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感觸力與卓越——從教育角度談談
靈魂急轉彎影評我非常喜歡這個片子,正因如此,觀影過程中有這麼幾回提心吊膽,生怕它要講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接受人生的平凡與無聊,學會發現平凡之美 "這樣陳詞濫調的雞湯道理。但這個片子的水準證明我的擔心幾乎是多餘。至於為何反對這樣的道理,後文再說。
這個片子把"教育"的話題推到了一個讓人驚喜的深度。影片中著力強調了「教育者」的形象,主角本身就是一個善於啟發的音樂老師,也是「生之來處」的導師。「生之來處」本身也是個旨在「啟發靈魂」的場所。這些設定都指向其主題與教育的關聯。接下來我們慢慢聊。
一、感觸力的教育
首先影片中有意發動觀眾的感觸力。影片中精心佈置的很多小片段都十分動人,是非常直觀可感的真善美。在一幫頑冥小孩面前講述自己兒時意識到自己」生來就要演奏「的那一刻,順手即興彈奏美妙音符的音樂老師;在嘈雜的地鐵裡彈唱熱烈情歌的流浪歌手;在陽光普照的下午坐在露天咖啡館閒聊的一對好友,以及從斑駁樹影中旋落下的一片帶著羽翼的種子;和」導師「牽著手衝向地球的22;入迷地聽喬納身體裡的22高談闊論的的陌生人……影片也著力描寫了感觸到美好事物的角色們的反應(睜大眼睛,入迷的樣子,眼睛亮亮的),暗示著觀眾的感受和影片裡的角色達成了某種共鳴——與音樂教室裡怔住的小孩,和坐在陽光裡的22,和被流浪歌手的歌聲觸動的22等等。
喬納和22之間是一種感觸力的雙向教育。
22本是現代人的某種誇張原型——悲觀厭世,對一切持有冷眼旁觀的清醒態度,懂得很多道理,對任何事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無數名人導師都搞不定的22不缺悟性,但是缺一樣東西——感觸力。也許,正是因為22懂得太多道理,無法在其他小靈魂能輕易地發現「樂趣」的那些真實之物的仿製品中被打動。在擺滿了各種啟發物的青少年宮般的「The Hall Of Everything」中,22無動於衷。沒有香味的烘焙食物,沒有碰撞痛感的球類運動,暗示著仿製的啟發物能帶來的體驗和感觸的薄瘠,這些啟發物帶來的「火花」(Spark),似乎只是一種孩子氣的、與玩樂相關的「有趣」,能夠啟發一種探索,但並非厚實的意義載體。這讓具有複雜心智的22始終持有懷疑的態度,無法從中觸發自己的火花。
其實從這裡我們可以切入我們如今提出的「發揮天性的教育」「興趣的教育。他們作為語義上對應試教育的反對而誕生,卻缺乏厚實的內涵,更像一句批判性的口號,我們對於興趣的理解似乎也止步於玩樂性的「感到有趣」,而非一種感召(calling)。家長可以給孩子嘗試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老師可以給孩子設計各種各樣的體驗課,就像導師讓靈魂嘗試各種活動那樣,但如果其中樂趣無法大於孩子的純娛樂(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如此,還有什麼比手機和小朋友們的扮演遊戲更好玩呢?),孩子並不會主動堅持下去。即便有「火花」,也難以被發揮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在於我們並沒有教給他們什麼是可欲求的,也沒有教給他們如何塑造自己的欲求(我們暗示給孩子的通常是欲求考高分,欲求在競爭中勝出,然後被他人讚許和喜愛,獲得某種實際的功利如獎勵玩電腦時間)。喬伊的爸爸言傳身教,還把喬伊帶到富有爵士精神氛圍的地方去用所有感官感受爵士樂,教給他怎麼去體會爵士樂,爵士樂有何種價值又為何值得追求。他讓喬伊欲求在音樂中忘我,欲求用演奏打動他人,欲求卓越。
在身為音樂家和老師的喬納的身體裡體會了豐富厚實的真實生活後,22潛在的感觸力被真正觸發,發現了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的美妙,發現他人身上的光亮。在與他人的交互中,意義獲得了確認,他發現這些正是他所能夠欲求的,是值得讓他活著去體會的。那個像他一樣對公共教育深惡痛絕卻熱愛小號的女孩,本想退出樂團卻最終選擇留下,喬納告訴他小號是她的命,這讓22產生的觸動和困惑,對22來說無疑是一種教育。他與理髮師聊天,發現理髮師與夢想失之交臂卻能夠在當下的生活中,在自己對他人的價值中找到豐富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教育。
