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一個心理方向稀有主題的美國商業片,而已

靈魂急轉彎影評

來說說《靈魂急轉彎》的另外一面。

首先,正名「22號」

「22號」被隱匿的嬉皮化了。幾千年來,「22號」還是拒絕上交擁有標準流程的誕生作業,誰說這不是一種勇氣和智慧?在常態的社會群體中,22號代表了不循規蹈矩的那類人,比如反抗習俗化和政治化,走在反主流文化形成的最前端的典型群體。這類群體是有價值的群體。

細數嘗試教導過「22號」的導師:聖女特蕾莎,氣的罵娘了。精神分析先驅榮格罵娘了。滿意度最高的總統之一林肯,也罵娘了等等。宗教學術政治領袖... ...,在22號的眼裡都是玩兒,也許,22號自命是開啟了某些上帝視角的,認為導師不夠資格來教自己,迫於規則的骨感,讓他不得不尊崇「那就去地球吧」的傳統。這和德蘭修女的萬人皆醉獨醒、榮格與佛洛依德的決裂、林肯力排眾議的革命恰屬於同一種「異類」

22號後面的黑化,是讓人心疼的,來自於:「我該去」與「我該留」中的矛盾心理;根深蒂固的「安於現狀」,和見到花花世界後的「乘風破浪」之間的認知角力;也是「本我」和「自我」之間的鬥爭。

如果,22號一開始真是身處在地獄,那自卑本不該出現,因為身邊都是與他相似的叛逆小夥伴。

其次,迪士尼的理想國

《靈魂急轉彎》無疑是一部理想的中產階級生活樂章。迎合了迪士尼的廣告語——「歡迎來到魔術界」。底層人士別陷入其中了。

主人公「加德納」無衣食煩惱,居有其所,擁有一技之長。獲取這些資源的難度在紐約城會被放大多倍,「加德納」已贏在了起跑線上。他有能力在穩定工作和追尋理想中探索著人生的終極,直到後來的進化,它見到了「助人自助」的奧妙,明白了個體存在的意義。很喜聞樂見,也過於超脫,因為你迴避不了人世間會遇到很多硬困難阻礙你獲取意義。

比如,街頭翻廣告牌的船長可以隨意進入flow(心流)的世界馳騁,眷顧那些著魔的人類靈魂,以開悟他們找到心之所往。要知道,經過被罵的、重複性的、枯燥的長期工作,不但不會flow,還容易患上"習得性無助",就是即便機會到來,你也不再會有意識與勇氣去追尋它;這個劇情顯然和心流的學術定義不符,那陽光下飄落的一縷白葉,充滿著脫離眾生的成佛意味。22號用幾小時的醒悟,就澆滅了幾千年的叛逆。正常情況下,通過體驗改變認知還是有的,可如果在特定的年齡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以後便不會再產生。幾千年的關鍵期對幾小時的醒悟,屬於迪士尼的美好理想。

我們假設,「加德納」和「22號」一同來到地球的時刻,很現實的問題立馬擺在眼前,省略不了:無社保住院;貓偷披薩被抓;寵物不能進地鐵;坐完出租沒錢結賬;沒有開裁縫店的媽媽和高水平的理髮師朋友妙手回春等等,那之後的劇情該獎如何發展呢?

發展成了美國版的《活著》。

最後,美國黑人

美國電影對黑人的推崇不是一朝一夕。自從發生了那個事件以後,不禁要發問,當下的美國黑人究竟是怎麼追尋美國夢的?

爵士樂,再怎麼技高一籌,聽他的絕大多數還是黑人兄弟,常駐地下酒吧,跳不出圈子,所謂的被媽媽一開始說成「不務正業」。還有,街頭耍廣告牌的白人小哥,在真正的紐約街頭,確是以黑人為主的。

很遺憾電影沒有給出一個概念——美國黑人真正的救贖其實是融入無膚色的大群體。這句話是對應著「22號」以往的導師們都是白人來講的,劇情強化了這個理念,「加德納」誤打誤撞成為導師還是以代替一個獲諾獎的白人心理學家從而委任的。黑人到底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來實現美國夢嗎?當「加德納」不再追尋成為一名爵士樂手,而是成為一名初中老師,這也許是跨越種族的一條線路,但拍出來卻難以服眾了。

從「加德納」收到全職老師時背後對黑人學生的那句「他其實是最差的」,再當脫胎換骨,「加德納」在階梯上從容不迫之時,也預示著《靈魂急轉彎》的劇情推向高潮。可是我覺得,「加德納」對「22號」的態度不是王者歸來的救贖,也不是「22號」對「加德納」那種笨鳥先飛的頓悟。這只是一場,讓我們觀感良好,構建了一個心理方向稀有主題的美國商業片,而已。

彩蛋

細數《靈魂急轉彎》中有過重要劇情的心理學名詞

1.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2.俄狄浦斯情結。

3.自戀。

4.自由意志。

5.心流。

6.習得性無助。

7.自我連續性。

8.過度代償。

9.職業倦怠。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