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Joe與22:殊途同歸

靈魂急轉彎影評

其實最開始的感受並不是短評所寫的「姊妹篇」,而是很無理負面的「別再炒《頭腦》的冷飯了Docter」(。)但當我正要寫下這很嘲諷的評價時,突然意識到兩部電影主題上的差別,這種差別又構成了某種關聯,然後(這方面的)感受也不一樣了。《頭腦》講的是成年人已經失去很久的東西。就像冰棒,已經失去很久,再也找不回來;而且這是一種你可能都沒意識到的失去,原本是不甚在意的,但Docter又帶著你以「ta犧牲了」的方式重新體驗了一回,意外在你心裡開了一槍。你已經記不清的自己「萊利」的經歷,《頭腦》帶著你記憶深刻地重來了一次;但你已經不是萊利了,甚至萊利都快要不是「萊利」了……

《心靈》講的是成年人正在失去的東西,一顆顆對生活麻木的心。《靈魂急轉彎》很絕的一點是:按照電影的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是麻木的。消極對待生活的人有著一顆麻木的心,積極對待生活的人也可能有著一顆麻木的心;失敗時可能心是麻木的,成功了可能你的心也是麻木的……反過來同樣成立:任何人都可以對生活保持熱情。你只是處在這個失去的檔口,總還是能掉頭的。

電影有些讓我不那麼滿意的地方:首先是船長這個角色,下場下得太突然了。本以為片尾會有彩蛋,但我看的影院是沒放,可能要等後續短片?Docter之前導演的幾部正片裡所有主要角色都已經交代得很清楚。更吹毛求疵些:心靈學院的設定,並沒有到《頭腦》「這就是你的大腦」如此程度的感同身受,雖然這種距離感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以及Joe媽媽補褲子時態度的轉變,我是覺得有點太乾脆了……

剛看完電影時,我對「22」的塑造也不是很滿意,同樣是覺得ta的轉變有點太快了:特蕾莎修女、甘地等等經歷豐富的偉人「親自指導」都搞不定的靈魂,因為披薩、麵包圈、小遊戲和一些普通人的現身說法而突然開始熱愛生活……這在操作層面上是不是有點太雷聲大雨點小了。但當我進一步回味這部電影時,就發現不是這樣的,這種截然不同的轉變才是符合邏輯的結果。

因為,22並不只是一個孩子。ta在心靈學院待了那麼久,對心靈學院大大小小的一切都瞭如指掌(Joe被ta帶著走),從這點看ta完全是一個聽過、知道太多的成年人;但另一方面:ta沒有身體,ta知道那麼多東西,又始終不曾真正體會過任何事。在心靈學院的22沒有觸覺沒有味覺,ta無法「感受」到任何東西——直到ta進入Joe的身體,新的世界,ta成了一個充滿好奇心,(原本刀槍不入)變得敏感又脆弱的孩子。

非常巧妙的設定。觀眾很容易進入22孩子的視角,但如果考慮到ta在劇情設定上「老的靈魂」aka成人視角,這個角色的許多行為會有些不一樣的感受:一個對人生已經麻木的老靈魂,對生活不抱任何驚喜,所有的指責與善意似乎也影響不了ta,害怕受傷,只想躲在自己的角落……尤其是22吃披薩這個點。心靈學院的ta可能吃過幾百次的披薩了吧,索然無味,一塊披薩有什麼特別?但這不是披薩的錯,是22自己,ta沒有真正地「吃」過一塊披薩。當22得到Joe的身體,像個孩子一樣「第一次」吃到一塊披薩,所體會到的那種滿足……這是生活熱情與美好的真諦。

就像Joe說的那樣:這是因為你使用了我的身體。一個麻木的靈魂,機緣巧合下當了一回小孩。ta很輕鬆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熱情與美好,同時那顆麻木不仁的心上開了道口,老靈魂也變得脆弱了。以前傷害不到自己的東西,成了可以讓你迷失自我的武器。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成長的過程嗎?22的設定:將當下的老靈魂,與孩童時期的新奇體驗合二為一,並列擺在你眼前……這便是Joe所看到的東西。

我對Joe的感受也是小小地變化了一翻。我是一直很能體會到Joe心境的變化。他的追求、渴望、熱情,以及理想達成的空虛——應該是因為他的職業,和電影的氛圍上的把控。音樂人真心很容易這樣,尤其是Live,頂峰後的落空感,就很常見。所以我一直覺得人設上,Joe的職業選擇非常恰當。音樂人本身是非常需要熱情的職業,達成後又有著固定的落空感;爵士音樂人,這個樂種設定又意味著主人公不會走一呼百應巨星路,將舞台框定在了俱樂部層次,讓多數觀眾更容易體會到「只是這樣嗎?」的落空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對主人公音樂熱情的要求。

那麼,又該如何見證22的經歷又被NPC點醒的、Joe最後的感悟呢?他的意思是不是說,我已經實現夢想,但實現夢想的感覺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好,因此「好好體驗生活」才是正道?這是我看完後對Joe的第一感受。但我反復體會後這部電影發現,這並不是Joe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與22老靈魂變小孩,對生活麻木到體會生活的熱情美好相反,Joe早早就找到了自己對爵士樂的熱愛,他對生活充滿熱情——他只是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這就是另一種麻木:積極面對生活的人同樣可能對生活麻木。理想,脫胎於興趣與熱情,但追求理想的路上,需要成功,需要成就感……而這種對成就感的需要,又能反過來毀掉你的熱情,讓你丟掉「熱愛」的初心。電影裡Joe就有陷入這樣的跡象:他對爵士樂的熱愛似乎綁定在了「成為偉大樂手」的目標上。

當在心靈學院「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看不到自己對爵士的熱愛,只注意到自己失敗的爵士生涯。雖然嘴上堅持自己對爵士的愛,行動上堅持對爵士樂理想的追求……但更深層次、真實的Joe並不完全是這樣。「每次只差一點點成功」,這是非常體現Joe對爵士樂真實心境的台詞,這也是他回顧自己一生時看不到自己愛上爵士樂「初心」的原因。

所以,回到Joe最後的感悟,22教給他的東西:正是他愛上爵士樂的初心。追求理想過程中漸漸理他遠去的東西,Joe又想起來了,想起他與父親共度的音樂時光,想起他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通俗點總結:並不是「追求理想是無所謂的事」,而是「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要時刻記得自己的初心」。這是我從Joe這個角色中感受到的東西。

另外幾個重要配角:女爵士樂大佬體現了一種「達成理想的過來人」之將熱情與平淡交融的態度,理髮師體現的是理想道路上「另闢蹊徑」的態度,船長體現的是「別人不懂我的理想」;再加上22「沒有什麼理想」和Joe「堅定追求理想」。

多種類型,各取所需。而我覺得……對人生而言,這幾種狀態好像都逃不開,電影只集中探討了其中相對比較絕對的兩個類型。而不管處於怎樣的人生狀態,你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的熱情與美好,然後繼續前進。這是《靈魂急轉彎》給我的感受,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