍者或者說讀者幾十年人生的悲欣。這種悲欣如此尋常,但是我們是如此尋常的人卻只能過一生,這一生就這樣輾轉流逝了大半,如今我又見到了那在我的人生中無數次看見,無數次只道是尋常的場景,我突然悲從中來,這楊柳、這雨雪才成為了我人生況味的象徵。
可是22號有什麼呢?他沒有過追求何來失望?他沒有過失望又怎麼只道希望的可貴?他沒有愛過又何來失去?他沒有失去過又怎麼只道尋常的可貴?
傅雷說:「沒有經過戰鬥的捨去,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22號哪怕再熱愛披薩和棒棒糖,他也只是一個新的生命,他的人生還沒有開始,他的人生哲理只是一個不想寫作業的小朋友給自己找的藉口。
揣著很大的頭,卻沒有能支起它的身體。端著一個很大的主題,卻沒有配得上它的故事。這是我對《靈魂急轉彎》喜歡不起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