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對靈魂急轉彎的觀後感就是它所要表達的——不要追問我意義,享受過程本身。
靈魂急轉彎影評每當我抱有一種類似「有刮骨療毒之奇效」的期待來看一個有口皆碑的作品時,最終的結局一定是鎩羽而歸,當初讀《被討厭的勇氣》是這樣,今天看《靈魂急轉彎》也是這樣。不知道是錨定效應在起作用的緣故,還是作品本身就沒有特別出彩。但基於對大眾眼光的信任以及對自己的膚淺的篤定,我還是很寬容地認為我沒有立刻get到它可能是因為它後勁兒比較足吧。
這個電影的立意,我很開心在影評區有人和我一樣用「陳詞濫調」來形容它。無論是「活在當下」、「生活本身就是意義」還是「如果xxx就會好吧是一個虛偽的騙局」,其實都是很老生常談的話題,它普世到當我的朋友告訴我「聽說這是皮克斯立意最高的一部電影」時我的內心想:「會這樣評論這部電影的人一定都信奉‘平平淡淡就是真’吧」。否則也不至於給一個如此樸實的電影捧上神壇。
不過這也是在我這裡,《靈魂急轉彎》以及皮克斯最牛逼的地方——將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講述得讓觀眾不僅不逆反甚至還覺得有所收穫。一部電影如果能把自己想表達的講清楚,在我這裡就已經是及格線上了。其實很多東西,文學也好、電影也罷,你循著它的大江大河找回它形而上的源頭,說得苛刻一些,很多接近陳詞濫調。從這點上說,希望講出點不一樣的東西是對《靈魂急轉彎》過於嚴苛了。畢竟毛姆也說,世間偉大的真理都太重要了,容不下什麼新意。
總之,如果有人用立意來安利你這部電影,並且用熱評那樣誇張的描述(「能夠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那我覺得,請你一定警惕這樣絕對的描述,她極有可能帶了十八層濾鏡在看待《靈魂急轉彎》。
最後,這部電影帶給我最大的思考,不在於它要講的故事本身,反而是一些可能只會被極少數的人關注到的邊角。在電影裡,出現了兩個很高頻的詞「spark」和「jazzing」,這兩個詞彙應該說在英文的語境裡才能得到更合適的理解,翻譯成「火花」和「爵士」之後總覺得缺了點勁兒。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很多電影講不好故事的原因是不是在於我們沒有建構起與我們價值觀相自洽圓融的話語體系?我們想傳達的價值觀,在我們的文化中找不到最貼切的表達和最紮實的根底,所以才總會在講故事的時候有種尷尬的斷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