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生活的意義來自生活本身

靈魂急轉彎影評

這是一部在討論生活的意義的電影。

迷失之境

迷失之境,影片展現了兩種常見的迷失可能性。人會在那些點燃火花的事情中忘我,而忘我沉迷也有可能導致人的迷失,原因在於與生活脫離;另一種可能,高度分工的工作剝奪了生活,人完全沒有時間去思考而只是麻木地工作著所產生的迷失。

這很爵士。

這句話在影片中出現了好幾次,在22號對小年輕的嘲諷行為的直擊要害和展現的同理心中——這很爵士;在男主人公對媽媽說出心裡話而和媽媽情感重新產生聯結的時候——這很爵士。作詩的功夫在詩外,爵士也並不只存在於那些韻律之中,生活的奇思妙想都很爵士,或者說,爵士本由生活所點燃。

就像男主最後將琴譜從鋼琴上面移走,取而代之的是,22號收集來的各種不值得收藏的東西:吃剩的披薩皮——它曾點燃了22號的味覺而讓他開心不已;貝果的一小段——一個地鐵的歌手點燃了22號的聽覺,讓他沉迷音樂,他掰了一段贈與歌手;理髮師給的棒棒糖——這不僅代表美味,還代表了與人交流所產生的聯結帶來的快樂;碎碎的陽光下隨風飄到手中的種子——自然界的美好。

他看著由這一些零碎的物品組成的「琴譜」,用鋼琴彈奏起了生活的感覺。

音樂的本源來自於生活本身。

何為火花

夢想是目標嗎?夢想只是手段。但那些迷失的人把手段當成了目標。

當男主努力多年後,直至中年得到了登台演出的機會,他覺得夢想實現了,自己的生活要開始了。然而,演出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和成功時,他卻覺得失落,「為什麼實現了夢想,卻感覺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當他說出自己的疑惑時,他的idol跟他說了一個故事,一隻年輕的魚問一隻年老的魚,大海在哪?老魚說,你所在的就是大海。「這只是水,並不是大海!」年輕的魚說。大海之貌難以呈現,但只因身在其中,所追求之物並非遠在天邊,而是正因離得太近了,而看不清楚。

在朝著夢想前行時,爵士是生活和感受的表達,爵士本身並不是目標。

心靈學院的靈魂需要完整的人格才能去地球轉世為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脾性、愛好、興趣……最後一格是火花,需要導師去幫助他們點燃。影片的開頭從導師們和喬伊的視角出發,認為是生命的夢想和目標。

「爵士是我的生命。」

「上台演出是我的生活的剛剛才開始。」

但心靈學院的管理者說:「火花並不是目標,而是生活本身。」當你願意投入生活、觀察生活、認清生活的面目還願意擁抱生活時,你就有了火花。

那些迷失的靈魂被裹上重重沙土,黑暗而高大,被那些修禪打坐練瑜伽的人點醒,裹在身上的沙塵落下,重新領悟而投入了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桎梏心靈的並不像影片中沙塵,也不會只由心靈導師這麼簡單地演奏而輕易破除;而像一塊大理石,日復一日不斷雕琢,才有可能展露真正的自己。

我曾經和女兒共讀熊亮的繪本《金剛師》,當金剛師問花、木、蟲、草、風,學習的目標是什麼?我看到木說要成材,變成椅子、桌子等有用的東西時,不經想到,這不就是社會的目標嗎,想讓孩子成材。我問女兒,你想當裡面的哪一個,她說要當風。風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只見繪本裡寫著:「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完整的人格

人生火花被點亮的徽章,才能變成去往地球的通行證。這也表示,影片的出發點是相信人之初,人格本是完整的。那那麼多成人中缺失的人格又是怎麼造成的?

22號最終迷失了自己。但是沒有地球之旅之前,無論甘地、林肯、榮格這些大拿怎麼怒其不爭,都沒有影響他。為何男主的話對他有那麼大的殺傷力,甚至他也在意起其他人的話?

可能的答案是,他有了知覺。那趟地球之旅,感官的體驗促進他的自我覺知。而這基礎上的自我價值、自尊的形成卻遭到了阻礙。

「只是平庸地活著,不算有意義地活著!」

他用心去擁抱生活的火花被否定了,他似乎也沒有特別偉大的夢想和目標,他只是個從生活中找到一點的糖的普通人。在外面聲音的影響下,他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

在他外化的恐怖的外表下,是內心中那個被眾人貶低而無法承受的自我,內心的狂風暴雨,也只有被吞噬進去的男主才能看到。

他太小了,沒法明白生而為人,就必然接受自尊心的浮浮沉沉,只有一次次的體驗和否定才能成長起來,將衡量的尺標慢慢轉向自己的內心。

關於夢想

夢想和現實如何權衡?失去了夢想是否是失去了一切?影片中出現了兩處相關的呈現。

一處是男主的理髮師,本來想當醫生,但因學理髮手藝更便宜一些,最後當上了理髮師。「沒有實現夢想很不開心嗎?」「不會,有另一種生活。我有其他的收穫。」理髮師說。

另一處是男主的媽媽。天下父母都一樣,希望孩子穩定,男主的媽媽也是,她是現實的一方。而男主卻為了夢想不顧一切。夢想和現實之間權衡夾雜在母子關係之中,解決之法是什麼?是愛。父母源於愛而有這樣的期待,男主理解了母親由愛而生的擔心,但他依舊選擇追逐自己的夢想。

「追求夢想,你會沒有飯吃!」

「那我就不吃飯。」

有關生活

這部影片所要強調的是生活本身,讓人去關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過程,而不是急匆匆盯著目標趕路。

以前我總覺得婆婆過的缺乏理性、膚淺的生活。然而她是個對生活極其認真和虔誠的人,一絲不苟地清洗衣物,晾曬時拉直每一個褶皺;鞋子穿破了,就用各種技巧補鞋子,比如鉤上一朵並不那麼協調的小花;極盡全力去適應生活中的將就;和公公每日煲電話粥,聊著那些生活中的細碎,「今天老師說就不要帶水去幼兒園了」,也不知公公為什麼對這些事那麼感興趣。或許就像我的書寫,也是一種對抗生活無意義的方式吧。

她有她的局限,但她也很平和,在生活的勞作中享受著生活本身。

我的媽媽現在在海南,她去度假,然而早上發來一張照片,蹲地上在挑菜呢。前兩天讓我給寄生薑過去(她自己菜地裡種的),每次旅行出門,總是帶著一個蒸蛋器,憑著她的手藝,更多的是想象力吧,能做出美味的飯菜。即使走天涯,她也要帶上她的鍋和蒜。

她堅守著自己的生活。

今冬最冷的一天早晨,我站在女兒學校門口站崗,我自己手都快凍得失去了知覺。寒風呼嘯,當我仰頭看著蔽日卻也凋零的一樹樹梧桐,在風中沙沙作響,就像在演奏一首冬日之歌。

這是我在生活中的那些感知的片刻,那麼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似乎沒有什麼說出來的必要性。但這些時刻在我的日記中處處可見,編織成網,網住被外界所強調所推崇的那些宏大目標對比下,生活似乎毫無意義的心態。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