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回憶這理想不夠理想
靈魂急轉彎影評《靈魂急轉彎》非常出色。
皮克斯過去每年的動畫幾乎都是精品,不但老少咸宜,孩子看得開心,陪孩子看或者自己看的大人們也能從中得到很多啟發,這也是「皮克斯出品,必屬精品」一話的由來,當年的《玩具總動員》《超人特工隊》《料理鼠王》等,都是我觀影生涯裡非常愉悅的回憶。
但隨著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購,剛開始那幾年,皮克斯有點傷仲永的意思。比如匆忙趕拍的《賽車總動員2》失去了原來皮克斯感動人的初心,變成了純粹的賺錢工具——因為迪士尼擅長製造周邊玩具,而《賽車總動員》系列單是第一集就賣了25億美元的玩具,所以必須出續集來繼續賣更多的玩具。
這種電影藝術被商業綁架的結果就是,那幾年的皮克斯出品說不上多差,但肯定談不上驚艷,畢竟開始為了賺錢而賺錢,製作者也沒什麼心情再去設計好故事。比如還是拿《賽車總動員》來說,第一集很優秀,用賽車這麼追逐速度和第一名的東西,來告訴觀眾其實人生不用追求第一,也可以過得很好;結果電影外的公司卻拼命拿賽車玩具來賺錢去爭業績,你想想這事兒多諷刺。
好在這幾年迪士尼也終於理順了關係,家大業大的巨型航母企業,並不是非得拿小而美的皮克斯來使勁薅羊毛。不再和業績掛鉤,皮克斯也終於不再拼命拍續集,開始繼續推出新的原創作品。上一次的《COCO》已經非常優秀,這部《靈魂急轉彎》更是有著再創皮克斯輝煌的意味。
其實《靈魂急轉彎》本身的故事並不「出彩」,無非是平凡卻有夢想的主角,渾渾噩噩過著一生,卻在意外身亡之後意識到人生有遺憾,開始拼命找補的過程。我這輩子最愛的漫畫《幽遊白書》也是這個主題,人浦飯幽助早了二十年呢。
但皮克斯硬是在這個俗套的故事裡塞進了很多堪稱藝術的細節。比如天堂的設計,大量畢加索和現代藝術的意識流線條,勾勒出一個觀眾前所未見的天堂;再比如爵士樂的完美運用,從開場的LOGO,到主角在街頭巷尾的疾行,再到正兒八經的舞台演出,配樂與故事契合得天衣無縫,是我這一年覺得最佳的電影配樂!不給個奧斯卡實在沒道理。
又在比如,主角「沒頭腦+不高興」的設計裡,同樣是俗套的主角性格搭配,但皮克斯依然是皮克斯,通過大量細節刻畫,讓我們去感受這兩個主角的內心與周遭。黑人主角那溫馨卻又束縛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那種以愛的名義讓你安穩過生活,卻又讓自己不得不放棄夢想的不甘,這些都是相當生活化的細節,非常真實,相信大部分觀眾都能感同身受。
而那個不想在人類生活的22,同樣代表著很大一部分懷著「厭世」態度的當代年輕人。活著有什麼意思?從莊周到尼采,幾千年來人類都在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覺得活著沒意思,這究竟是心理問題,還是生理問題(例如腦內缺少某些化學分泌物導致抑鬱症),也依然眾說紛紜。我們當然不可能奢求一部動畫片能將這個問題分析得有多好,但作為觀眾,看著黑人老哥帶著22去冒險,人身互換,經歷種種悲歡離合,感受追尋夢想這件事兒有多美妙的時候,是不是能夠把自己代入22,去了解,為什麼活著呢。
我有時候會接到一些微博上朋友的私信,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困惑,或者是工作的不順心,比如現在的工作不喜歡,但喜歡的工作又怕賺不了什麼錢,找不到,做不好,等等之類。通常我的解決意見是,我覺得,人生在世,做事縱使千千萬,也無非分兩種:做得爽,賺得多。
賺得多不用說,賺錢還是這個世界上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有錢能解決很多問題,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賺錢;而做得爽也同樣重要。有的事,即便沒什麼錢,但如果你覺得做了很爽,很過癮,有成就感,那也應該去做。不要覺得這樣的事都會很苦難,一次完美的旅行,一場想看的演唱會,一個異地城市的工作與生活,跟心愛的人表白……哪怕最簡單的,在一個週末靜靜在喜歡的咖啡店讀一本書,都是很爽的事情。因為做很爽的事情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這是一種從生理到心理都能愉悅自己的行為,所以一定過要做。
而反過來,如果做一件事,既不爽,又沒什麼錢,那就千萬不要做。
寫到最後,似乎已經和電影本身沒什麼關係了,但這卻都是看電影所延伸出的種種感想。所以我太愛這部電影了,看完並不是丟掉就算,而是已經把電影融進了自己的人生裡,成為一段難得的寶貴回憶。
我看《靈魂急轉彎》的時候就在反復檢討自己,啊,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不會像喬伊一樣,真的不想死去,而是認真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遺憾肯定人人都有,而彌補遺憾的方式或許很難,但只要咱們還活著,上帝還在給我們時間,那就不要浪費啦。做一些,讓自己覺得爽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