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堅持夢想,拒絕程式化人生
靈魂急轉彎影評人在死後有靈魂嗎?這是充滿矛盾與遐想的問題,伊斯蘭教講究「信後」,佛教信奉「往生」,基督教有完整的天國藍圖。但在許多唯物主義者或者無神論者眼中,人死後並不會有靈魂,而是變成虛無就此消散不見。
在人類永恆的謎題中,人死後的世界一定是最難以破解的謎題。但也因為這樣,「靈魂」成為了戲劇裡的常客,成為了宗教中的警示,成為了音樂裡的神往,也成為小說家與電影創作者的可供發散的題材。
這不,皮克斯就帶來了新電影《靈魂》。這是怎樣一個故事呢?根據皮克斯公布的劇情梗概:
《靈魂》聚焦「嬰兒們的靈魂」,講述靈魂們都需要參加YOU研討會,被賦予人格特徵,此後才會被送去人世間附體,成為它們注定要成為的那個人。
主角Gardner是一個生活很容易看穿的中學音樂老師,而他真正的夢想是彈鋼琴——不是像他現在做的一樣只教孩子們彈鋼琴,而是以做音樂、做爵士樂來謀生。當他終於拿到人生第一份音樂人的工作,卻不小心掉進了下水道「死」了,並在一個黑洞中醒來,成為了一個孤獨的靈魂。
不久,它發現自己不是獨自一魂,而是到了YOU研討會,另一個外號叫22的靈魂已經參加了研討會數百年,它極度憎恨人類,一直未去附體。很快的,Gardner和22一起回到現實世界,在那裡,Gardner將學會「有了靈魂」真正的含義。
顯而易見的是,皮克斯又開始準備探討生命意義這類大而難解的問題了。而熟悉皮克斯的觀眾或許會想到它之前推出的另一部電影《尋夢環遊記》,尋夢是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主角因意外到達了陰間,開啟了一場有關親情與夢想的冒險。
如果說,《尋夢環遊記》是一個少年在追夢的過程中找到家庭與夢想的新意義;那麼《靈魂》就是一個中年人在夢想近在咫尺時突然跌落谷底,隨後以新的形態去打破程式化的人生。
一個人應該被打上一個終生標籤然而活在既定的程式上嗎?在《靈魂》的YOU研討會裡,所有的靈魂都得被賦予固定的人格特徵之後再被送去投胎成人。而人格特徵的賦予將靈魂投胎而成的人變為了一種固定的符號,或者說是人類社會的一小塊拼圖,在固定的位置做固定的事,交固定的朋友,組建既定好的家庭。
《靈魂》塑造了一個程式化的世界,這個世界中包括人類的夢想都是由性格特徵而決定的。而我們的主角Gardner是一個在生前試圖改變自己職業去尋找夢想的人,當他變成靈魂進入到YOU研討會後,抗爭開始了。
無論是《尋夢環遊記》還是《靈魂》,都有一個反抗的內核,前者反抗長輩所賦予的職業傳承;後者反抗一成不變的人生。經由反抗之後,他們都找到了新的人生,也消解原本世界裡存在著的癥結。
深刻的主題加上幽默的刻畫以及形而上的探討,皮克斯動畫作品的野心已越來越大。它不再滿足於給觀眾帶來歡樂,更試圖在影片中植入自己的價值觀來影響更多的人。
其實,《靈魂》的核心價值觀其實也是人類在千百年中所經常碰到的。以中國為例,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諺語。在封建社會甚至是三十年前的中國,子承父業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社會觀念。固定的社會意味著最大程度的穩定,但與之相伴的也必然是缺乏活力與向上的精神。
有明一代,明太祖朱元璋造「黃冊」以戶籍將人民固定在某一塊土地上,他限制人口的流動,固定所有人的職業,以此最大限度的讓社會以一種「死水」般的狀態運轉下去。
當明朝以統治者希望的形態維繫時,西方正經由文藝復興迅速的前進;當大航海聯通世界時,被固定住的中國人依舊在土地上望天吃飯;當啟蒙運動在法國如火如荼時,中國人正陷入嚴重的土地兼併之中。
歷史告訴我們,固定的社會是可怕的,固定的人生也是缺乏色彩的。時代前進的風帆需要的是有夢想的水手去操縱,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來望洋興嘆。
皮克斯一直像一個「造夢」工廠,但他所創造的不是那種空懸的童話,而是將現實進行加工,帶出人類的無力感、族群意識的侷限與社會形態的僵化。最後再經由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故事告訴我們那個一直存在內心之中,卻始終難以被點燃的火焰。
普羅米修斯將火種帶給人類是一種希望的傳遞,皮克斯想當的是一個重新點燃火焰的夢想延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