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錯亂記憶的人生迷宮,不存在出口

靈魂急轉彎影評

還記得小時候做過一道圖畫類的腦筋急轉彎,題目是找到迷宮的出口,年幼的我用鉛筆把雜誌的紙張都劃出了窟窿,可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徑。等了半個月,在下一期雜誌的最後一頁找到了這一題的答案:迷宮的內部全是死路,所以要從入口處直接繞過圍欄達到出口,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巨大惡意,在看完《靈魂急轉彎》之後,兒時的感覺又在心底湧現了出來。這一回,皮克斯就像那個拙劣的出題者,為沒有答案的問題給出了一個自以為高明的解答。

皮克斯的盛名應該就不用我再多說了,幾乎每個影迷的心中都存在一部讓ta為之動容的皮克斯動畫。筆者心中最完美的皮克斯動畫是《WALL-E》以及《Inside Out》,無論重看多少遍,都具有動人的力量,而為何《Soul》不存在這種力量?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不同?

首先拿《WALL-E》來作對比,在人物關係的設置上,《WALL-E》與《Soul》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強大但無情感(22,eva),一個弱小但富有人性(wall-e,joe),二者相互吸取各自的特質。22和eva都完成了從對現實世界無動於衷到產生眷戀的改變,joe與wall-e也都各自習得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但劇本結構的相似並不能說明二者擁有同樣的內核,首先,《WALL-E》講述的是本不該擁有個人特質的流水線作品中孕育的偉大/邪惡(控制宇宙飛船的艦長機器人)情感,並喚醒人類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與希望。這份完美的近乎純粹的情感,只有在非人物體中出現,才具有真正的說服力。可是在《Soul》中,一個注定應該成為人類的human before和追尋生命意義想要重來的human after,他們追尋的意義,實際上根本沒有價值。

這可能就是影片最弔詭的地方,為什麼說二人的追尋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追尋的都是極端個人化的體驗,「意義」這個詞在影片中不知不覺被替換成「慾望」,joe的慾望是獲得成就,22的慾望是體驗動物性的本能。為何joe會在演出之後體驗到空虛?因為成就感的獲得需要他人的認可。在22與joe的互換之旅中,這一點已經有所提現,即joe的空虛和對現實生活的留戀並不是因為他未完成的演出,而是在於他一塌糊塗的人際關係(與學生,與朋友,與家人),一個本應與世界達成和解的人物最終竟然是與自己達成和解,這是讓我萬萬想不到的。

再說22,這個人物的塑造也非常有意思,「soul」的設定和導演前作《Inside Out》的情緒小人的設定不謀而合。但同樣是情緒/體驗的具象化,22身上認知和行動的不平衡性成了本片最大的敗筆,不同的單一情緒的碰撞帶來的複雜化與複雜情緒的集合體呈現的扁平化就是二者最本質的不同。本片最核心的情節,即樹葉在明亮的陽光中掉落,可能是來源於片中提到的心理學家榮格闡述的童年的夢境。榮格在其傳記《回憶?夢?思考》這樣記述:「有一個情景浮現出來,那也許是我生活中最早的記憶,不過它只是一個非常迷離的印象。我躺在樹陰下的一輛兒童車裡,那是一個明亮溫暖的夏日,天空藍藍的,金色的陽光穿過綠色的樹葉,兒童車的車罩打開了,我剛剛睡醒;發現了這光輝燦爛的美景,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舒適感覺。我看見太陽在樹葉和花叢中閃爍。一切都是那樣的神奇、多彩、美好。」The great before是柏拉圖的洞穴,而觀看樹葉落下的22,就是走出洞穴的人類,這一幕的超驗感非常漂亮,可惜這種感覺轉眼就被22戲劇化的迷失所沖散。22身上老於世故的社會認知和新生兒般的情緒化與新奇感實在沒有辦法達成平衡,這一點太讓人不適。

joe在重歸身體後所繼承的記憶,真的是屬於他自己的嗎?22所認知的世界,真的不摻雜joe記憶的影響嗎?錯亂的記憶成為唯一的出口,這可能並不是一種幸運。

如果說《coco》只是相對平庸,那麼《Soul》就是一部讓人真正反思我們為何需要皮克斯的作品。我真正想從皮克斯動畫裡看到的是什麼?很明顯,我不希望看到「答案」,只希望被絕望中呈現的那一點點美好打動。我們需要的是「人性」,而不是具象化的人。我們都知道生活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非要說它有意義呢?正如兒時那個迷宮的腦筋急轉彎,我寧願與無邊的空虛相伴,也不願用虛假的意義麻醉自己。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