而喬納是一個頭腦被「人生目標」——也就是在爵士樂領域追求卓越——占據的年輕人。他是天才的原型。他缺乏的恰恰也是對音樂以外的事物的感觸力,幾乎不怎麼關注他人,也缺乏對其他事情的耐心,不願意向他人表達自己。他不曾和母親真誠的溝通,甚至連不曾過問理髮師好友的人生,愛一個人卻不願花時間談戀愛,當22感嘆活著竟然可以做的這樣那樣美好的事的時候,他簡單粗暴地否定到「那只是平庸的生活,而非卓越」,當22表現出搖擺和迷茫的時候,他馬上不耐煩的否定道「這是因為你在我的身體裡所以才會感覺到這些美好的」,只希望22趕快把身體還給自己好參加夢寐以求的演出。
但是,當他回到自己身體的那一刻,他獲得了22留給他的感觸力。當他在表演圓滿謝幕卻感到空虛的深夜裡用鋼琴排解空虛、恐慌,表達迷茫(最開始的試探性的琴聲象徵迷茫)的時候,那些22用他的身體去感觸過的美好重新回到他的身體,給了他全新的觸動和啟示,也正因此他在全情投入中即興創作的曲子美妙無比,到達了新的高度。當他進入「無我之境」時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22換回來,這無疑標識著巨大的轉變,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不再局限於一種「人生目標」和「追求某方面卓越」的教條,他開始關注他人的情感和人生。
22回到生之來處(Great Beyond)後,本被啟發的他又被喬納給他灌輸的狹隘視角困住了,認為只有從始至終明確某個特定「人生目標」才配活著。最後是喬納在迷失的22面前撿起那顆承載了記憶的樹種子,才讓22驟然解蔽,掙脫了束縛,重新相信自己的感觸力,重新發現意義所在之處是多麼寬廣的土地。
二、追求卓越的教育
這個片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要透露一種「接受普通」和「平凡之美」的價值觀,像一種犬儒主義的雞湯,但其實絕非如此。它表現的是,在經濟地位「平凡」的情況下,追求一種不「平凡」的良好生活何以可能。被拯救了失落靈魂的基金投資操作員覺醒後發現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戲劇化地開始砸電腦要追求新生活這一橋段幾乎可以確定它對於隨波逐流、沉悶枯燥的「普通」的反對。此外,貫穿首尾的是爵士樂對喬伊的感召;熱愛小號卻對學校教育失望透頂的女孩子最終也因為老師的理解和認同而得以堅持這份熱愛,繼續磨練這份才華;以拯救生命為少年理想的理髮師最後在這個普通的崗位上成為了那個大家都需要且喜愛的技藝超群的人;就連在商店門口舞打折廣告牌招攬生意的老頭,也在「無我之境」開著船拯救無數失落的靈魂……
這些和追求良好生活緊密關聯的才能和公共善,遠非我們日常語言中所使用的「平凡」或「普通」二字所能涵蓋。我們日常使用的「平凡」和「普通」,意在強調財富擁有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多少公共影響力,不追求卓越也認為沒必要追求卓越,職業是社會勞動分工中的一環。成為這樣的「普通」人幾乎只需要隨波逐流,不需要多少自我克服,對心性也沒有什麼要求。電影裡這些美好的人們在這個意義上並不「普通」。我們不會在身邊發現太多類似他們的人。也許這個片子最大的美中不足就是沒有更好地澄清它的主題和犬儒主義雞湯的距離。
三、激發困惑的教育
22本是一個自以為懂得一切道理,也因此覺得世界無趣且人生無意義的小孩。但是當他和真實的人接觸後,卻冒出許多困惑:喬納度過了幾乎全是挫敗的一生,為何還這麼想活?那個像他一樣認為公費教育沒有意義的女孩子為何最終選擇留在學校的樂團?沒有特定的人生目標活著還有意義嗎?為什麼我會被音樂打動呢?走路吃飯可以是活著的意義嗎?
喬納在那場完美的演出謝幕後,也冒出許多困惑。為什麼完成了夢想卻沒有期待中的滿足感?為何感到空虛和失落?既然夢想已經實現了,明天又應該幹些什麼呢?
在影片中他們都以某些方式讓這些困惑得到了解答。出現困惑和解開困惑是他們成長的關鍵時點。
四、其他的細節和符號
1、地鐵上的眾生相
影片中給出了幾次地鐵人群的特寫。一律目光呆滯平靜,或者盯著手中的屏幕,看起來暮氣沉沉,漠不關心,和圍繞主角們發生的鮮活的故事形成了對比。
2、魚和水的寓言
多蘿西亞女士說的故事。小魚說「我想去海裡。」大魚說「你就在海裡呀。」小魚說:「可是我身邊環繞著我的是水呀。」可能是說男主一心只有爵士樂的夢想,忽視了生活中其他值得珍惜和爭取的一切。多羅西亞女士的角色也可以按照一個敏銳的教育者的形象來理解,只是她對於才華有一種勢利眼,不願理會尋常之材。
3、「5個送去焦慮協會,10個送去自戀交流會。「「自戀的也太多了吧?」
一句不起眼的吐槽。現代人的真實寫照。焦慮的人很多,自戀的人更多。自戀的標誌包括但不限於:對於探索、發現、分析「自我」有濃厚的興趣(心理學和雞湯的流行);宣揚個人主義,一切以「我的感受」為中心並且為此發明很多道理……此處不展開敘述。
希望用教育的視角回味這部片子能帶來一些啟發,感謝閱讀。